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服务架构中,由于不同的业务会拆分成不同的微服务,传统的单体项目一般是通过过滤器进行拦截校验,而微服务显然不可能分发到各个服务进行用户认证,这就需要由一个统一的地方来管理所有服务的认证信息,实现只登录一次,即可在各个服务的授权范围内进行操作;
实现认证中心的方式有很多,这里只记录了使用OAuth2协议标准实现认证的方法;
OAuth2介绍
OAuth是一个关于授权(authorization)的开放网络标准,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的版本是2.0版。
OAuth 2.0 也是目前最流行的授权机制,用来授权第三方应用,获取用户数据。
详细的可参考这篇文章: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4/05/oauth_2_0.html
OAuth 2 目前有四种授权模式:
- 授权码模式(authorization code)
- 简化模式(implicit)
- 密码模式(resource owner password credentials)
- 客户端模式(client credentials)
授权码模式
使用场景
比如用微信登录、用 QQ 登录、用微博登录、用 Google 账号登录、用 github 授权登录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 OAuth2 使用场景。假设我们做了一个自己的服务平台,如果不使用 OAuth2 登录方式,那么我们需要用户先完成注册,然后用注册号的账号密码或者用手机验证码登录。而使用了 OAuth2 之后,相信很多人使用过、甚至开发过公众号网页服务、小程序,当我们进入网页、小程序界面,第一次使用就无需注册,直接使用微信授权登录即可,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因为每个人都有微信号,有了微信就可以马上使用第三方服务,这体验不要太好了。而对于我们的服务来说,我们也不需要存储用户的密码,只要存储认证平台返回的唯一ID 和用户信息即可。
授权码模式(authorization code)是功能最完整、流程最严密的授权模式。它的特点就是通过客户端的后台服务器,与"服务提供商"的认证服务器进行互动。
处理逻辑如下图所示:
- 用户访问客户端,后者将前者导向认证服务器。
- 用户选择是否给予客户端授权。
- 假设用户给予授权,认证服务器将用户导向客户端事先指定的"重定向URI"(redirection URI),同时附上一个授权码。
- 客户端收到授权码,附上早先的"重定向URI",向认证服务器申请令牌。这一步是在客户端的后台的服务器上完成的,对用户不可见。
- 认证服务器核对了授权码和重定向URI,确认无误后,向客户端发送访问令牌(access token)和更新令牌(refresh token)。
简化模式
简化模式(implicit grant type)不通过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服务器,直接在浏览器中向认证服务器申请令牌,跳过了"授权码"这个步骤,因此得名。所有步骤在浏览器中完成,令牌对访问者是可见的,且客户端不需要认证。
密码模式
密码模式(Resource Owner Password Credentials Grant)中,用户向客户端提供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客户端使用这些信息,向"服务商提供商"索要授权。
在这种模式中,用户必须把自己的密码给客户端,但是客户端不得储存密码。这通常用在用户对客户端高度信任的情况下,比如客户端是操作系统的一部分,或者由一个著名公司出品。而认证服务器只有在其他授权模式无法执行的情况下,才能考虑使用这种模式。
一般情况下,自己内部的服务可以使用这种模式来认证;用户信息本来就在自己系统内管理的,就可以使用这种方式;
- 用户向客户端提供用户名和密码。
- 客户端将用户名和密码发给认证服务器,向后者请求令牌。
- 认证服务器确认无误后,向客户端提供访问令牌。
spring cloud有一套spring-cloud-starter-oauth2组件 ,其实是 Spring Cloud 按照 OAuth2 的标准并结合 spring-security 封装好的一个具体实现。他的密码模式就如下面所示:
这种方式就是用来管理自己业务系统内用户认证的逻辑;采用这种方式的微服架构图如下所示:
详细的spring-cloud-starter-oauth2集成实战,可以参考这边文章https://blog.csdn.net/AkiraNicky/article/details/124167607
客户端模式
客户端模式(Client Credentials Grant)指客户端以自己的名义,而不是以用户的名义,向"服务提供商"进行认证。严格地说,客户端模式并不属于OAuth框架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中,用户直接向客户端注册,客户端以自己的名义要求"服务提供商"提供服务
- 客户端向认证服务器进行身份认证,并要求一个访问令牌
- 认证服务器确认无误后,向客户端提供访问令牌
其实在我们的企业内部,就有这种模式的使用场景;举个例子,企业内有一套业务系统A是微服务架构开发的,另一个应用系统B不属于这个微服服务体系内的,B是一个单体应用;现在应用B要调用业务系统A的某个resultful接口,业务系统A通常就是给应用A提供一个客户端id和客户端秘钥等数据来进行认证,获取token信息再进行接口调用;
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