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Adaptive AUTOSAR
1.1 AUTOSAR的由来
1.2 AUTOSAR的方法论
1.3 Why Adaptive
2.小结
1.Adaptive AUTOSAR
1.1 AUTOSAR的由来
2017年,国内绝大部分供应商还在思考如何用最小代价切入到AUTOSAR Classic Platform的时候,AUTOSAR Adaptive Platform已悄然发布。
为什么AUTOSAR组织会发布两种不同平台的AUTOSAR标准?
我们先从CP AUTOSAR说起。
软件定义汽车逐步深入身心,汽车控制器的软件功能呈指数型上升,控制器数量和芯片性能要求也与日俱增;
近几年随着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往集中式演进,以前存放到不同控制器的软件也面临着被整合到一个ECU的局面,如下图:
以往整车采用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限于MCU性能,一个ECU实现一个功能;近年来,几乎所有的OEM的电子电气架构都发展了域集中阶段,软件功能也集中到域控制器中。
既然有软件,那自然就有软件的更新,也有不同硬件平台的适配;
以前不同厂家的软件开发使用自家的开发规范,软件的复用性很低;一旦涉及到平台切换,做基础软件的同袍就开始烦躁;
因此为了提高集成效率、实现软件复用、可扩展,保证软件版本更新后快捷可靠,降低研发成本(事实看好像没降低),AUTOSAR 应运而生。
1.2 AUTOSAR的方法论
要讲AUTOSAR的优势,必然要先将其设计理念--Virtual Functional Bus(VFB)描述清楚,其概念如下: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后续实现阶段,SWC1和2部署到了ECU1,SWC3部署到了ECU2;
这就是AUTOSAR的设计理论:主机厂基于新的整车电子电气架构设计总体功能时,是不太能够确定具体的ECU个数和功能分配(大家肯定有今天这个功能还在左域控、明天就移到右域控的经历),毕竟是概念阶段,具体细节是由各研发部门去实现的。
那么在设计之初,整车功能就以一个应用程序完全囊括,至于应用程序里面各个子模块的通信连接,就通过所谓的虚拟总线VFB实现,具体接口包括功能提供者(Provider\Server)和使用者(Client)、数据发送方(Sender)和数据接收方(Receiver)。
了解了AUTOSAR的VFB理念,我们再来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AUTOSAR开发过程:
- 系统配置
系统配置是架构师干的活,包括硬件选型、定义系统约束,把软件组件映射到各个ECU中;理想很丰满,可是目前我很少见到这么玩的。
- ECU设计和配置
该开发阶段又分为:RTE设计、基础软件配置、集成。
RTE设计主要是SWC的定义、runnable设计、接口定义;
基础软件配置是我们AUTOSAR点点工程师最常干的活;例如配置通信栈,只需导入DBC,根据提示消错。
- 代码生成
生成RTE、BSW、OS、MCAL等代码,与应用层代码集成编译通过,进行测试。
1.3 Why Adaptive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家很熟悉的CP AUTOSAR框架下,上述运行在硬件上的所有功能均是静态配置, 在程序发布前就已经按照预定规则静态编译和链接,这就意味着该ECU的功能是可预期且有时序概念的,这也是汽车控制器最初安全可控的理念。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CP AUTOSAR是面向实时、直接面向传感器、直接控制执行机构。
但是随着汽车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提出,一些新的需求也面向市场:
- 电动化
要求围绕电机电池电控三个方向,实现低碳化出行;
- 网联
要求人车路云之间能够进行无限通讯和信息交换
- 智能化
要求车辆具备感知复杂环境、进行智能化决策和系统控制的功能
很明显,CP AUTOSAR由于内部总线通信限制(CAN)、硬件芯片平台算力和资源限制,是无法胜任高性能计算、动态决策的需求。
基于此,Adaptiver AUTOSAR应用而生。
2.小结
我们简单聊了Adaptive的由来,接下来我们比较CP和AP的区别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