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0. 背景
- 1. 原理解析
- 2. 总结
0. 背景
上学的时候就对混凝土结构规范中关于最小配筋率“ 45 f t / f y 45f_t/f_y 45ft/fy”的表述很好奇,今天终于看到解释了。原文来自这里,喜欢的可以关注原作者。
按照原作者的说法,本文的解释来自魏利金教授编写的《《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应用解读及工程案例分析》,对这本书感兴趣的也可进一步了解(点击这里或者点击这里)。
1. 原理解析
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是根据“开裂即破坏”的概念而确定的。该原理至今仍直接作为确定构件最小配筋率的计算原则。图2-4-30所示为受拉普通钢筋开裂前后的受力状态。开裂前受拉区混凝土已呈塑性,中性轴下降(约0.45h),拉应力呈矩形分布,总拉应力约为 0.45 b h f t 0.45bhf_t 0.45bhft(图2-4-30a);开裂以后全部拉力转由受拉普通钢筋承担,如果此时普通钢筋屈服,拉力为 A s f y A_sf_y Asfy(图2-4-30b),根据开裂即破坏的条件就可以推导出相应的最小配筋率为 0.45 f t / f y 0.45f_t/f_y 0.45ft/fy(单位%)。
由此可以看出,最小配筋率与混凝土强度及钢筋强度有关,混凝土强度越高材料越"脆",而对破坏形态不利,故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最小配筋率成正比,钢筋可以提高结构材料延性,所以钢筋强度越高,最小配筋率越小。
2. 总结
其实几年前自己看过类似的解释,但是当时没有记录下来,等过后在想起来确找不到了。今天又见到,自然不想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