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其实就是一种私有云的实现方式,但是又把私有云技术实现系统化,标准化,轻便化。
云化的目的我们为了实现对硬件更好的利用,同时让上层应用不感知颗粒化的、规模性的硬件,同时实现我们的多组服务高可用化,数据多点备份(数据的安全性)。那为什么需要多组服务与数据备份呢,其实就是因为计算机硬件都有故障率的,单台出现问题,至少不会导致数据与服务的阻断与丢失。计算类硬件和存储类硬件平均综合起来大概是8%-10%的故障率,这是早期多组硬件并行的原因。后来是因为现在数据的大规模化,我们要保证服务高可用,从而发展为普遍的分布式部署和数据存储。实现服务集群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大数据存储安全性,比如电商类企业,C端互联网服务类企业,银行,大型生产性信息化企业。
无论是企业自己建设机房并通过各类软件和系统实现私有化(成本较大同时需要专有的技术人员去运维),还是直接上公有云(如阿里云),那么其实都是为了自己更加方便的实现服务部署、管理与服务稳定性。机房建设成本高,而且还需要实现私有云化的方案与管理,才能够保证自己机房的能力与可靠性。一些企业直接上公有云,是因为成本比较便宜,小成本即可获得云上的一站式使用与管理。但是上了规模公有云的成本将是成次幂倍数的增加,而且自己的一切数据存在共有云上,关键时间当取数据到企业自己机房,将受限(网络、费用、时间成本)。
超融合本质上就是可跨硬件,可扩展的系统,在系统的基础之上又融合了很多管理服务,让用户去管理网络,存储,以及自己上层的虚机。一站式可以管理存储、网络,计算以及AI等硬件资源,同时提供上层虚机管理,存储池管理,扩展管理等等。一台超融合一体机就是小型的私有化云机房,多台或者超规模的超融合主机物理连接在一起就是规模型的云计算平台。关键这个云颗粒度化的配置与管理,银行、电网、政府的数字中心都在朝着超融合云化方案发展,可谓目前新一代硬件信息化方案。而且超融合系统理论上是支持硬件无限扩展的,加上有各类基于硬件层系统模块支撑使得其性能和性价比都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