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里边提到的学习打卡,健身打卡,早期打卡,不管是在家里,在学校,上班族,都在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自己,为了实现目标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打卡,只要你能想得到的领域,基本上都可以找到打卡的阵营,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日拱一卒,既能看到努力的轨迹,又能增强行动的信心,而且把大目标平摊为每天的小目标,看上去既轻松又无痛苦感,成功似乎是时间的问题。
我们不妨关注一下朋友圈里打卡的人,虽然他们每天打卡打的很起劲儿,但最终学有所成的人寥寥无几,打卡只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欢愉盛宴,无需多日,他们会出现另一轮打卡活动中,或是无疾而终。
一件事情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就会立减或趋向为零。
打卡的心态的特性:
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
所以单纯抱着打卡这一任务去学习,很少会有强烈的主动性,毕竟在人物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关注的是完成情况,对任务本身没有更大的热情。
比如跑步的时候总想着还剩余多少时间就可以结束了,读书时总想着还剩余多少页就可以完成,背单词时总想着还剩多少个就可以完事。。。。。这样的心态会使注意力处于分散状态,很难全身心投入事物本身,我们感受不到跑步时身心,手脚的畅快,无法深入了解书中人物的思考和情感,体会不到单词之间的深入关联,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催促着“快点,快点,再快点,赶快完成它”
如何解决上述的“打卡展示后遗症”???
"打卡展示后遗症"这个表述可能指的是人们在持续性的社交媒体打卡活动中感受到的压力、焦虑或者对个人习惯养成的负面影响。这类后遗症往往源于过度关注外界反馈、担心无法维持完美形象或因打卡成为负担而非动力。
1.用记录代替打卡:
转变思路,不再将行动公开展示,而是私下记录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这样可以减少对外界评价的关注,使焦点回归到个人成长本身。
2.设定实际目标与下限:
为自己设定实现得了的最低标准(下限),这样即便在状态不佳时也能保持前进的动力,同时不给自己设置过高的期望值,减少压力。
3.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
享受学习或习惯养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达成目标那一刻的满足感。记录并反思过程中学到的东西、体验到的乐趣,这比单纯为了打卡而做更有意义。
4.周期性回顾而非每日展示:
可以改为每周或每月回顾一次自己的进步,这样既可以减少日常的打卡压力,又能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到自己的成长。
5.自我激励而非依赖外部认可:
建立内在激励机制,比如为自己设定奖励,当达到某个小目标时给予自己正面的回馈,而不是仅仅依赖他人的点赞和评论。
6.灵活调整计划:
如果发现当前的打卡方式不再适合或者成为了负担,不妨调整计划,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来促进习惯的养成。
7.保持心态平衡:
认识到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有起伏的,接受偶尔的失败或懈怠,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避免因完美主义而产生额外的心理负担。
8.定期复盘与反思:
定期检查自己的学习记录,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进步。
根据复盘结果调整学习策略,使学习更加高效。
9.寻找学习伙伴或社群:
与他人一起学习可以互相监督和鼓励,减少打卡展示带来的形式感,增加学习的实质性。
10.保持学习的持续性:
打卡可能会让人产生“完成任务即可”的心态,而持续学习需要更多的内在动力。
通过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持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1.转变心态:
从“任务心态”转变为“学习心态”。打卡本身只是学习活动的附属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和学到的知识,而不是打卡这一行为本身。
综上所述,解决打卡展示后遗症的关键在于调整心态、改变学习方式、设定合理目标以及保持学习的持续性,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更好地专注于学习本身,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打卡陷阱,让个人成长的过程更加健康和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