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Ready报告机制
Device Readiness Status (DRS) 是PCIe规范中引入的一种机制,旨在改进设备初始化和就绪状态的检测与报告。
在以往的PCIe版本中,系统通常依赖于固定的超时机制来判断设备是否已经成功初始化并准备好进行数据传输。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某些设备可能因为各种内部条件导致初始化时间变长,而固定超时设置可能导致误判或不必要的延迟。例如,当由于某种内部条件导致设备初始化时间异常延长时,系统可能会错误地将该设备超时。
DRS的主要功能和优势包括:
-
精确的状态确认:DRS为系统提供了一个积极、准确的方式来确认设备已达到可操作状态。通过硬件支持的信号或寄存器标志,设备可以直接通知主机其已经准备就绪,从而消除了基于计时器的方法带来的不确定性。
-
动态适应性:不同设备可能具有不同的初始化时间和复杂度,DRS允许系统根据每个设备的实际需求调整等待时间,避免了过早或过晚的操作尝试。
-
性能优化:借助DRS,系统能够更快地识别哪些设备已经准备好处理请求,从而可以立即分配资源给这些设备,减少整体启动时间和提高系统响应速度。
-
增强稳定性:通过消除由于初始化超时设置不当导致的错误或不稳定情况,DRS有助于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简化固件/软件设计:对于系统固件和操作系统来说,无需再为每种可能的设备类型和场景预设复杂的超时逻辑,而是可以根据设备提供的DRS信息做出决策,简化了驱动程序和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Device Readiness Status(DRS)是一个重要的功能升级,它增强了PCIe总线对设备状态管理的能力,降低了系统设计的复杂度,并提升了整个平台的性能和可靠性。
小编每日撰文不易,如果您看完有所受益,欢迎点击文章底部左下角“关注”并点击“分享”、“在看”,非常感谢!
精彩推荐:
-
PCIe surprise down异常与DPC功能分析
-
过度加大SSD内部并发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
NVMe over CXL技术如何加速Host与SSD数据传输?
-
为什么QLC NAND才是ZNS SSD最大的赢家?
-
SSD在AI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高速缓存到数据湖
-
浅析不同NAND架构的差异与影响
-
SSD基础架构与NAND IO并发问题探讨
-
字节跳动ZNS SSD应用案例解析
-
SSD数据在写入NAND之前为何要随机化?
-
深度剖析:DMA对PCIe数据传输性能的影响
-
NAND Vpass对读干扰和IO性能有什么影响?
-
HDD与QLC SSD深度对比:功耗与存储密度的终极较量
-
NVMe SSD:ZNS与FDP对决,你选谁?
-
如何通过优化Read-Retry机制降低SSD读延迟?
-
关于硬盘质量大数据分析的思考
-
存储系统性能优化中IOMMU的作用是什么?
-
全景解析SSD IO QoS性能优化
-
NVMe IO数据传输如何选择PRP or SGL?
-
浅析nvme原子写的应用场景
-
多维度深入剖析QLC SSD硬件延迟的来源
-
浅析PCIe链路LTSSM状态机
-
浅析Relaxed Ordering对PCIe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实战篇|浅析MPS对PCIe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浅析PCI配置空间
-
浅析PCIe系统性能
-
存储随笔《NVMe专题》大合集及PDF版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