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3:计算机网络概述
第1节 计算机网络概述
- 1.1 互连网与互联网
- 1.1.1总结
- 1.1.2 因特网(互联网)发展[自行了解]
- 1.2 计算机网络组成
- 1.2.1 计算机网络组成方式1
- 1.2.2 计算机网络组成方式2
- 1.2.3 计算机网络组成方式3
- 1.3 三种交换方式
- 1.3.1 电路交换
- (1) 电路交换的优点
- (2) 电路交换的缺点
- 1.3.2 报文交换
- (1) 报文交换优点
- (2) 报文交换缺点
- 1.3.3 分组交换(数据报)
- (1) 分组交换的优点
- (2) 分组交换的缺点
- 1.3.3 分组交换(虚电路)
- (1) 虚电路特点
- 1.4 计算机网络分类
- 1.4.1 按照作用范围分类
- 1.4.2 按照使用者分类
- 1.4.3 接入用户到互连网
- 1.5 性能指标
- 1.5.1 速率(数据率)
- 1.5.2 带宽(最高数据率)
- 1.5.3 时延
- 1.5.4 时延带宽积
- 1.5.5 往返时间RTT
- 1.5.6 信道利用率
- 1.5.7 吞吐量
- 1.6 参考模型
- 1.6.1 OSI参考模型
- (1) 服务的分类
- 1.6.2 TCP/IP
1.1 互连网与互联网
- 网络是由结点(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
- 节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
- 链路可以是有线链路,也可以是无线链路
- 由这些网络组成的更大号的网络称为互连网(internet)
- 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是因特网(Internet,也叫互联网)[专有名词首字母大写]
- 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称为主机
1.1.1总结
- 所以互连网就是把许多网络通过路由器连在一起互相通信的网络,而连接计算机则是为了让他们彼此通信
- 简单的硬件连接还达不到目的,还需要安装使计算机能交换信息的软件才可以,一般默认网络互连的计算机已经安装了这些软件
1.1.2 因特网(互联网)发展[自行了解]
1.2 计算机网络组成
1.2.1 计算机网络组成方式1
互联网由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两部分组
-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由用户直接使用,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 主机可以是电脑、手机、甚至是一个网络摄像头(任何一个可以联网的设备)
- 当我们说主机A和主机B进行通信,实际上是运行在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的另一个进程通信
- 通信方式可分为CS方式和P2P方式
-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
- 路由器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拥有cpu、存储器、os等,可以实现分组交换
- 在分组交换之前,还有两种交换方式
1.2.2 计算机网络组成方式2
计算机网络主要由硬件、软件、协议三个部分组成
- 结点、链路的这些主机、交换机等都是硬件
- 软件包括实现资源共享的软件和方便用户使用的工具软件
- 协议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规定了网络传输数据时需要遵循的规范
1.2.3 计算机网络组成方式3
从功能组成上看,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
- 通信子网是各种传输介质、通信设备和网络协议,让网络具有数据交换、控制和存储的能力
- 资源子网是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向网络用户提供共享其他计算机上的软硬件资源
1.3 三种交换方式
1.3.1 电路交换
电话出现后,人们就发现,想把所有电话两两连接起来是不可能的,想要把N部电话两两连接需要[N*(N-1)]/2对电线。
所以人们使用电话交换机将电话连接,电话交换机交换的方式就是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就是在通话前先拨号建立连接,然后开始通话,最后释放连接的交换方式
在通话过程中,建立好的连接会一直占用着通信资源,也就是这条线路(红色线路)不可以再被其他电路利用
在通话的全部时间里,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据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电路交换的方式线路传输效率很低,如计算机正在处理数据,结果还没返回,此时通信线路资源就被浪费了
(1) 电路交换的优点
- 线路专用、通信时延(时间)小、不会争用物理信道
- 通信时按顺序传输数据,不会失序
- 交换设备控制简单
(2) 电路交换的缺点
- 建立连接时间长
- 线路利用率低
- 线路出现故障需要重新拨号建立连接
- 不同规格、速率的终端难以通信
- 中间结点不具备存储检验数据能力
- 难以发现和纠正错误
1.3.2 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的数据单位是报文,要传递的数据加上源地址、目的地址等信息后,封装成报文,报文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进行数据的传递
(1) 报文交换优点
- 无需建立连接,用户可以随时发送报文
- 交换设备可以选择合适的空闲线路发送
- 报文只有在传送时才会占用通信资源,线路利用率高
- 一个报文可以同时发送给多个目的地址
(2) 报文交换缺点
- 转发时延高,交换结点要把报文整体接受了才能查找转发表转发
- 报文的大小没有限制,要求交换结点有足够的缓存空间
- 报文太长的话发生错误的概率增加,重传代价也更大
1.3.3 分组交换(数据报)
数据报指的是将数据拆分成带有序号的数据单元,并在网络层加上地址等控制信息后形成数据报分组,中间结点存储分组很短一段时间,找到最佳路由后,尽快转发每个分组。不同分组可以走不同的路径,按不同的顺序到达。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把一个报文划分成好几个分组(也称“包”)后再进行传送,解决了报文过大的一系列问题,在分组首部,我们可以将巨大的报文拆分成很多分组,每个分组首部都包含了诸如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的重要控制信息,所以每个分组首部都能在互联网中独立地选择传输路径。分组经过转发后最终达到目的结点,被还原成数据
