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主页:Code_文晓
🥰本文专栏:数据结构与算法
😻欢迎关注:感谢大家的点赞评论+关注,祝您学有所成!
✨✨💜💛想要学习更多数据结构与算法点击专栏链接查看💛💜✨✨
在选择类排序中,除了我们以往学习过的简单选择排序和堆排序之外,比较重点的还有树形选择排序,因为这种排序在面试中也偶有出现,所以这节课我们也来讲一讲。
1.1 基本概念与算法描述
树形选择排序又叫锦标赛排序(Tournament Sort),是一种按照锦标赛的思想进行选择排序的方法。属于对简单选择排序的一种改进。
我们尝试描述一下树形选择排序算法:对n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在其中 ⌈⌉ 个较小者中再进行两两比较,如此重复,直到选出最小关键字(按从小到大排序)为止。
以数组 { 16,1,45,23,99,2,18,67,42,10 } 为例,参考图1。
图1从下向上观察,这是第一趟排序,目的是从所有数组中选出值最小的元素。我们尝试描述下具体的操作步骤。
-
开始两两比较,于是元素16和1比较选择1,元素45和23比较选择23,元素99和2比较选择2,18和67比较选择18,42和10比较选择10。
-
现在,选择出的元素1、23、2、18、10又进行两两比较,元素1和23比较选择1,元素2和18比较选择2,元素10没有比较的对象直接被选择。
-
现在,选择出的元素1、2、10又进行两两比较,元素1和2比较选择1,元素10没有比较的对象直接被选择。
-
现在,选择出的元素1、10又进行比较,选择1。最终这个1也是树形结构的树根,找个地方保存本趟排序的最小元素1。
接着,在树叶中把第一趟已经选择出的元素1标记为一个最大值 ∞(这表示元素1不可能在比较中被再次选中了),然后进行第二趟排序,如图2所示。
图2还是从下向上观察,这是第二趟排序,前面挑选出的最小值1已经找了个地方保存,这里直接把1的值修改为一个最大值∞,这样,对节点进行两两比较时,标记为最大值的节点就不可能被选中。第二趟排序需要进行什么比较呢?
-
开始两两比较,元素16和最大值比较,选择元素16。元素45和23、99和2、18和67、42和10就不需要再次比较(因为第一趟排序比较过了)。
-
现在,选择出的元素16和23比较,选择元素16。元素2和18,元素10同样因为第一趟比较过,不需要再次比较。
-
现在,选择出的元素16和2比较,元素10同样因为第一趟比较过,不需要再次比较。
-
现在,选择出的元素2、10进行比较,选择2。最终这个2也是树形结构的树根,找个地方保存本趟排序的最小元素2。
然后继续把第二趟中已经选择出的元素2标记为一个最大值,就可以开始第三趟排序,这里就不赘述了。
所以可以看到,经过一次(第一趟)的完全比较后,从第二趟开始就不再需要完全的两两比较,这样就达到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这就是树形选择排序相较于简单选择排序一个重大的改进之处。但是也应该看到,树形选择排序需要通过构造出二叉树这种树形结构来辅助排序,所以还需要辅助存储空间。
上述图1和图2意在阐述树形选择排序理论,理论上来说树形选择排序并不复杂。但若通过代码实现,则是需要构建一棵完全二叉树来实现对数据排序的。换句话说,图1和图2绘制得比较简单,很多额外的节点并没有绘制出来。
回忆一下二叉树的性质5——具有n(n>0)个节点的完全二叉树的高度为 ⌈⌉ 或者 ⌊⌋ +1。同时,你也需要知道,含有n个叶子节点的完全二叉树的高度是 ⌈⌉ +1。以这个理论为指导(为了能够正确编写出代码),绘制一下更详细的树形选择排序示意图。依旧以数组 { 16,1,45,23,99,2,18,67,42,10 } 举例来解释树形选择排序。
-
把该数组中的所有元素都看成是完全二叉树的叶子,根据“含有n个叶子节点的完全二叉树的高度是 ⌈⌉ +1”,树形选择排序所要创建的这棵完全二叉树高度应该是5。
-
第一趟,两两比较,找到最小值保存到根节点中,如图3所示。
-
接着,沿着根节点向叶子节点找,找到了最小值1所在的叶子节点,把该叶子节点的值从原来保存的1修改为最大值 ∞,如图4所示。
-
接着要开始第二趟比较了,第二趟比较时叶子节点之间不再需要两两比较,只需要16和∞作比较,此时当然是16更小,于是,沿着这个比较路线再前进到树根,就能把当前树中的最小节点找到并保存到根中。如图5所示。
-
接着,沿着根节点向叶子节点找,找到了最小值2所在的叶子节点,把该叶子节点的值从原来保存的2修改为最大值 ∞,如图6所示。
持续上述步骤,就可以把整个数据序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
1.2 实现代码
下面我给出树形选择排序的实现代码。
