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参加一个线下 AI 交流会议,会上有个非本行业的老师提问:“大家说的训练好的大模型到底是什么?是像 Word 软件一样可以直接使用的程序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一下把我问住了。的确,我们这些身处 AI 领域的人,每天都在谈论“预训练”、“微调”、“大模型”,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这些专业术语对于圈外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位老师的疑问,我决定以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训练好的大模型”。
想象一下,你想做一道美味的宫保鸡丁。
你需要准备食材:鸡肉、花生、辣椒等等,这些食材就好比 “数据”,是训练大模型的原材料。
你需要准备工具:锅、铲、刀等等,这些工具就好比 PyTorch这样的 “框架”,提供处理食材和烹饪的工具。
你还需要一本菜谱,上面详细记录了宫保鸡丁的做法,这就是 “模型”,指导着如何将食材加工成最终的菜肴。
那么,“训练好的大模型”是什么呢?
它就像 “已经按照菜谱步骤预先处理好的食材”(没错就是预制菜)。 你不需要从头开始处理生鸡肉,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简单的翻炒,就能快速做出一盘香喷喷的宫保鸡丁。
具体来说:
“预训练” 就好比是按照菜谱,将鸡肉切丁、腌制、花生炒香等步骤预先完成,得到可以直接下锅的食材。
“大模型” 就好比是这道菜的预制菜版本,它已经包含了所有主要食材和调料,你只需要简单加热就能享用。
“微调” 则是根据你的口味,对这道预制菜进行微调,比如加点糖、醋或者辣椒,使其更符合你的口味。
因此,“训练好的大模型”并不是一个可以直接使用的程序,而更像是一个 “半成品”。它包含了从大量数据中学习到的知识,但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微调,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结束打趣,下面我们就以GGUF格式为例,分析一下预训练好的模型文件。
什么是GGUF
GGUF格式是用于存储大型模型预训练结果的,相较于Hugging Face和torch的bin文件,它采用了紧凑的二进制编码格式、优化的数据结构以及内存映射等技术,提供了更高效的数据存储和访问方式。
GGUF文件主要包含三部分包括文件头、元数据键值对和张量信息,具体一点包含一下几个部分。
- 文件头 (Header): 包含用于识别文件类型和版本的基本信息。
- Magic Number:一个特定的数字或字符序列,用于标识文件格式。
- Version:文件格式的版本号,指明了文件遵循的具体规范或标准。
- 元数据键值对 (Metadata Key-Value Pairs): 存储关于模型的额外信息,如作者、训练信息、模型描述等。
- Key:一个字符串,标识元数据的名称。
- Value Type:数据类型,指明值的格式(如整数、浮点数、字符串等)。
- Value:具体的元数据内容。
- 张量计数 (Tensor Count): 标识文件中包含的张量(Tensor)数量。
- Count:一个整数,表示文件中张量的总数。
- 张量信息 (Tensor Info):描述每个张量的具体信息,包括形状、类型和数据位置。
- Name:张量的名称。
- Dimensions:张量的维度信息。
- Type:张量数据的类型(如浮点数、整数等)。
- Offset:指明张量数据在文件中的位置。
- 对齐填充 (Alignment Padding):确保数据块在内存中正确对齐,有助于提高访问效率。
- 通常是一些填充字节,用于保证后续数据的内存对齐。
- 张量数据 (Tensor Data):存储模型的实际权重和参数。
- Binary Data:模型的权重和参数的二进制表示。
- 端序标识 (Endianness): 指示文件中数值数据的字节顺序(大端或小端)。
- 通常是一个标记,表明文件遵循的端序。
- 扩展信息 (Extension Information): 允许文件格式未来扩展,以包含新的数据类型或结构。
- 可以是新加入的任何额外信息,为将来的格式升级预留空间。
下面我们用HuggingFace Hub 提供的 GGUF 文件查看器,看看我们前面讨论的“Phi-3-mini-4k-instruct-fp16.gguf ”模型预训练文件的元数据和张量信息(名称、形状、精度)。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训练好的大模型”通常会包含以下内容:
1. 模型架构和参数
模型权重:存储神经网络的权重参数,这些权重是通过训练过程学习到的。
偏置项:存储神经网络的偏置参数。
网络结构:描述模型的层数、每层的神经元数量、激活函数等架构细节。
2. 训练配置
优化器状态:保存优化算法的状态,包括动量项和学习率。
超参数:记录训练过程中使用的超参数,如学习率、批量大小、训练轮数等。
3. 数据处理信息
词汇表:包含模型使用的词汇表,用于将文本输入转换为张量。
词嵌入:词汇表中每个词的嵌入向量,通常是预训练的词向量。
数据预处理规范:描述数据预处理步骤,如分词方式、规范化步骤等。
4. 训练数据和元数据
数据源信息:记录训练数据的来源、收集方式及相关许可信息。
数据标注信息:如果训练数据包含标注,则记录这些标注信息,如分类标签、实体标注等。
5. 版本和兼容性信息
模型版本:记录模型的版本信息,以便于不同版本之间的兼容和对比。
框架版本:记录用于训练模型的深度学习框架版本。
6. 模型性能和评估指标
性能指标:记录模型在训练和验证集上的性能指标,如准确率、损失值等。
评估报告:可能包括详细的评估报告,描述模型在不同测试集上的表现。
7. 文档和说明
模型描述:详细描述模型的架构、训练过程和用途。
使用指南:提供如何加载和使用模型的说明,可能包括代码示例。
训练好的大语言模型包含了大量学习到的知识、模型参数、训练数据和其他信息。这些内容共同作用,使得模型能够执行各种语言任务,例如生成文本、回答问题、翻译语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