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框分为两种:模态弹框和非模态弹框
一、模态弹框
模态弹框和非模态弹框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强制用户交互。模态弹框会打断用户的当前操作流程,用户不在弹框上操作的话,其余功能都使用不了。
优点是:可以很好的获取的用户的视觉焦点
缺点是:打断了用户的当前操作流程。
常见的模态弹框种类:
1、对话框
对话框一般用于用户进行一项很重要或者有风险的操作,这时会弹出一个对话框来给用户提示信息,用户根据提示来进行判断。一般会出现在屏幕的中间位置,会对界面的主要内容造成遮挡。
目前来说对话框的设计样式繁多,用户可以进行信息录入,也可以用于营销宣传。
2、动作栏
动作栏是IOS中自带从屏幕下方弹出并且可点击的弹框控件,使用场景很广泛。在国内,越来越多的Android App开始模仿IOS的效果。
3、浮层
点击某控件或区域弹出Popover后,Popover出现在使其触发的控件附近,箭头的指向很好的表达了Popover和触发控件的潜在关系。
常见用法有以下几种:
01、快捷导航
移动设备屏幕空间有限,有时不能把很多低频但非常重要的功能直接呈现在屏幕上。将多个快捷功能入口收纳到Popover中,通过“更多”、“加号”图标触发Popover,是国内主流App常见的做法。如果设置了遮罩层,建议通过点击遮罩层的任一位置,进行退出。
02、情境下的相关选项
如果界面中有多个条目,而且每个条目都有多个相关选项,使用Popover承载多个情境下的相关选项是个不错的方案。Popover显示区域较小呈现的选项有限,为了防止误操作不建议在Popover里启用滚动。
03、提示引导
上线新功能,用Popover能很好的吸引用户注意力,引导用户了解新功能。界面图形较多的情况下,用Popover简短的展示附属文字信息,能帮助用户很好的理解图形的含义。
小结:在不考虑信息录入情况下,对话框适用于用户进行判断操作,而动作栏和浮层适用于用户进行选择操作,而浮层相对于动作栏更具有指向型。
二、非模态弹框
与模态弹框相比,非模态弹框最大的区别是不强制用户交互,也不会弹出半透明背景层,非模态弹框停留一段时间后会自己消失。所以相对于模态弹框来说,非模态弹框属于轻量型反馈,不会对用户造成太大的干扰。常见的非模态弹框有toast(hud)和snackbar。
1、Toast
主要用于用户完成操作以后,告诉用户操作结果或者状态的变更。Toast其实是属于Android的组件,iOS里有一个相类似的是hud,最常见的就是音量调节提示。
如果我们去看Android给的设计规范,会发现toast有以下几个特点:
- 只出现在屏幕底部
- 只能放文字
- 非模态弹框
但是我们会发现现在的一些toast是可以出现在屏幕中任何位置的,而且也可以加icon,所以说教条主义害死人啊。
优点是:不会打断用户当前的操作流程,属于轻量型的反馈方式。
缺点是:容易被用户忽视,而且不适合展示过多的信息,可能在用户读完之前就消失了。
为了提升信息的可读性和增加样式美感,现在toast都会采用文字加icon的组合样式。
Snackbar
Snackbar一般是由文字和功能按钮组成的,用户可以点击按钮交互,即使用户不点击snackbar也会自动消失,一般位于屏幕下方。通俗意义上,我们可以把snackbar看成是带有icon的toast。
总结:
- 非模态弹框偏重信息提示
- 模态弹框既可以信息提示也可以供用户交互
- toast是轻量型的弹框类型
- snackbar集众家之所长,当然你说它四不像我也没意见
一句话概括:能在界面中展示就不用弹框,能用非模态弹框的就不要用模态弹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