#define INT_MAX_MY 2147483647//整型能够保存的最大数值,作为标记使用
//树形选择排序(从小到大)
template<typename T>
void TreeSelSort(T myarray[], int length)
{//ceil是系统函数:ceil(x)函数返回的是大于或等于x的最小整数int treelvl = (int)ceil(log(length) / log(2)) + 1; //5:完全二叉树高度(含有n个叶子节点的完全二叉树的高度是⌈logn⌉ +1)//treelvl高的完全二叉树最多有nodecount个节点,如果有nodecount个节点,此时的完全二叉树其实是满二叉树int nodecount = (int)pow(2, treelvl) - 1; //31:满二叉树是指一棵高度为h,且含有2h-1个节点的二叉树//treelvl-1 高的完全二叉树最多有nodecount2个节点int nodecount2 = (int)pow(2, treelvl - 1) - 1; //15int* pidx = new int[nodecount];//保存节点的下标用的内存//叶子节点保存元素的下标值(就等于保存了元素的值)for (int i = 0; i < length; ++i){pidx[nodecount2 + i] = i; //pidx[15] = 0; pidx[16] = 1....;pidx[24] = 9} //end for//给多余的叶子节点赋予一个最大值作为标记for (int i = nodecount2 + length; i < nodecount; ++i) //i=25~30{pidx[i] = INT_MAX_MY; //pidx[25] = MAX;pidx[26] = MAX; ......pidx[30] = MAX}int tmpnode2 = nodecount2; //15int tmpnode = nodecount; //31//现在要开始给非叶子节点赋值了,非叶子节点下标是[0]~[14]//第一趟排序要给非叶子节点赋值,还要两两进行节点比较,所以要单独处理while (tmpnode2 != 0){//第一次for执行i值分别为:15、17、19、21、23、25、27、29//第二次for执行i值分别为:7,9,11,13//第三次for执行i值分别为:3,5//第四次for执行i值分别为:1for (int i = tmpnode2; i < tmpnode; i += 2){//第一次for这个pidx的下标【(i + 1) / 2 - 1】分别是7,8,9,10,11,12,13,14//第二次for这个pidx的下标【(i + 1) / 2 - 1】分别是3,4,5,6//第三次for这个pidx的下标【(i + 1) / 2 - 1】分别是1,2//第四次for这个pidx的下标【(i + 1) / 2 - 1】分别是0//把两个孩子中小的孩子值给爹if (pidx[i] != INT_MAX_MY && pidx[i + 1] != INT_MAX_MY) //如果pidx[i]和pidx[i+1]都是正常值,那自然是可以比较{if (myarray[pidx[i]] <= myarray[pidx[i + 1]]){pidx[(i + 1) / 2 - 1] = pidx[i];}else{pidx[(i + 1) / 2 - 1] = pidx[i + 1];}}else if( pidx[i] != INT_MAX_MY) //pidx[i]是正常值,因为有上个if在,说明pidx[i + 1]不是正常值{pidx[(i + 1) / 2 - 1] = pidx[i];}else //走到这里,说明pidx[i + 1]是正常值或者是INT_MAX_MY值{pidx[(i + 1) / 2 - 1] = pidx[i + 1];}} //end fortmpnode = tmpnode2; //15,7,3,1tmpnode2 = (tmpnode2 - 1) / 2; //7,3,1,0} //end whileT* ptmparray = new T[length]; //临时保存排好序的数据for (int i = 0; i < length; i++){ptmparray[i] = myarray[pidx[0]]; //将当前最小值赋给ptmparray[i]临时保存int leafidx = 0;//沿树根找最小值结点在叶子中的序号//leafidx = 0,1,3,7,16分别追溯到叶子中的编号for (int j = 1; j < treelvl; j++){if (pidx[2 * leafidx + 1] == pidx[leafidx]){leafidx = 2 * leafidx + 1;}else{leafidx = 2 * leafidx + 2;}} //end for j//此时的leafidx就是完全二叉树叶子节点中的那个最小值的下标pidx[leafidx] = INT_MAX_MY; //leafidx = 16。