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经济学科
也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工程技术学科和经济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工程经济学也称为技术经济学,其核心内容是一套技术经济分析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提高技术实践活动效率的基本工具。
一、学科定义与研究对象
工程经济学又称费用-效益分析,是运用工程学和经济学的有关知识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工程经济分析原理与方法,对能够完成工程项目预定目标的各种可行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比较、计算和评价,优选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有利的方案,从而为实现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研究对象是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分析的最一般方法,即研究采用何种方法、建立何种方法体系,才能正确估价工程项目的有效性,寻求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
二、学科特点
- 交叉性:工程经济学是工程与经济的交叉学科,以工程项目为主体,以技术-经济系统为核心,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 应用性:该学科是一门与生产建设、经济发展有着直接联系的应用性学科,其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经济评价和优化决策等领域。
- 前瞻性:工程经济学所讨论的经济效果问题几乎都和“未来”有关,因此需要对未来进行预测和评估。
三、研究内容
- 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经济效果评价等。
- 技术设备的选择、使用与更新:分析不同技术设备的经济效果,选择最优的技术方案。
- 成本分析与控制: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核算、分析和控制,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 产品、工艺的经济效益分析与预测:评估不同产品、工艺的经济效果,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 工程项目的选择与评价:对多个工程项目进行比较和评价,选择最优的项目进行投资。
四、分析方法与原则
-
分析方法:工程经济学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和分析各种经济指标,如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来评估工程项目的经济效果。同时,还采用系统分析和平衡分析的方法,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各种因素,如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
-
分析原则:
- 资金时间价值原则:考虑资金在不同时间点的价值差异,合理评估项目的未来收益水平。
- 现金流量原则:以现金流量为基础进行投资决策,反映项目发生的实际现金流入与流出。
- 增量分析原则: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时,从增量角度进行分析,即用两个方案的现金流量差来进行分析。
- 有无对比原则和前后对比原则:通过对比有无项目或项目前后的经济效益变化来评估项目的经济效果。
- 可比性原则:确保比较的方案在时间上、价格和满足需要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 收益和风险权衡原则:在投资决策时,需要权衡项目的收益和风险,选择风险可控且收益较高的方案。
五、发展历程
工程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早的工程经济评价工作由美国的亚瑟·M.惠灵顿开创,他于1887年出版了《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一书,首次将成本分析方法应用于铁路的最佳长度和路线的曲率选择问题上。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随着经济学家们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工程经济的研究逐渐展开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此后,工程经济学不断发展和完善,引入了敏感性分析、风险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和无形价值分析等新方法和技术手段。
六、应用领域
工程经济学在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项目评估和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运用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效果和投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同时,工程经济学还可以应用于企业规模研究、技术设备选择、产品工艺优化等领域,为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