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 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跃进步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尤其适合于培养技术密集型的人工智能(AI)专业人才。2019年,我国政府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倡导借鉴“双元制”模式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强调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标准的重要性。自2014年起,教育部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经过多轮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面临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挑战。本文旨在构建一套适用于人工智能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指导和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二、人工智能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背景
自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来,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已被引入到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中,学者专家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和质量评价研究日益增多。据统计,关于该主题的研究文献量显著增长,其中多数聚焦于现代学徒制框架下的教育模式、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现有研究已初步构建了从职业素养、岗位技能、技术创新能力等维度的评价体系,并探索了第三方评价机制、CIPP模型的应用,以及针对特定岗位(如电商客服)的考核标准。这些研究为构建人工智能专业评价体系提供了宝贵参考。
三、人工智能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1 系统全面性
鉴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广泛适用性和深度复杂性,以及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特性,构建的评价体系需展现出高度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这一体系不仅要全面覆盖学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需深入考量其实践技能、创新思维以及职业伦理等多方面的素养,从而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成为真正具备复合型能力的专业人才,从而满足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3.2 科学可行性
在构建评价体系时,需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力求各项评价指标清晰明确、易于量化。评价体系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具有高度的实际操作性,确保评价流程能够顺利运行,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还需要关注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能力,以期通过不断的反馈与调整,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3.3 社会需求适应性
人工智能(AI)专业人才培养需紧密对接市场需求,评价体系应体现产业界的最新趋势和技术需求,确保人才的培养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特别是在算法开发、数据处理、智能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四、人工智能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在工业4.0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驱动力,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为了适应这一时代背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特别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不仅强调了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更指明了“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方向。
对于人工智能专业而言,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体系不仅要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构建评价体系时,我们需要注重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深化,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行业的前沿动态,从而培养出既具备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具体来说,评价体系应包含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同时,评价体系还应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通过这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我们可以为人工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五、人工智能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5.1 评价主体选择与多元化构建
在构建评价体系的初步阶段,核心在于精心挑选并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框架。这应涵盖职业院校作为教育基础的评价者、合作企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评估者、第三方认证机构作为独立公正的质量把关者,以及潜在雇主代表市场需求的声音。尤为重要的是,针对人工智能(AI)学徒在学习与工作中角色的灵活转换(从学徒到学员,再到正式员工),评价主体及其关注的重点也应随之灵活调整,确保评价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5.2 评价内容及指标的选择与构建
评价内容的设定需直接映射到行业核心价值与市场需求,核心评价指标应紧密围绕企业满意度与市场就业质量两大轴心。具体包括但不限于职业道德修养、人工智能(AI)伦理认知、算法创新能力、数据分析处理技巧、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以及就业市场的适应性指标如就业率、薪资竞争力和长期职业发展潜力等。评价体系还需具备前瞻性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人工智能(AI)技术的最新进展和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阶段性地优化和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5.3 评价方式与评价权重优化
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端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依据学徒培养的不同阶段,科学配置评价权重。初期,侧重于打牢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的基础,学校作为主要评价方,承担约60%的评价权重;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进入项目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阶段,企业评价的比重上升至50%,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占比20%,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权威性;进入实习乃至就业准备期,则完全由企业依据实际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权重达到100%。整个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审视与调整评价流程和权重分配,确保评价体系既能全面系统地衡量学生能力,又符合科学性与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则,为培养高质量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六、结语
人工智能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明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主体、制定评价标准、设计评价方法和实施评价与反馈等步骤,可以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人工智能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我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