while (leafidx){//leafidx = 7,3,1,0leafidx = (leafidx + 1)/2 - 1;//序号为leafidx的结点的双亲结点序号if (pidx[2 * leafidx + 1] != INT_MAX_MY && pidx[2 * leafidx + 2] != INT_MAX_MY) //如果pidx[i]和pidx[i+1]都是正常值,那自然是可以比较{if (myarray[ pidx[2 * leafidx + 1]] <= myarray[pidx[2 * leafidx + 2]]){pidx[leafidx] = pidx[2 * leafidx + 1];}else{pidx[leafidx] = pidx[2 * leafidx + 2];}}else if (pidx[2 * leafidx + 1] != INT_MAX_MY){pidx[leafidx] = pidx[2 * leafidx + 1];}else{pidx[leafidx] = pidx[2 * leafidx + 2];}}//end while} //end for i//把数据从ptmparray拷贝回myarrayfor (int i = 0; i < length; i++){myarray[i] = ptmparray[i];} //end for i//释放内存delete[] ptmparray;delete[] pidx;return;
}
在main主函数中,加入测试代码。
int arr[] = {16,1,45,23,99,2,18,67,42,10};
int length = sizeof(arr) / sizeof(arr[0]); //数组中元素个数
TreeSelSort(arr, length);//对数组元素进行树形选择排序
cout <<"树形选择排序结果为:";
for (int i = 0; i < length; ++i)
{cout << arr[i] <<"";
}
cout << endl; //换行
代码的执行结果如下:
树形选择排序算法因为含有n个叶子节点的完全二叉树的高度是 ⌈⌉ +1,除了最小关键字外,每次选择其他最小关键字只需要 ⌈⌉ 次比较,因为还有 n-1 个关键字需要进行这个次数的比较,所以可以认为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 O()。
对于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在上述实现代码中,是需要一些辅助空间帮忙实现排序的(空间换时间),比如存储完全二叉树节点,还可能需要存储其他一些数据比如临时的排好序的数据。当然,也可以用其他办法,而不是必须用临时空间保存排好序的数据,不过总体来看,树形选择排序的空间复杂度为O()。
此外,经过我测试,认为上述算法的实现代码是稳定的。如果你稍微调整一下其实现代码,改为不稳定的也很容易。
1.3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选择类排序中的树形选择排序。树形选择排序是一种按照锦标赛的思想进行选择排序的方法,属于对简单选择排序的一种改进。它会通过多趟排序来对 n 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在其中 ⌈⌉ 个较小者中再进行两两比较,如此重复,直到选出最小关键字(按从小到大排序)为止。
树形选择排序的每一趟排序都会减少需要两两比较的元素数量,从而达到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这就是树形选择排序相较于简单选择排序一个重大的改进之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树形选择排序需要通过构造出二叉树这种树形结构来辅助排序,所以还需要辅助存储空间。
这篇文章我们也详细解释了树形选择排序的概念,通过多个示意图对该排序的算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也为你提供了完整的实现代码。最后强调一个细节,树形选择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 O(),空间复杂度为 O(),算法是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