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第一人的故事__许榕生的不平凡的经历
目录
零 高考之际谈高考成功者
一 幸运的高考考生
二 抓住时机考研上岸
三 当年连接互联网的经过
四 互联网进入中国的缘由
五 互联网一诞生就显神威
六 互联网强国之路,我们在路上
零 高考之际谈高考成功者
又到了高考时刻了,这是一个决定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命运的重要时刻.
虽然高考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头一步,但是高考不成功,除了
从头再来,也只能从头再来,承认失败,就意味着你的人生的可能性
要大大地变小了.许榕生的名字虽然不是状元的名字,但是绝对是成
功者的名字.之后这个名字和中国的互联网联系在了一起.
一 幸运的高考考生
许榕生本来是66届高中生,也就可能成为“老三届”。可他是天生的跳跃者,
1963年进入福州三中,高一时就完成了高中三年的课程。1964年,中国
科技大学到福建招生的负责人当场拍板让他破格免试入中国科大。
出于谨慎的考虑,中学老师建议他再读一年,以求基础更扎实些。
一年之后,1965年高考,他以高分考入北大数学力学系。因为他选择了
提前参加高考,赶上最后一届“老大学生”,跃过1966年的停课、停招的
十年,专业学习与科研工作都没有被“暂停”。
二 抓住时机考研上岸
进大学只一年,文革开始,他到湖南农场劳动两年,后分配到长沙,在
中南计算所从事计算机工作;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当时他的两个
儿子尚年幼,尽管考研会给家庭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许榕生天的跳跃
精神和动力依旧,报考中科院计算所的模拟计算机方向,但以优异的成绩
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录取为研究生,高能所需要计算机人才帮着做实验
数据的模拟计算。就这样,许榕生进入了高能物理所;1987年,在美国
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获物理博士学位;这才有了后来对互联网的大步跳跃。
三 当年连接互联网的经过
我们应该记住1993年3月9日,这一天,中美之间开通了互联网间的连接,
中国自此开始和全球互联网开端性的连接。1993年3月2日,高能所租用
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接入美国SLAC国家实验室(斯坦福直线加速中心)
的64K专线开通,成为我国部分(只能访问美国指定的网站)连入互联网的
第一根专线。连接互联网的操作人就是许榕生。
但中国这边还没开始使用与庆祝,美国政府就知道了,第二天立刻通知
有关部门关掉通往中国的线路。理由很简单,冷战虽然结束,但还没有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入Internet。美国政府担忧中国会从Internet上大量
获取美国的商业资讯和科技情报。为此,从3月2日到3月9日的这一周时间
Internet通信服务其实是不通的。虽然网络的电路连通了美国,但对方不应答。
从这个意义上说,1993年的3月2日和3月9日都有着历史意义,都值得纪念。
网络最终能够开通,也缘于科学与合作所需。参与科学合作计划的40多位美
国科学家向美国政府表达了希望开通网络的强烈愿望。一周后的3月9日,美
国政府同意有控制地对中国开放Internet,美国发来文件,对网络安全问题
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中国专线只能进入美国能源科学网,并且不得在网上
散布病毒和用于军事及商业目的,中方必须签字后才能使用。
推动这一专线连接并代表中方签字的人是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许榕生。可能
之前连他也没有想到,他会在这块象征着中国最高科研实力的地方开辟出一
片新的网络天地,并直接推动Internet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在中国建起了
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Web 服务器,这是1993年,后来因此
获得中国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4年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
正式开启互联网时代,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点燃了一把火炬。
四 互联网进入中国的缘由
1988年夏天,美国高能物理界遭遇了一次大挫折:设在德克萨斯州的一项
高能物理工程下马。与这项工程有联系的许榕生建议一些美国科学家,
