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题目
实验五:路由信息协议 (RIP) 实验
2.实验目的
(1)了解RIP的相关知识以及原理。
(2)掌握RIP路由的配置方法。
3.实验任务
(1)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设置路由器接口 IP 地址。
(2) 根据以上拓扑划分出的三个网段, 要求配置 RIP 路由使所有客户机都能相互通信.
4.实验设备或环境
Windows操作系统的电脑
5.实验原理
1. RIP路由协议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早期第一代动态路由协议,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
(Distance-Vector)算法来计算到达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路由协议,它通过UDP报文进行路由信
息的交换,使用的端口号为520,RIP是基于跳数(最多支持15跳)来衡量到达目的地址的距离,
称为度量值,RIP协议有多个版本,分为v1/v2/ng版。
2.RIP路由协议原理
RIPv1版本的RIP协议是支持有类ip地址的协议,在所有路由器上启动RIP协议,路由器便会自动向
邻居通告自己所知道的路由信息,同时接收邻居通告过来的路由信息,最终自动建立完整的路由
表。比如:路由设备R1,R2,R3都启动了RIP协议,然后它们都通告一遍自身的本地网络号,然
后这些路由设备都会共享这些本地网络号。
RIPv2路由协议是针对RIPv1协议的不足衍生出来的一种升级版无类路由协议,也是基于距离矢量
的协议。
但是RIPv2更加具有可扩展性,发送分组(数据报)中含有子网掩码信息,支持VLSM,但默认该
协议开启了自动汇总功能,所以如需向不同主类网络发送子网信息,需要手工关闭自动汇总功能(
no auto-summary),RIPV2只支持将路由汇总至主类网络,无法将不同主类网络汇总,所以不支持
CIDR。使用多播224.0.0.9进行路由更新,只有对应的多播MAC地址能够响应分组。
路由器刚开始启动时,路由表中只会包含直连路由(相邻的邻居路由)。当R1设备和R2设备运行
RIP路由协议之后, 路由器会发送Request广播报文(广播包都是以目标地址为
255.255.255.255),用来请求邻居路由器的RIP路由。运行RIP的邻居路由器收到该Request广播
报文后,会根据自己的路由表,生成Response报文进行单播的方式回复。路由器在收到Response
报文后,会将相应的路由添加到自己的路由表中。
当接收到响应路由时会依据度量值的大小来判断路由的好坏,把度量值小的路由放入路由表中,判
断过程如下:
1.先查看自己的路由表中是否有该路由信息
2.如果没有就添加该路由
3.如果有,那么只在新度量值较小时才更新
RIP网络稳定以后,每个路由器会周期性地向邻居路由器通告自己的整张路由表中的路由信息,默
认周期为30秒。邻居路由器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刷新自己的路由表。当检测到更新时,会向邻居发
送触发更新,通知路由发生变化了。
6.实验步骤
(1)布置拓扑并且配置ip地址
(2)设置路由器接口ip地址
RouterA:
RouterB:
(3)配置RIP路由器
RouterA:
RouterB:
(4)查看路由器配置
RouterA:
RouterB:
以上步骤配置完成,开始检验连通性
7.实验结果与分析
(5)检验连通性
用主机PC0分别ping PC1、PC2、PC3,测试相互之间的连通性
发现互相已相互连通。
8.思考题:
(1)根据拓扑图,配置使得所有PC机能相互通信。
对路由器1、2进行基础配置时,要对DCE接口设置时钟频率。
(2)如果是三个路由器组成的拓扑图,应该如何配置才能使所有PC机相互通信?
如果是三个路由器组成的拓扑图,路由器连接了的每个端口必须设置IP地址,DCE端,就是有个小
时钟的那端要设置时钟频率。交换机如果配置了VLAN,可能还需要配置单臂路由,要根据实际的
配置情况来看,还需要添加那些配置。配置完成后,就可以使所有PC机相互通信。
9.实验总结与体会
经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路由信息协议(RIP)的相关知识以及原理,对计算机网络也有了进一步的
认识,路由器的动态配置实现起来并不复杂,实现和维护起来比较容易,可以满足早期小型网络的
需求,但RIP的扩展性受到转发跳数的限制,且RIP每次进行路由更新都会占用大量带宽,链路故
障后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实现收敛,所以相比于后面出现的OSPF等路由协议,在路由收敛速度
上存在明显不足,无法用在一些现代的大型复杂网络中。
在本次实验中,我发现路由信息协议可以在网络中找到最佳路径,并确保数据包的可靠传输。深入
了解了路由器之间的通信原理和路由信息的交换过程。这不仅提高了我的网络知识和技能,还帮助
我更好地理解了网络中数据的传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