作者:艾泊宇
在深入探讨小米首款汽车产品SU7的客观评价时,我们应摒弃个人情感,忽视市场营销的噪音,并过滤掉网络上的负面评价,专注于产品本身,这里我们需要用到我的产品交集模型
从用户角度看
数据是揭示用户行为的关键线索。
虽然有的人认为24小时88898这样的订单数字太过吉利,有造假之嫌。
但我们必须考虑到,小米作为一家市值超过3千多亿的大型集团,拥有严格的审计制度和信息发布流程,数据并非可以轻易捏造。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数据是真实。
当然,订单数字只是起点,实际交付才是硬道理。虽然退订的情况不可避免,但新的订单也会源源不断。根据机构的预测,SU7的全年销量预计在5~10万台之间,这一预估已经相当保守。然而,即便是按照这一数据计算,小米通过SU7的直接销售收入也将达到100~300亿,足以覆盖其前期100多亿的投资,甚至有可能实现盈利。为了更全面地评估SU7的市场表现,我们可以进行几个对比。
例如,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推出的首款车型SF5,从2021年4月发布到之后的八个月,累计销量仅为7000辆。
另一款理想的首款车理想ONE虽然上市即受到热捧,但2020年全年的销量也不过3.26万台。相比之下,只要小米SU7的最终交付量能够超过5万辆,无疑已经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开端。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数据来验证用户的热情。小米汽车应用APP在苹果AppStore连续四天蝉联免费榜榜首,七天内的下载量高达94.6万,单日峰值下载量更是达到了30万。考虑到下载APP本身存在一定的门槛,这一数据无疑从侧面反映了用户对小米汽车的浓厚兴趣。
然而,你可能会问,既然网上有很多关于这款车的负面评价,那么这些车究竟是谁买走了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在拼多多崛起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电商市场的红利已经被淘宝、京东等巨头瓜分殆尽,但事实证明,还有大量被忽视的中老年用户群体具备强大的购买力。
同样地,目前在网上给出负面评价的,很多是常年关注汽车市场的资深用户,他们对汽车和各种产品都有深入的了解。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小米SU7的竞争力可能并不突出。但是,小米的目标用户并不是这些资深用户,而是那些对汽车并不熟悉的年轻人。
打个比方,一个人在深圳第一次吃到陕西面条觉得:“哇!太好吃了!”,当时同样的面条让一个陕西人来吃,恐怕却是:“这面不行”。
很多年轻用户可能主要来自于雷军的推广和介绍,因此他们对小米汽车的高度认可也是情理之中的。
从产品角度看
产品战略的核心在于“三定”:定位、定义与定价。
看定位
小米在决定进军汽车市场之初,就紧密围绕其核心用户群体“米粉"进行了大量的用户调研。最终,产品定位锁定为面向年轻人的轿跑,这无疑是优中选优的结果,也是最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定位。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定位,一方面是因为小米的原有用户中,年轻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自然成为了小米汽车的首批核心用户;
另一方面,这些年轻用户大多是小两口或单身,不需要太大的车型,而常规的B级、C级轿车由于商务感过重,不够年轻化,因此小米选择了更加符合年轻人审美和需求的轿跑车型。
看定义
虽然小米汽车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3,因为Model3也是年轻人的热门选择,但其外形设计相对中庸,年轻感略显不足。
相反,保时捷在轿跑领域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更高,因此小米汽车选择了高仿保时捷的外形设计,这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
虽然这样的选择可能会引来一些非议,但作为小米的首次造车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成熟车型,减少试错成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产品定义上,小米汽车高度强调外形美感、配色以及加速性能,这些都是直击年轻用户需求的痛点。
同时,小米汽车还在一些用户明显关注的痛点上下足了功夫,比如在暴晒测试中表现出色,车内温度比特斯拉Model3低12C。
当然,车无完车,小米汽车在一些方面如空间、隔音等也存在不足,但对于目标用户来说,这些缺点相对是可以容忍的。
看定价
定价方面由于前期的不断对高价的预期预热,实际出来的价格还是很超预期的。
虽然在一些配置方面,小米汽车可能不如竞品车型如极氪007、阿维塔12、智界S7、吉利银河E8等,但在小米老用户的心中,品牌认同度是无法用更高配置去替代的。
定位、定义、定价三者相互关联,一个掉链子都不行。
其实小米汽车险些在定价上掉链子。这全靠友商的助攻才取得三定的良好组合。
在去年12月28号小米汽车预发布会之后,吉利一连发布了三款轿车,价格都非常感人,其中拥有45寸8K屏巨屏的银河E8,17.58-22.88万,这给到小米巨大的压力。
事实上小米团队也是在3月28号正式发布会前一天才确定最终定价的。说明他们对定价还是很纠结。
因为他们一直想卖个高价来拉高自己的品牌势能,这是小米最近几年一直在努力的事。
但是竞品的先发布的低价,逼得他不可能定太高,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相对合理的定价,21.59~29.99万。
试想如果没有竞品的刺激,小米很可能会定个高价,如果定价变成29万到39万,那这个现在这个订单数量恐怕要少一位数字。
可见,小米汽车在产品战略上的“三定"做得不错,既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和用户痛点,又兼顾了品牌势能和竞争态势。
从企业角度看
小米在这款产品上集中展现出他们多年累计的三项核心能力。
营销能力与用户基础
小米在国内有1.49亿MIUI月活跃用户数(2023年6月数据),你可以理解为天天在用小米的忠实用户数,占了全国人口的1/10,这个庞大的用户基数,没有几家车企能够拥有,按现在的10万台的订单数来看,也仅仅是用户基数的万分之6.7,想想这个空间有多大。当然空间也只是空间,最终还是要看产品能不能打动用户。
而打动用户的前提是让用户了解。
一般车企发布新车,也就开一次2小时的发布会,之后再进行长期高投入的广告营销,这样其实真正了解产品的用户是很少的。但是雷军长达十多年勤奋的发微博,事无巨细,
现在再借助短视频,可以充分的高频的细致的向用户介绍清楚产品,不仅提高了用户对产品的了解程度,也增加了用户对产品的好感度和信任度。打动用户的概率就会提高很多,营销费用也很低。
我们看到如今的销售数据也得益于雷军和小米长期建设的营销能力与用户基础。
生态优势
雷军近十年积累下来的小米生态链,
涵盖了家电、智能硬件、软件、AI、生活消费品等等各个领域,这为小米汽车提供了丰富的配件和增值服务选择。
从擦车毛巾到手机支架、香薰、露营装备等周边产品,小米都能自给自足,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购物体验。
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都经过小米的严格管控,保证了外形风格和使用体验的一致性。
这种生态优势是其他车企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能够提升用户体验,也能为小米汽车带来更多的利润增长点。
软件研发能力
雷军是软件工程师出身,对软件的投入与关注可能是所有车企中仅次于华为的。
这带来的好处是在用户交互体验、车内软件丰富程度、车辆与手机的协同方面能够做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来。
这些技术优势使得小米汽车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使用体验,满足用户对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需求。
相应的也更能够打动习惯和熟悉了小米的体验的老用户。
综上所述,从用户、产品、企业三个方面看,小米汽车都是相对成功的,如果再放在一个全新的跨界造车者的第一款产品来说,那就是相当成功的了。首款产品为小米汽车后续发展开了一个好头。后面只要自己不掉链子,不出现大口碑事件,销量还是可以稳定的。未来很有机会按照他们自己设想的通过产品战、技术战、生态战、价格战来持续打造超预期的好产品。
点击下方学习产品战略线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