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IP地址
- 2.端口号
- 3.网络中的五元组
- 4.协议分层
- 5.封装和分用
- 6.客户端与服务器
1.IP地址
IP地址 (IP Address):
用于在网络中唯一标识一台设备(主机、路由器等)。IP地址分为IPv4和IPv6两种版本。IPv4是32位地址,通常表示为四个用点分隔的十进制数(例如:192.168.1.100)。IPv6是128位地址,提供更大的地址空间。
2.端口号
定义:应用层的逻辑标识,区分同一主机上的不同应用程序。
知名端口(0-1023):固定分配给常用协议(如HTTP-80,HTTPS-443,FTP-21)。
动态端口(1024-65535):由操作系统临时分配给客户端程序。
3.网络中的五元组
1.源IP地址
2.源端口号
3.目的IP地址
4.目的端口号
5.传输协议
4.协议分层
协议分层的意义:
复杂度分解:将庞大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模块,简化设计和维护。
标准化接口:每层通过明确定义的接口与上下层交互,提升兼容性(如不同厂商设备互通)。
独立演进:修改某一层协议时不影响其他层(例如升级WiFi物理层无需改动应用层)。
主流分层模型:
5.封装和分用
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应用层数据通过协议栈发送到网络上时,每层一个数据首部(header),称其为封装。
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根据首部中的"上层协议字段"将数据交给对应的上层协议处理。
6.客户端与服务器
客户端(Client):主动发起通信的一方(如浏览器),通常使用动态端口。
服务器(Server):被动响应请求的一方(如 Web 服务器),监听知名端口(如 80)。C/S 模型:客户端发送请求(Request),服务器返回响应(Response),如浏览器请求网页,服务器返回 HTML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