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使用 Quarkus 等框架时,反射机制可能是我们剥离spring框架之后做native包需要的解决问题。
首先先了解讨论为什么原生包(native image)不支持传统的反射机制呢?扩展一下知识点,两者之间的区别。
反射机制:反射允许 Java 程序在运行时动态地发现和使用类、方法和字段。这种动态性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但也有一些缺点,如性能开销和安全问题。
原生包(native image):GraalVM 提供了一种将 Java 应用程序编译为原生可执行文件的能力,这种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启动速度和减少内存占用。这是因为原生包在编译时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和提前计算
,而不是依赖运行时的动态
特性。
综上,我们在编译期,即使使用了反射机制,也不会影响我们代码正常运行,换言之,只要我们不制作native镜像包,都不会影响我们的使用。
那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会不支持呢。
-
原生包的构建依赖静态分析,分析应用程序的全部代码路径。这种方法需要知道所有可能的类、方法和字段引用。
-
编译时,所有可能被使用的代码都必须是已知的。反射机制的
动态性
使得在编译时无法确定哪些类和成员会在运行时被访问。 -
生成原生包时,GraalVM 会去除所有未使用的类和方法以减少包的大小。反射需要运行时的类型信息和元数据,而这些信息在编译期间可能被删除,导致运行时无法通过反射机制访问。
-
反射机制需要
大量的元数据
来支持运行时动态查找,这会增加内存占用
。而原生包的一个主要优势就是减少内存占用,因此这两者是矛盾的。
针对上面的扩展,相信大家应该会进一步了解了原生包的机制了吧!下面开启今天的主题RegisterForReflection
RegisterForReflection
为了在原生包中使用反射,GraalVM 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显式注册反射信息。
@RegisterForReflection
注解用于显式声明哪些类需要在运行时使用反射。这些信息在编译时被收集并保存在配置文件中,以便在生成原生包时包含必要的元数据,确保在原生镜像中能够正确处理反射操作。
实践
语法示例
- 方式一:使用 @RegisterForReflection 注解
import io.quarkus.runtime.annotations.RegisterForReflection;@RegisterForReflection
public class MyClass {private String name;private int age;// Constructors, Getters, and Setters
}
- 方式二:配置文件注册反射信息
除了使用注解,还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注册反射信息。这在处理第三方库或无法修改源代码的情况下非常有用。
在META-INF/native-image/reflect-config.json
文件中添加如下配置:
[{"name": "com.example.MyClass","allDeclaredFields": true,"allDeclaredMethods": true}
]
构建native镜像
- dockerfile.native
FROM quay.io/quarkus/ubi-quarkus-native-image:22.3-java11 AS buildWORKDIR /workspace
COPY . .RUN ./mvnw package -Pnative -Dquarkus.native.container-build=true# Stage 2: Create the minimal runtime image
FROM registry.access.redhat.com/ubi8/ubi-minimal:8.6WORKDIR /work/
RUN chown 1001 /work \&& chmod "g+rwX" /work \&& chown 1001:root /workCOPY --from=build /workspace/target/*-runner /work/applicationEXPOSE 8080
USER 1001CMD ["./application", "-Dquarkus.http.host=0.0.0.0"]
- 构建命令
docker build -f src/main/docker/Dockerfile.native -t quarkus/getting-started .
- 运行命令
docker run -i --rm -p 8080:8080 quarkus/getting-st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