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各种O(PO,BO,DTO,VO等) 是不是人为增加系统复杂度?
在Java和其他编程语言的开发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几个以"O"结尾的缩写,比如PO,BO,DTO,VO等等,O在这里是Object的缩写,不同的O代表了不同的数据类型,很多时候这些O中的属性看起来都是差不多的,干的事情好像也只是一个简单的封装,那么搞出这么多O出来是不是人为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呢?
各种O都是干什么的?
想要搞清楚标题中的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这些O都是什么东西?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O:
- PO (Persistent Object) - 持久化对象。持久化对象通常对应数据库中的一个表,主要用于表示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PO中的属性通常和数据表的列一一对应,用于ORM(对象关系映射)框架中,如Hibernate,JPA等。
- BO (Business Object) - 业务对象。业务对象主要封装了业务逻辑。它可以包含多个PO,或者是一个PO的扩展,增加了业务处理的逻辑。BO通常在业务层被使用,用于实现业务操作,比如计算、决策等。
- VO (Value Object) - 值对象。值对象是一种用于传输数据的简单对象,它通常不包含业务逻辑,只包含数据属性和get/set方法。值对象主要用于业务层与表示层之间的数据传递,它的数据可能是由多个PO组合而成。
- DTO (Data Transfer Object) - 数据传输对象。数据传输对象类似于VO,它也是用于层与层之间的数据传递。DTO通常用于远程通信,比如Web服务之间的数据传递。DTO通常不包含任何业务逻辑,只是用于在不同层次或不同系统之间传输数据。
有时候我们还会看到DO、POJO等概念,它们又是什么呢?
- DO (Domain Object) - 领域对象。领域对象是指在问题领域内被定义的对象,它可以包含数据和行为,并且通常代表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在DDD(领域驱动设计)中,领域对象是核心概念,用于封装业务逻辑和规则。这里需要注意DO和BO的区别,虽然都是搞业务逻辑,DO通常是业务领域中单一实体的抽象,它关注于单个业务实体的属性和行为;而BO则通常涉及到业务流程的实现,可能会协调多个DO来完成一个业务操作。
- POJO (Plain Old Java Object) - 简单老式Java对象。POJO是指没有遵循特定Java对象模型、约定或框架(如EJB)的简单Java对象。POJO通常用于表示数据结构,它们的实例化和使用不依赖于特定的容器或框架。
为什么要划分各种O?
在软件开发中划分不同的O主要是为了实现关注点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rns,SoC),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可读性和可扩展性。
下面展开列举了一些划分这些对象的原因:
- 明确职责:通过将不同的职责分配给不同的对象,可以使每个对象都有明确的职责,这样代码更容易理解和维护。
- 减少耦合:不同层次之间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如特定的对象)交互,减少了直接的依赖关系,降低了耦合度。
- 抽象层次:通过定义不同的对象,可以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操作,比如在数据层处理PO,在业务层处理BO,这样可以在合适的层次上做出决策。
-
- 灵活性:当系统需要变更时,由于职责和层次的清晰划分,更容易做出局部的修改而不影响到整个系统。不同的对象可能针对性能有不同的优化,例如PO可能被优化以提高数据库操作的性能。
- 安全性:通过使用不同的对象,可以控制敏感数据的暴露。例如,可以在DTO中排除一些不应该传输到前端的敏感信息。
- 测试性:分离的对象使得单元测试变得更加容易,因为可以针对每个对象进行独立的测试。
- 交互清晰:在不同的系统组件或层次之间传递数据时,清晰的对象定义可以让数据交互更加清晰,减少数据传递中的错误。
总之,通过划分各种“O”对象,开发者可以更好地组织代码,将复杂系统分解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同时也有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这种划分在设计模式和软件工程实践中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OO不分的惨痛经历
说个实际的惨痛经验。
很多时候我会感觉这些O之间存在很多重复的代码,比如重复的属性定义、简单的方法封装,DRY(Don't Repeat Yourself)原则不是说让大家避免重复嘛,所以我也曾经尝试在程序中统一它们。
但是总有一些O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比如:
- 这个O需要一个A属性,仅用于内部状态管理,不会暴露到外部,其它O都不需要。
- 还有这个接口需要返回一个B属性,其它接口都不需要。
这时候,你怎么办?如果使用同一个类型,那就得加上这些属性,尽管它们在某些时候用不到。根据你的选择,你可能在所有的地方都给这个属性赋值,也可能仅在业务需要的时候给他们赋值。
看个实际的例子:在一个复杂的电商系统中,商品的管理可能涉及到库存管理、价格策略、促销信息等多个方面。
// 商品类
public class Product {private Long id; // 来自商品表private String name; // 来自商品表private double price; // 来自商品表,传输时需要特殊格式private int stock; // 来自库存表,仅在下单判断中需要,展示层不需要private String promotionInfo; // 来自促销表,展示层需要// 构造器、getter和setter方法省略
}
但是这却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 调用接口的同学会问,这个属性什么时候会有值,什么时候会没值?
