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前言
- 堆
- 1.1 二叉树的概念
- 1.2 满二叉树和完美二叉树
- 1.3 堆的概念
- 1.4 堆的性质
- 1.4 堆的实现
- 1.4.1堆的向上调整算法
- 1.4.1堆的向下调整算法
- 1.4.1堆的接口实现
- 1.4.1.1堆的初始化
- 1.4.1.2堆的销毁
- 1.4.1.3堆的插入
- 1.4.1.4堆的删除
- 1.4.1.4堆的判空
- 1.4.1.4 获取堆的数据个数
前言
二叉树是一种重要的数据结构,其中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它常用于实现搜索算法、排序算法、数据存储和图形表示等。二叉树具有递归性,可以通过遍历算法(如前序、中序、后序和层次遍历)来访问其节点。学习和理解二叉树对于掌握更复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至关重要。
堆
1.1 二叉树的概念
二叉树(Binary Tree)是一种特殊的树形数据结构,它的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通常被称为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二叉树的子树有左右之分,其次序不能任意颠倒。
- 根节点(Root Node):二叉树的起始节点,它没有父节点,但可能有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
- 父节点(Parent Node):对于每个节点(除根节点之外的节点),都有父节点,是一个具有子节点的节点。
- 左子节点(Left Child):对于每个节点,其左下方的节点称为其左子节点。
- 右子节点(Right Child):对于每个节点,其右下方的节点称为其右子节点。
- 叶子节点(Leaf Node):没有子节点的节点称为叶子节点。
- 非叶子节点(Non-Leaf Node):除了叶子节点以外的节点都称为非叶子节点。
- 度(Degree):节点的度是指该节点的子节点数量。在二叉树中,节点的度最大为2。
- 深度(Depth):从根节点到最远叶子节点的最长路径上的节点数称为二叉树的深度。
- 高度(Height):对于任意节点n,n的高度为从n到一片树叶的最长路径上的节点数。所有树叶的高度为0,根节点的高度就是树的高度。
1.2 满二叉树和完美二叉树
满二叉树(Full Binary Tree):除了叶子节点外,每一个节点都有左右两个子节点的二叉树称为满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Complete BinaryTree):完全二叉树从根结点到倒数第二层满足完美二叉树,最后一层可以不完全填充,其叶子结点必须靠左对齐,且不能有短,最后一层最少可以只有一个。
这不是一个完美二叉树
1.3 堆的概念
堆(Heap)是计算机科学中一类特殊的数据结构的统称。堆通常是一个可以被看做一棵 完全二叉树的 数组对象。 堆是非线性数据结构,相当于一维数组,有两个直接后继。
- 大堆:父节点一定比子节点大,但是兄弟节点之间,不存在大小关系,堆的根节点是整个堆中最大的数
- 小堆:父节点一定比子节点小,但是兄弟节点之间,不存在大小关系,堆的根节点是整个堆中最小的数
堆的父亲节点的下标和子节点的下标可以进行相互运算:
- Parent = (Chlid - 1) / 2
- Chlid = Parent / 2 - 1
1.4 堆的性质
- 堆是完美二叉树构成。
大堆:
小堆:
1.4 堆的实现
1.4.1堆的向上调整算法
给定一个数组,且这个堆是一个小堆,逻辑上看作是一种完美二叉树,需要传两个参数,一个数组,一个就是插入位置的节点在数组中的下标。
- 在数组的最后插入数据,开始进行向上调整算法。
- 如果这个节点小于他的父亲节点,那就进行交换。
- 如果这个节点大于他的父亲节点,那就结束向上调整。
这里给一组数据进行交换
int a[] = {10,15,56,25,30,70,5};
堆的向上调整算法代码实现:
void Swap(HPDataType* x,HPDataType* y)
{HPDataType tmp = *x;*x = *y;*y = tmp;
}
void AdjustUp(HPDataType* a, int child)
{int Parent = (child- 1) / 2;while (child> 0){if (a[Parent] > a[child]){Swap(&a[Parent], &a[child]);child = Parent;Parent = (child - 1) / 2;}else{break;}}
}
1.4.1堆的向下调整算法
