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 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
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690年, 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
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历经唐宪宗元和中兴、 唐武宗会昌中兴及 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
878年爆发的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藩镇将领 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
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李治(唐高宗)-李显(唐中宗)-李旦(唐睿宗)-武则天-李显(唐中宗)-李重茂(重茂)-李旦(唐睿宗)-李隆基(唐玄宗)-李亨(唐肃宗)-李豫(唐代宗)------
李渊-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
【太原起兵】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李渊入城,迎 代王杨侑 于东宫,迁居大兴殿后。李渊还居长乐宫,“与民约法十二条,悉除隋苛禁”;除杀隋右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等,其余一无所问。于是文武将佐请李渊即帝位,李渊不听,仍在观望和等待时机。十三日,他 迎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 ;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甲子日,李渊自长乐官入长安。隋恭帝授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改“教”称“令”,视事于虔化门,一切事务“咸归相府”。同时设置丞相官属,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李纲为司录。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国公,李元吉为齐国公。李氏父子完全控制了关中局势。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 江都之变中被禁军将领杀死。此后,李渊加紧了篡夺皇位的进程。同月戊辰日,隋恭帝进拜李渊为相国,总司百揆,享受九锡之礼。五月乙巳日,隋恭帝命李渊佩戴十二旒冕,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戊午日, 隋恭帝被迫下诏禅位。甲子日(6月18日),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太极殿, 国号为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
【 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3年的“贞观之治”。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唐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因病去世】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谋反之罪被废,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后太子李承乾与次子魏王李泰 相继被废,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 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 “永徽之治”。
【乾纲独断】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 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高宗不再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 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
才人:才人是唐朝时期后宫嫔妃的等级之一,李世民的才人就是李世民的嫔妃。唐代后宫制度:才人初定为宫官之正五品,后升为正四品。设九人,武则天就曾做过唐太宗的才人。上官婉儿也曾做过唐高宗的才人。
【帝后同朝】显庆末年,李治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后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 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
【因病去世】不久,高宗诏命皇太子 李显代理国政,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在东宫任同平章事。
十二月二十七日当晚,李治在东都贞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宣布遗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
李显-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庙号中宗
683年—684年、705年—710年两度在位。
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
圣历元年(698年)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在通天宫复位。
【早年经历】由于李显庸弱无能,即皇帝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
李显重用韦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并想要擢升为侍中(宰相职),裴炎立马表示不可。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对中宗的举动大为恼火。二月,继位才55天的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
事后,中宗的弟弟 李旦做了傀儡皇帝,也就是睿宗。
【二度为帝】神龙元年(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正月,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发动 神龙政变,突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玄武门,在迎仙宫杀张易之、张昌宗。 李显复位称帝,大赦天下。
李显复位后,马上立韦氏为皇后,又不顾大臣的劝阻,破格追封韦后之父亲为王,并让韦后参预朝政,对张柬之等功臣却不加信任。
【人物逝世】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壬午,唐中宗李显逝世,终年55岁。
同月中宗幼子温王重茂被立为帝(史称唐殇帝),改元“唐隆”,由韦后临朝称制,欲重演武后故事。
同年六月,相王旦三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其姑太平公主,交结禁军诸将葛福顺、陈玄礼等, 以兵诛韦后、安乐公主并诸韦、武等。史称 唐隆政变。
乃废少帝,奉其父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自此唐朝帝位转往李旦一系,直至唐亡。
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庙号睿宗
嗣圣元年(684年),登基即位后,皇太后武则天垂帘听政。
天授元年(690年),武周建立,李旦被降为皇嗣,改姓为武,称“武轮”。
圣历二年(699年),复封为相王,囚禁于宫中。后参与神龙政变,实现大唐光复。
景云元年(710年),因唐隆政变而再次成为皇帝,期间宠信太平公主等人干政。
先天元年(712年),禅位于皇太子李隆基,称太上皇,把持朝廷大政。
【傀儡皇帝】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皇帝李显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皇帝,并临朝称制,裁决一切政事。她以李旦的名义改年号为文明,册封正妃刘氏为皇后、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而后,李旦便被软禁在皇宫中,不得预闻政事,开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
【改姓为武】天授元年(690年)九月, 武则天正式称帝,建立武周。李旦被降为皇嗣,复名为“轮”,赐姓武氏,称“武轮”。
【政变登基】主词条:韦后之乱、唐隆政变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驾崩。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改元唐隆,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她派亲信控制南北衙禁军以及尚书省诸司,大肆网罗党羽,准备效法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