- 优化的同学会问,计算这个属性的值会影响性能,能删掉吗?
- 交接的同学会问,这个属性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不给他赋值?
总之会增加了大量的沟通成本与维护难度。一旦这样做了,后边就会特别别扭,改不完,根本改不完。
在软件工程化的今天,各类O的设计看似增加了复杂度,但是实际上是对系统模块化、职责划分以及实际应用场景的合理抽象和封装,有助于提高软件质量和团队协作效率。
老老实实写吧,不同的O就是不同的东西,它们不是重复的,只是在代码上看着像,就像人有四肢,动物也有四肢,但是它们不能共用,否则出来的就是四不像。
图片来源:https://ozhanozturk.com/2018/01/28/chimera-kimera-mitoloji/
当然如果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程序或者一次性的程序,我们确实没必要划分这么多的O出来,直接在接口方法中访问数据库也不是不可以的。
前端中O的使用
虽然各种O一般活跃在各种后端程序中,但是前端也不乏O的身影,只是没有后端那么形式化。
以下是一些可能在前端开发中遇到的以“O”结尾的数据对象:
- VO (View Object) - 视图对象。在前端框架中,VO可以代表专门为视图层定制的数据对象。这些对象通常是从后端接口获取的数据经过加工或格式化后,用于在界面上显示的对象。
- DTO (Data Transfer Object) - 数据传输对象。虽然DTO通常用于后端服务间的数据传输,但在前端中也可以用来表示从后端接口获取的数据结构。前端的DTO通常是指通过Ajax或Fetch API从服务器获取的原始数据结构。
- VMO (ViewModel Object) - 视图模型对象。在MVVM(Model-View-ViewModel)架构中,VMO可以代表视图模型对象,它是模型和视图之间的连接器。在Vue.js中,Vue实例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一个VMO,因为它包含了数据和行为,同时也是视图的反映。
- SO (State Object) - 状态对象 尽管不是标准的术语,但在使用如Vuex这样的状态管理库时,SO可以用来指代代表应用状态的对象。这些状态对象通常包含了应用的核心数据,如用户信息、应用设置等。
在实际的Vue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可能不会严格区分这些概念,而是更多地关注于组件的状态、属性(props)、事件和生命周期。组件内部的数据通常以数据属性(data)的形式存在,而组件间的数据传递通常使用属性(props)和事件(emits)。在处理与后端的数据交互时,开发者可能会定义一些专门的对象来适应后端的接口,但是这些都不是Vue框架强制的概念或规则。
简单地说,这些“O”其实就是帮我们把代码写得更清晰、更有条理,虽然一开始看着很麻烦,但时间一长,你会发现这样做能省下不少力气。就像我们的衣柜,虽然分类放好衣服需要点时间,但每天早上起来挑衣服的时候,不就轻松多了吗?
所以,别被这些专业术语吓到,它们其实就是帮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小工具。每个“O”都有它的用处和场景,我们要做的,就是搞清楚什么时候戴哪顶帽子,这样生活和编程都能变得轻松愉快。记住,合适的工具用在合适的地方,能让你事半功倍!
关注萤火架构,加速技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