给定一个数组,且这个堆是一个小堆,逻辑上看作是一种完美二叉树。然后我们从根节点开始向下调整,向下调整算法有一个前提:左右子树必须是一个堆,才能进行调整。然后计算出这个根节点的两个孩子节点,进行比较,哪个小,让其与根节点进行比较。这里需要传三个参数,第一个数组,第二个是数组的个数,第三个是根节点的下标。
- 如果根节点大于孩子节点,那就进行交换。
- 如果根节点小于孩子节点,就停止交换。
这里给一组数据进行交换
int a[]= {}
堆的向下调整算法代码实现:
void Swap(HPDataType* x,HPDataType* y)
{HPDataType tmp = *x;*x = *y;*y = tmp;
}
void AdjustDown(HPDataType* a, int n, int Parent)
{// 这里可以使用假设法int child = Parent * 2 + 1;while (child < n){// 假设法这个位置需要进行判断是否是小的哪个孩子,不是则需要进行更新if (a[child] > a[child + 1] && child + 1 < n){child += 1;}if (a[Parent] > a[child]){Swap(&a[Parent], &a[child]);Parent = child;child = Parent * 2 + 1;}else{break;}}
}
1.4.1堆的接口实现
- 堆的初始化(HeapInit):用于初始化堆结构,为堆的后续操作做好准备。
- 堆的销毁(HeapDestroy):释放堆占用的资源,通常涉及删除堆中的所有元素和释放内存。
- 堆的插入(HeapPush):向堆中插入一个新元素,并保持堆的性质(大堆或小堆)。
- 堆的删除(HeapPop):删除堆顶数据,将堆顶数据和堆尾数据进行交换,并保持堆的性质(大堆或小堆)。
- 获取堆顶数据(HeapTop):获取堆顶数据。
- 堆的判空(HeapEmpty):判断堆是否是空。
- 堆的数据个数(HeapSize):计算堆中的数据个数。
1.4.1.1堆的初始化
对于堆的这个结构体来说,可以给_a开空间,也可以不开,一会儿进行push的时候,会进行判断,所以就可以制空,以防止成为野指针。对于size,可以给-1,这样就刚刚好和下标对上了。
typedef int HPDataType;
typedef struct Heap
{HPDataType* _a;int _size; // 堆顶的下一个位置的下标int _capacity;// 堆的空间
}Heap;
// 堆的初始化
void HeapInit(Heap* hp)
{assert(hp);hp->_a = NULL;hp->_capacity = hp->_size = 0;
}
1.4.1.2堆的销毁
void HeapDestroy(Heap* php)
{assert(php);free(php->_a);php->_a = NULL;php->_size = php->_capacity = 0;
}
1.4.1.3堆的插入
这里插入数据,需要插入到这个数组的最后一个位置,然后进行向上调整算法,让他始终保持这个小堆(大堆)。
void HeapPush(Heap* php,HPDataType x)
{assert(php);if (php->_capacity == php->_size){int newcapacity = php->_capacity == 0 ? 4 : php->_capacity * 2;HPDataType* new_a = (HPDataType*)realloc(php->_a,newcapacity*sizeof(HPDataType));if (new_a == NULL){perror("HeapPush()::realloc() fail!!");return;}php->_capacity = newcapacity ;php->_a = new_a;}php->_a[php->_size++] = x;AdjustUp(php->_a, hp->_size - 1);
}
1.4.1.4堆的删除
需要将堆中最后一个节点于整个堆的根节点进行交换,交换完成之后,直接删除最后一个下标的位置,在进行向下调整。
void HeapPop(Heap* php)
{assert(php && php->_size > 0);Swap(&php->_a[0],&php->_a[php->_size - 1]);php->_size--;AdjustDown(php->_a, php->_size, 0);
}
1.4.1.4堆的判空
因为结构体中的size就是用来记录堆的数据个数的,所以可以直接判断这个数是否等于0。
int HeapEmpty(Heap* php)
{assert(php);return php->_size == 0;
}
1.4.1.4 获取堆的数据个数
结构体中的size就是用来计数的,所以会方便很多
void HeapSize(Heap* php)
{assert(php);return php->_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