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n作用域和生命周期
- 一. Bean 的作用域
- 1. Bean 的 6 种作⽤域:
- ①. singleton
- ②. prototype
- ③. request
- ④. session
- ⑤. application
- ⑥. websocket
- 单例作用域(singleton) VS 全局作⽤域(application)
- 2. 设置作用域
- 二. Spring 执行流程和 Bean 的生命周期
- 1. Spring 执行流程
- 2. Bean 生命周期
假设现在有⼀个公共的 Bean,提供给 A ⽤户和 B ⽤户使⽤,然⽽在使⽤的途中 A ⽤户却“悄悄”地修改了公共 Bean 的数据,导致 B ⽤户在使⽤时发⽣了预期之外的逻辑错误。
我们预期的结果是,公共 Bean 可以在各⾃的类中被修改,但不能影响到其他类。
公共 Bean
@Component
public class Users {@Beanpublic User user1() {User user = new User();user.setId(1);user.setName("Java"); // 【重点:名称是 Java】return user;}
}
A ⽤户使⽤时,进⾏了修改操作:
@Controller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Autowiredprivate User user1;public User getUser1() {User user = user1;System.out.println("Bean 原 Name:" + user.getName());user.setName("悟空"); // 【重点:进⾏了修改操作】return user;}
}
B ⽤户再去使⽤公共 Bean
@Controller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2 {@Autowiredprivate User user1;public User getUser1() {User user = user1;return user;}
}
打印 A ⽤户和 B ⽤户公共 Bean 的值:
public class App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ApplicationContext context = new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spring-config.xml");UserController userController = context.getBean(UserController.class);System.out.println("A 对象修改之后 Name:" + userController.getUser1().toString());UserController2 userController2 = context.getBean(UserController2.class);System.out.println("B 对象读取到的 Name:" + userController2.getUser1().toString());}
}
A 修改过 Bean 之后,B 再去使用是是修改过的值。
原因:
Bean 默认情况下是单例状态(singleton),也就是所有⼈的使⽤的都是同⼀个对象,使⽤单例可以很⼤程度上提⾼性能,所以在 Spring 中Bean 的作⽤域默认也是 singleton 单例模式。
一. Bean 的作用域
限定程序中变量的可⽤范围叫做作⽤域,或者说在源代码中定义变量的某个区域就叫做作⽤域。
⽽ Bean 的作⽤域是指 Bean 在 Spring 整个框架中的某种⾏为模式, ⽐如 singleton 单例作⽤域,就表示 Bean 在整个 Spring 中只有⼀份,它是全局共享的,那么当其他⼈修改了这个值之后,那么另⼀个⼈读取到的就是被修改的值。
1. Bean 的 6 种作⽤域:
- singleton:单例作⽤域
- prototype:原型作⽤域(多例作⽤域)
- request:请求作⽤域
- session:会话作⽤域
- application:全局作⽤域
- websocket:HTTP WebSocket 作⽤域
注意后 4 种状态是 Spring MVC 中的值,在普通的 Spring 项⽬中只有前两种。
①. singleton
- 描述:该作⽤域下的Bean在IoC容器中只存在⼀个实例:获取Bean(即通过 applicationContext.getBean 等⽅法获取)及装配Bean(即通过@Autowired注⼊)都是同⼀个对象。
- 场景:通常⽆状态的Bean使⽤该作⽤域。⽆状态表示Bean对象的属性状态不需要更新
- 备注:Spring默认选择该作⽤域
②. prototype
