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重大决策之前,什么原因一定要补充碳水化合物?人类的大脑其实有两套运作模式:系统1:自动驾驶模式,依赖直觉,反应快但易出错;系统2:手动驾驶模式,理性严谨,但耗能大,反应较慢。
当面临重大决策时,系统2往往会“偷懒”,让我们过度依赖系统1的直觉,结果容易出错。比如,一项医院研究发现,急诊科医生在连续工作12小时后,依赖直觉的诊断比例会从15%激增到65%,误诊率上升200%,可避免的死亡率增加400%。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不愿开启系统2呢?因为它非常耗费能量,每高强度思考一小时,血糖就会下降0.83克。所以,做重大决策前,给自己补充些碳水,给大脑提供足够的“燃料”。
再来,开启事前验尸模式:通过因果环路图来识别潜在的失败原因。可以从决策的最终目标开始,反向推理出可能导致目标失败的因果关系,并通过环路图呈现。在环路图中,标出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每个环节可能引发的正反馈或负反馈循环,这有助于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对策。
比如,桥水基金采用这一思维模式后,预测市场黑天鹅事件的准确率,从22%提升至68%。这种因果分析的方法帮助他们在复杂决策中找到了更多的“潜在漏洞”。正如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所说,我们以为自己活在现实世界,实则常常困在系统1的故事里。
通过因果环路图,我们能更系统地看待决策背后的因果关系,避免更多“人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