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是一篇关于Linux系统初学者的实验记录。
参考书籍:《Linux就该这么学》
实验环境:
VmwareWorkStation 17——虚拟机软件
RedHatEnterpriseLinux[RHEL]8——红帽操作系统
目录
前言:
备注:
部署磁盘阵列RAID 10:
Step1:添加4块20GB的硬盘
编辑
Step2:使用mdadm命令进行RAID设备管理
Step3:把制作好的磁盘阵列格式化
Step4:将硬盘设备进行挂载
编辑 Step5:将信息添加到配置文件
损坏磁盘阵列及修复:
部署磁盘阵列RAID5+备份盘:
删除磁盘阵列:
Step1:将所有磁盘都设置成停用状态:
Step2:停用整个RAID磁盘阵列
备注:
198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首次提出并定义了RAID技术的概念:
RAID技术通过把多个硬盘设备组合成一个容量更大、安全性更好的磁盘阵列,并把数据切割成多个区段后分别存放在各个不同的物理硬盘设备上,然后利用分散读写技术来提升磁盘阵列整体的性能,同时把多个重要的数据的副本同步到不同的物理硬盘设备上,实现数据冗余备份效果。
目前已有的RAID磁盘阵列方案多达十几种,列举四种最常见方案:
RAID 0:追求大容量和速度
RAID 1:追求最大安全性
RAID 5:控制成本的前提下,追求容量、速度和安全性
RAID 10:成本高,综合RAID 0和RAID 1的优点。
部署磁盘阵列RAID 10:
Step1:添加4块20GB的硬盘
生产环境种服务器配备RAID阵列卡,现使用虚拟机模拟生产环境。
Step2:使用mdadm命令进行RAID设备管理
madam命令用于创建、调整、监控和管理RAID设备,英文全称"multiple devices“
语法格式:mdadm 参数 硬盘名称
参数 | 作用 |
-a | 检测设备名称 |
-n | 指定设备容量 |
-l | 指定RAID级别 |
-C | 创建 |
-v | 显示过程 |
-f | 模拟设备损坏 |
-r | 移除设备 |
-Q | 查看摘要信息 |
-D | 查看详细信息 |
-S | 停止RAID磁盘阵列 |
创建了一个四个设备,RAID级别10,名叫md0的磁盘阵列。
用-D参数进行查看
Q:为什么4块20GB的硬盘组成的磁盘阵列,可用空间只有37.97Gib ?
A:
RAID 10技术通过两两一组组成的RAID1磁盘阵列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其中每一份数据都会被保存两次。导致硬盘存在50%的使用率和50%的冗余率。
Step3:把制作好的磁盘阵列格式化
done!
Step4:将硬盘设备进行挂载
再次查看/dev/md0的磁盘阵列设备详细信息,确认RAID级别、阵列大小、总硬盘数
Step5:将信息添加到配置文件
损坏磁盘阵列及修复:
RAID磁盘阵列损坏后的处理办法:
使用-f参数模拟sdb设备损坏:
使用 mdadm -D /dev/md0 再次查看:
在生产环境中,此时服务器上响应故障灯亮起,进行硬盘更换。
部署磁盘阵列RAID5+备份盘:
RAID10磁盘阵列最多允许50%的硬盘设备发生故障,如果超过50%的设备损坏,可能造成数据丢失。
这时需要使用备份盘解决问题:准备一块足够大的硬盘,平时闲置,出现故障后自动顶替。
现在还原虚拟机到初始状态,部署RAID 5磁盘阵列(3块硬盘)+备份盘(1块硬盘)
格式化,写入配置文件、mount -a自动挂载
使用df -h查看:
模拟/dev/sdb硬盘损坏,查看备份效果。
备份硬盘自动顶替上去并开始了数据同步。
删除磁盘阵列:
Step1:将所有磁盘都设置成停用状态:
卸载磁盘阵列:
停用所有硬盘:
然后再移除:
再查看以下磁盘阵列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