- 描述:每次对该作⽤域下的Bean的请求都会创建新的实例:获取Bean(即通过applicationContext.getBean等⽅法获取)及装配Bean(即通过@Autowired注⼊)都是新的对象实例。
- 场景:通常有状态的Bean使⽤该作⽤域
③. request
- 描述:每次 http 请求会创建新的 Bean 实例,类似于 prototype
- 场景:⼀次 http 的请求和响应的共享 Bean
- 备注:限定 SpringMVC 中使⽤
④. session
- 描述:在⼀个 http session 中,定义⼀个 Bean 实例
- 场景:⽤户会话的共享 Bean, ⽐如:记录⼀个⽤户的登陆信息
- 备注:限定 SpringMVC 中使⽤
⑤. application
- 描述:"application"作用域的Bean将在应用程序启动时创建,并在应用程序关闭时销毁。
- 场景:通常用于需要在整个应用程序中共享数据或资源的情况,它可以确保在应用程序的不同部分之间共享相同的Bean实例。
- 备注:限定SpringMVC中使用
⑥. websocket
- 描述:在⼀个 HTTP WebSocket 的⽣命周期中,定义⼀个 Bean 实例
- 场景:WebSocket 的每次会话中,保存了⼀个 Map 结构的头信息,将⽤来包裹客户端消息头。第⼀次初始化后,直到 WebSocket 结束都是同⼀个 Bean 。
- 备注:限定 Spring WebSocket 中使⽤
单例作用域(singleton) VS 全局作⽤域(application)
- singleton 是 Spring Core 的作⽤域;application 是 Spring Web 中的作⽤域;
- singleton 作⽤于 IoC 的容器,⽽ application 作⽤于 Servlet 容器。
2. 设置作用域
使⽤ @Scope 标签就可以⽤来声明 Bean 的作⽤域,⽐如设置 Bean 的作⽤域
@Component
public class Users {@Scope(ConfigurableBeanFactory.SCOPE_PROTOTYPE)@Bean(name = "u1")public User user1() {User user = new User();user.setId(1);user.setName("Java"); // 【重点:名称是 Java】return user;}
}
@Scope 标签既可以修饰⽅法也可以修饰类,@Scope 有两种设置⽅式:
- 直接设置值:@Scope(“prototype”)
- 使⽤枚举设置:@Scope(ConfigurableBeanFactory.SCOPE_PROTOTYPE)
二. Spring 执行流程和 Bean 的生命周期
1. Spring 执行流程
Bean 执⾏流程(Spring 执⾏流程):启动 Spring 容器 -> 加载配置文件,扫描对应包下面的注解 -> (将 Bean 存入到 IoC 容器中) 实例化、设置属性、初始化 -> 将 Bean 装配到需要的类中(取操作)。
2. Bean 生命周期
⽣命周期指的是⼀个对象从诞⽣到销毁的整个⽣命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就叫做⼀个对象的⽣命周期。
Bean 的⽣命周期分为以下 5 ⼤部分:
- 实例化 Bean(为 Bean 分配内存空间)
- 设置属性(Bean 注⼊和装配,注入自己依赖的类)
- Bean 初始化
实现了各种 Aware 通知的⽅法,如 BeanNameAware、BeanFactoryAware、ApplicationContextAware 的接⼝⽅法;
执行 BeanPostProcessor 初始化前置⽅法;
执行 @PostConstruct 初始化⽅法,依赖注⼊操作之后被执⾏;
执行自己指定的 init-method ⽅法(如果有指定的话);
执行 BeanPostProcessor 初始化后置⽅法。 - 使用 Bean
- 销毁 Bean
销毁容器的各种⽅法,如 @PreDestroy、DisposableBean 接⼝⽅法、destroy-method。
执⾏流程如下图所示:
举个栗子:
⽐如我们现在需要买⼀栋房⼦,那么我们的流程是这样的:
- 先买房(实例化,从⽆到有);
- 装修(设置属性);
- 买家电,如洗⾐机、冰箱、电视、空调等([各种]初始化);
- ⼊住(使⽤ Bean);
- 卖出去(Bean 销毁)。
实例化和初始化的区别:
实例化和属性设置是 Java 级别的系统“事件”,其操作过程不可⼈⼯⼲预和修改;⽽初始化是给开发者
提供的,可以在实例化之后,类加载完成之前进⾏⾃定义“事件”处理。
为什么要先设置属性在进行初始化呢?
因为初始化时可能需要用到注入进来的类,确保Bean在初始化时具备正确的依赖关系和一致的状态,以避免潜在的问题。
所以说假如 A 依赖 B, 当进行设置属性时发现容器中没有 B,那么就会先将 B存入到容器中再将 B 注入到 A 中。
好啦! 以上就是对 Spring Bean作用域和生命周期的讲解,希望能帮到你 !
评论区欢迎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