(1) 分组交换的优点
- 不需要建立连接,随时可以发送分组
- 分组长度固定,缓冲区大小也固定,更好管理
- 分组只有在传送时才会占用通信资源,线路利用率高
- 分组是逐个传输的,可以让后一个分组的存储操作和前一个分组的转发操作并行,通过流水线方式减少报文的传输时间
- 分组较短,出错概率小,即使出错重传代价也小
(2) 分组交换的缺点
- 虽然分组比报文更小,但仍存在存储转发时延
- 每个分组除了数据都需要增加额外的控制信息,让控制变得更复杂
- 分组交换可能出现失序、重复、丢失的情况;采用虚电路可以解决
1.3.3 分组交换(虚电路)
分组交换还可以使用虚电路的方式来完成
虚电路的方式
- 分组发送之前,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先建立一条逻辑上相连的虚电路,一旦建立了连接,就固定了虚电路的物理路径
- 段系统每次建立虚电路时,选择一个从未用过的虚电路号分配给该虚电路,以区别于本系统中的其他虚电路
- 每个分组要有分组号,校验和,和控制信息,还有他要通过的虚电路号
- 虚电路网的每个节点上都维持着一张电路表,记录了每个打开虚电路信息,包括在接受链路和发送链路上的虚电路号,前一个结点和后一个结点的标识。这些信息在虚电路的建立过程中确定
- 数据传输是双向进行的
(1) 虚电路特点
- 适用于长时间、频繁的数据交换
- 虚电路的路由选择体现在建立连接阶段,连接建立后就确定了传输路径
- 提供可靠的通信服务,保证分组有序到达,还可以对两个数据端点的流量进行控制
- 网络中某结点链路出现故障后,虚电路遭到破坏
本门课程的研究的对象是计算机网络,实际上是指互连网。即为了实现主机间的通信而互相连接而成的网络。在学习的时候,一定不要惯性思维认为网络就是互联网,而是把网络理解为一个可以让主机之间实现数据传送的工具。
1.4 计算机网络分类
1.4.1 按照作用范围分类
- 广域网
- 城域网
- 局域网
- 个人区域网
1.4.2 按照使用者分类
- 共用网
- 专用网
1.4.3 接入用户到互连网
这种网络就是接入网AN,也被称为本地接入网或者居民接入网,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计算机网络。用户必须通过ISP接入互联网,从用户家中接入互联网可以用的技术有很多种,所有就有很多种接入网技术连接到互联网。接入网机不属于互联网核心部分也不属于边缘部分,它是从某个用户端系统到互联网中第一个路由器之间的一种网络,起到让用户与互联网连接的桥梁作用
1.5 性能指标
1.5.1 速率(数据率)
计网中的速率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也称为数据率或者比特率,单位是bit/s或写成bps。
1.5.2 带宽(最高数据率)
原本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计算机网络中被用来表示某通道的传送数据的能力,也就是单位时间内网络中某信道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所以带宽的单位是数据率的单位bit/s或bps,即比特每秒
1.5.3 时延
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发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由多个部分组成
- 发送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第一个比特算起,到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时间,也叫做传输时延(容易与传播时延混淆)
-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通常用传播距离/光速来计算
- 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收到分组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处理,来分析分组的首部并且拿出数据部分,差错控制或寻找路由等
- 排队时延:分组经过网络传输要经过许多路由器,分组在路由器中可能需要排队被转发,所以产生了排队时延
1.5.4 时延带宽积
之前学习的传播时延和带宽乘在一起就是时延带宽,能表示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已经发送了多少个比特,这些比特此时都在链路上向前移动
1.5.5 往返时间RTT
假如A要给B发送数据,B接受完了以后想要向A发送确认,如果A收到确认以后才能继续发送数据,那此时就需要等待一个往返时间RTT(假定确认信息很短,忽略B发送确认的时间)
1.5.6 信道利用率
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也就是有数据通过的),完全空闲的信道利用率是0,但信道利用率也不是越高越好。信道利用率增加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1.5.7 吞吐量
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实际数据量,常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网络的测量,以便
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通过网络。吞吐量受带宽和网络额定速率的限制
1.6 参考模型
1.6.1 OSI参考模型
层与层之间存在接口,同一结点内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称为服务访问点。每层只能为紧邻的层之间定义接口,不能跨层定义接口
- 应用层
- 表示层
- 会话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服务:指下层位紧邻的 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要实现本层协议,需要用到下层提供的服务
(1) 服务的分类
- 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 可靠服务和不可靠服务
- 有应答服务和无应答服务
1.6.2 TCP/IP
- TCP/IP模型是实际上被广泛使用的模型
- 这些层次并不是主机自带的,而是通过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的实现来提供的。
- 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都内置了支持这些网络层次的协议栈,以便能与其他系统进行网络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