六月二十日,李隆基在葛福顺、李仙凫等禁军将领的协助下,打着“诛诸韦以复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号,抢先发动兵变,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而后迎李旦入宫辅佐少帝。 李旦携李重茂登上安福门,安抚百姓。
六月二十四日,李旦在太极殿登基, 第二次即位为帝。他登上承天门,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景云,复封李重茂为温王。
【内禅退位】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为夺回皇帝应有的权力,抢先发动 先天政变,率羽林军袭杀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党羽,随后 赐死太平公主。李旦初闻变乱,与宰相郭元振登承天门避乱。他得知李隆基已扑灭太平公主的势力,遂下诏宣布窦怀贞等人的罪状,而后正式归政于皇帝,退居百福殿,颐养天年。至此,李隆基终于掌握了全部朝政。
武则天-唐朝至武周时政治家,武周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 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 建立武周。在位前后,“明察善断”,多权略,知人善任,重视人材的选拔,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同时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军事上收复并稳定安西四镇,一度使后突厥归降。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
【废王立武】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武则天与李治达成共识: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至此,李治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
【二圣临朝】公元664年,通过处理上官仪事件,武则天垂帘听政,这就是唐代历史上著名的 二圣临朝。从此武则天在群臣面前树立了和唐高宗并尊的地位。
【太后称制】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则天)决定。
武则天将李显废黜为庐陵王,迁于房州,转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仍临朝称制。
【女皇岁月】武则天的 “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退位去世】主词条: 神龙政变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在迎仙宫卧床不起,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二张谋反。于是发动政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城,杀死二张,随即包围武则天所寝集仙殿,要求她退位。 武则天被迫禅位于太子李显,随后徙居上阳宫。
李隆基-唐玄宗,唐朝第六位皇帝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唐玄宗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 开元盛世。
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 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 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 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政变夺权】武则天去世后,李显懦弱无能,朝政大权慢慢落到了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在景龙四年(710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唐玄宗)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等,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
史称“ 唐隆政变 ”。
【初登大宝】 太平公主恃著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李隆基当然不愿任人摆布,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难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求太子的意见。后来,愈来愈倾向太子。李隆基为太子之后与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剧。
是为“ 先天政变 ”。
【开元盛世】李隆基眼光精准,能够根据时代需求来选拔贤才。如著名的 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
【奢靡之期】用人方面,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 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唐玄宗册 杨玉环为贵妃。为了讨贵妃的欢心,李隆基可谓费尽心机。为了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人给她做衣服。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李隆基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
在 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 安禄山为了讨好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安史之乱】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 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 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 天宝之乱。
安禄山 兼三大兵镇独掌大军,其中精锐唐朝正规军已达到15万,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 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图以讨之名举兵叛唐。
【安禄山起兵】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唐廷反击】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
但是,宰相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便对唐玄宗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玄宗轻信谗言,对郭、李良谋置之不理,便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
唐玄宗错误估计形势,拒绝采取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方针,过早地出关反攻,结果造成人地两失,使平叛战争急转直下。崔乾佑潜锋蓄锐,诱唐军弃险出战;会战时,又偃旗欲遁,诱唐军进入伏击区,因而取得大胜。
【 马嵬兵变】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丙申日,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缢杀杨贵妃,旋即 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肃宗即位,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为朔方诸将所推而自行登基。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
【 睢阳之战】睢阳之战是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此战史称睢阳之战又称睢阳保卫战。
当时,唐朝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也不满7000,前后400余战,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睢阳坚守10月之久,在此其间唐朝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前一个月已收复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 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10月之久。
