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ebpack基本概念
- webpack: JavaScript 应用程序的静态模块打包器,是目前最为流行的JavaScript打包工具之一。
- webpack会以一个或多个js文件为入口,递归检查每个js模块的依赖,从而构建一个依赖关系图,然后依据该关系图,将整个应用程序打包成一个或多个bundle。
- webpack是用nodejs编写,所以它依赖的运行环境就是nodejs。也正因为这一点,webpack只能识别JavaScript,所有非JavaScript(包括HTML,CSS,Typescript等)编写的文件都需要经过处理,这是借助对应的loader实现的。
- webpack使用的是nodejs默认的模块系统:commonjs,借助nodejs提供的API来操作待打包项目的源文件(如fs模块、path模块等)。webpack将这些文件整合压缩后,输出到一个特定的目录下(通常是dist)。处理过的dist一般会被直接上传到静态资源服务器使用。
2. 使用webpack原因
- 未打包的项目通常体积庞大,文件数量众多。如果将其直接上传到服务器,用户访问网站时,浏览器会发送大量的http请求来下载这些文件,这会给服务器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客户端的体验也非常不好。
- 浏览器本身不支持任何模块系统。因此,使用模块系统开发出的JavaScript代码无法直接在浏览器中运行,而模块系统对现代JavaScript开发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需要有一个工具,将模块系统编写出的代码转化为浏览器所能识别的代码。webpack就可以完成这一任务。
-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希望源代码暴露给用户,即使是保密性要求不那么高的前端代码。我们知道,PC端浏览器通常都提供开发者工具,可以方便地查看和调试前端代码,这在开发环境下意义重大。但对于生产环境,暴露源代码不仅没有太大意义,反而存在安全隐患(如果黑客比你更先发现代码中的bug,你可能面临严重损失)。因此,我们可以借助webpack重组和混淆源代码,增加黑客阅读源代码的难度,以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 借助webpack提供的dev-server,可以实现前后端分离。dev-server本质上就是一个node服务。当通过命令行启用dev-server时,webpack会在本地启动一个node服务,将打包后的文件作为静态资源注入该服务,这样就可以在不依赖后台(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webpack是通过node为你提供后台服务)的情况下进行前端开发了。
配置对象中包含四个核心参数:
- 入口(entry)
- 出口(output)
- 加载器(loader)
- 插件(plugin)
入口:
webpack的打包入口,也就是webpack从哪个js开始打包。一个应用程序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入口,由entry属性指定,通常是一个对象。
module.exports = {entry: {main: "./src/main.js"}
}
// 可以简写为:entry: "./src/main.js"
应用程序可以有多个打包入口,多页面应用配置:
entry: {app: './src/app.js',main: './src/main.js'
}
//允许这么写:entry: ["./src/main1.js", "./src/main2.js"]//要求webpack分别以app.js和main.js为打包入口,独立构建依赖关系图。
//最终,项目代码和第三方代码将被独立打包出来。
//构建多页应用时,也是分别为每个页面提供一个入口文件,独立构建依赖图。
出口(output):
单页面应用打包输出
module.exports = {entry: {main: "./src/main.js"},output: {filename: 'bundle.js', //文件名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 '/dist') //打包输出的文件路径}
}
多页面应用打包产生的输出,结果也会有很多个
{entry: {app: './src/app.js',main: './src/main.js'},output: {filename: '[name].js', //使用占位符[]定义文件名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 '/dist')//filename: '[name].[hash].js', //使用热更新(HMR)的配置,有助于热更新检测到输出文件变化//使用splitChunk进行代码分割时,被分割出来的代码默认命名为chunk.[hash].js}
}
// 打包路径将输出app.js和main.js两个文件
加载器(loader)
webpack的运行环境是nodejs,因此它只能识别JavaScript。但是我们的项目中可能存在大量的非JavaScript文件,如HTML、CSS、Typescript、txt,图片文件等,他们可能就被js文件依赖,这时候就很难打包上他们。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些额外的代码帮助webpack识别js文件中的嵌套依赖。一个加载器(loader)实际上就是一个将特定的字符串转化成JavaScript代码的函数。
//配置'css-loader'和'style-loader'
module.exports = {module: {rules: [{ test: /\.css$/, use: ['style-loader', 'css-loader'] //webpack将依次从后向前执行每个loader//因为webpack采用的是流式处理,所以loader的书写顺序非常重要,最先需要执行的loader必须放在数组的最后。// 执行步骤://1. 使用nodejs的fs模块读取index.css,将读取到的字符串交给css-loader。//2.执行css-loader。它是一个函数,将原始字符串进行一定的处理,输出一个新的字符串。//3.将上一步输出的字符串交给style-loader,进行第二步处理,最终仍然输出一个字符串。//4.由webpack解析最终的处理结果。 },]}
};
插件(plugin)
//在webpack配置文件中使用插件:
const ConsoleLogOnBuildWebpackPlugin = require('ConsoleLogOnBuildWebpackPlugin')
module.exports = {...plugins: [new ConsoleLogOnBuildWebpackPlugin()]
}
3. 热更新原理
nodejs使用一个清单文件来记录当前所有的资源文件,这个清单文件也正是热更新模块的监测对象。
热更新模块监测到文件名变化后,会通过websocket将这个新的文件发送到浏览器,浏览器重新执行该文件,完成局部更新。由于只通过websocket发送了单个模块,所以页面既不会重载,也不会大面积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