何不到中国继续研究?斯坦福大学教授瓦特·托基(Water Toki)决定带领
一批美国学者来北京进行高能物理研究。
美国人要在中国做研究,首先提出接通互联网的要求,搞尖端研究要每天
24小时与在世界各地的同行沟通进展来解决难题,必须将自己的电脑接通
互联网。但当时中国科研与外部世界沟通只能通过国际长途电话和传真。
调用国外的科研资料不仅困难,而且费用昂贵。虽然许榕生带回了国外最新
最好的模拟计算软件,但这类软件需要不断更新,也要通过互联网进行。
于是,中美科学家一起讨论怎么推进这个事情,最终决定采取租用64K通信
专线的方案。当时AT&T卫星专线每月开销是7000美元,而国际长途的费用
每月要15万美元,也就是说用上互联网可以节省巨大的费用,从经济上算
是个大好事情,后来因故暂时搁置。
1991年夏,托基教授再次把中国与世界互联网进行连接的报告寄给十几个
全球顶尖科学家,其中大部分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包括杨振宁、李政道
及丁肇中等知名教授。科学家签名的报告,通过美国能源部高级顾问
潘诺夫斯基(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4人领导小组成员,
后来的中科院外籍院士)递交美国能源部,这封信对美国方面再次做出
让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互联网的决定起了很大作用。托基教授将这封信
托付给潘诺夫斯基的时候,特意让正在美国访问的许榕生同往,目睹了这一
令人感动的时刻。
最终的方案是,国际专线通过北京三元桥的国际通信局租用卫星,直通美国
旧金山市,然后通过电缆连通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的计算中心。在中国这边,
从三元桥接通五棵松的821电话局,再连接高能所,但在通往玉泉路口的高能
所计算中心时出现了重重故障,于是只得一次次试验,就这样过了18个月才
调通。当时,因为“巴统"的限制,美国当局限制路由器出口中国,美国科学家
到斯坦福加速器中心借了一个路由器给北京高能所。
当时64K专线连接上Internet的线路费用每月4000美元,由于是中美合作项目,
中方按国际惯例需要出2000美元,上个世纪90年代,对于高能所计算中心来说,
不是个小数字。许榕生认识当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的曾明(后来担任基金委
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曾明带领许榕生去见基金委计划局副局长郭师曾,说明
高能所可以提供网络资源服务。郭师曾对互联网的重要性十分清楚,她也很支持
此事。不久,基金委同意与数学天元基金共同出资,给高能所30万元的经费。
同时也开列出基金项目负责人的名单,请高能所为他们开通拨号上网的终端服务,
使中国当时各个学科的重要科学家及早地通过高能所使用互联网服务。
五 互联网一诞生就显神威
高能物理所之后开始扩大上网帐号的范围,同时陆续有人闻风而来,穿过三道保卫、
四道门、数百米的路程到高能所用公众帐号体验上网或办事。其中,有准备筹办
Chinabyte的报人宫玉国,有想把自己写的小工具软件放到Internet上共享的
程序员雷军,还有想查海外文献的方兴东。最大的群体是新东方的学生们,
这些意图出国留学的学生就能与美国教授们实时联系,不再使用费时费力的国际邮政。
与许榕生渊源很深的还有丁健和张朝阳。许榕生和丁健都是北大校友,区别就是
许榕生要年长将近一轮;许榕生和张朝阳则同时受惠于李政道,因他资助而留学美国。
许榕生不仅是中国互联网连接世界的推手,同时也是中国最早向大众传播和介绍
Internet知识的人。他在电脑报上开设的关于Internet的专栏是中国最早的介绍
Internet的专栏,他开设的中国之窗是中文世界里最早的中文网站之一,许榕生也
由此有了中国互联网之父的美名。
六 互联网强国之路,我们在路上
网络慢慢广为人知,有一些人利用互联网推动了商业服务,甚至一夜暴富,而许榕生
依然利用互联网做自己的科研工作。许榕生关心的是互联网的效力与安全,并为之
辛勤工作多年。
许榕生认为我们存在很多问题,许多还都是核心的问题。中国的网络规模庞大,但这并不意味
着是一个“数字超级大国”(Digital Super Power)。互联网强国和超级大国的概念很深刻。
比如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包括协议、硬件、软件,特别是应用软件,是否都是自主创新
的产品?目前中国还不能引领世界的互联网技术与文化,只能是引进为主。如果这个
问题今后不解决,我们只能是一个引进大国、应用别人东西的大国。
许榕生是国家计算机网络入侵防范中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网络安全实验室
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中科院信息办
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