安禄山被杀,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 安庆绪杀父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年号载初。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副元帅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但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军九节度使大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 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乱事告终,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 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启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最后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 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李亨-唐肃宗,唐朝第八位皇帝,庙号肃宗
安史之乱起,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他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将领讨伐安史叛军,先后于至德二载(757年)九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李豫-唐代宗,唐朝第九位皇帝,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
肃宗病死,李豫被宦官李辅国等拥立为帝。同年命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统仆固怀恩等大败史朝义部叛军,收复洛阳及河北诸郡, 至次年彻底平定安史之乱。
李豫在位时期, 定计诛杀权宦李辅国、鱼朝恩及宰相元载,流放宦官程元振;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任用杨绾为相,致力于安定社会,发展生产。
李适-唐德宗,唐朝第十位皇帝,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
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之后任用幸臣卢杞等,并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致使民怨日深、政局转坏。建中二年(781年),发动削藩战争,致使二帝四王之乱接连爆发,李适辗转奉天、梁州等地,最后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将李晟等协力平乱。执政后期,他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对藩镇多事姑息。李适在位时期,内部兴起了古文运动;在对外关系上,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为“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奉天之难】 奉天之难,又名“二帝四王之乱”,包括 四镇之乱和泾原兵变。是唐德宗时期一场由于中央政府削藩而引发的叛乱,唐德宗被迫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奉天之难是中晚唐藩镇跋扈、唐朝中央权威受挑战的标志事件之一。
在这次战争中,有四人称王,两人称帝,即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泚称秦帝,李希烈称楚帝,故又称二帝四王之乱。
李诵-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庙号顺宗
贞元元年,组织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式继位,登基后任用王叔文等人变法,这触犯了宦官和节度使的利益,被迫禅位给皇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
【永贞革新】改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持续时间100多天。最后改革因为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而以失败告终。
李淳-唐宪宗,唐朝第十二位皇帝
李淳,唐宪宗,被立为皇太子以后改名为李纯。唐顺宗长子。
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
李恒- 唐穆宗,唐朝第十三位皇帝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崩,在宦官梁守谦拥立下,登基即位,是为唐穆宗。在位期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所任宰相萧俛、段文昌缺乏远见,认为藩镇已平,应当消兵,使得河朔三镇再度叛乱。
李湛-唐敬宗,唐朝第十四位皇帝
长庆四年(824年),即位于柩前,时年十六岁。在位期间,礼遇朝臣,耽于玩乐。沉迷蹴鞠和打夜狐,不爱理政。任由权宦王守澄勾结宰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引发染工暴动事件。
李昂-唐文宗,唐朝第十五位皇帝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宦官刘克明等杀死唐敬宗,伪造遗旨,欲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又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李悟,拥立李昂为帝,改年号为“太和”。
李昂在位期间,朝臣分为牛、李两派,各有朋党,互相攻击,众多清廉有志之士都成了党派之争的牺牲品。官员调动频繁,政权以至于皇帝的生死废立全操纵在宦官的手中。
【甘露之变】
李炎- 唐武宗,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开成五年(840年)文宗病重时,被宦官仇士良和鱼弘志矫诏拥立为皇太弟。文宗驾崩后,李炎即位为帝。李炎在位期间,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有志于革除积弊。同时致力于削弱宦官、藩镇和僧侣地主的势力。会昌三年(843年),命诸道平定昭义刘稹叛乱。会昌五年(845年),鉴于寺院泛滥,下令拆毁佛寺,没收寺众土地,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税源兵员。对外则击败回鹘,保卫北疆安定。使唐朝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李忱-唐宣宗,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3] 。在对外方面,他击败吐蕃、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并接纳归唐的河湟,设置归义军。他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且能恭谨节俭,使局势稍安。
李忱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在对外问题上,李忱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因此,史家对李忱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李漼- 唐懿宗,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
大中十三年八月(859年),唐宣宗驾崩后,在宦官王宗实拥立下监国,八月(859年9月10日)即位。次年十一月(860年12月17日),改元咸通,励精图治,延纳谠言。洞晓音律,犹如天纵。统治后期,游宴无度、骄奢淫逸、任人不能、导致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相继发生动乱,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丧失了宣宗朝时期的成果。
李儇- 唐僖宗,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
唐懿宗病重弥留之际,他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李儇,并于唐懿宗驾崩柩前即位。时在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二十日,唐僖宗12虚岁,是整个唐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
李晔- 唐昭宗,唐朝第二十代皇帝
文德元年(888年),在宦官杨复恭拥立下,正式即位。面对帝国在农民起义打击下、日趋分崩离析的局面,唐昭宗尊礼朝臣,励精图治,希望恢弘旧业,号令天下,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发动平定四川陈敬瑄、河东李克用的战争,最终消灭了田令孜,重挫了晋王李克用。同时,中央禁军折损大半,有效兵员不足。坐视宣武节度使朱温实力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中原霸主,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后期一直受制于宦官、李茂贞与朱温。
朱温,唐僖宗赐名“朱全忠”
李柷- 唐朝末代皇帝
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后,正式即位,成为权臣朱温的傀儡,一切政事皆不定夺。
天祐四年(907年),废为济阴王,安置于曹州。五年,惨遭鸩杀,葬于温陵,终年十六岁,谥号为哀。
1 #include "stdio.h"
2 void main()
3 {
4 int time;
5 for (time=1;time<=10;time++)
6 printf("%d、好好学习,天天向上!\n",time);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