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在线浏览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Python编程创作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项目整体使用javascript+html+css实现,用户界面编写上使用react框架。具体实现上是将python语法转换为js语法,使其可以在浏览器中运行,目前可以运行大部分python3的代码,无法引入python第三方库
传统学习python和运行python代码只能依赖客户端软件,无法在浏览器中运行,但是python的安装与配置比较麻烦,需要下载,安装,添加系统环境变量,解决依赖包不全的问题,学生们不易上手,进而失去对python语言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ython编程创作平台,本发明突破了传统python学习只能在客户端软件下运行的限制,编写和运行python代码变得简单有趣,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学生们不易上手,失去对python语言进一步了解的兴趣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Python编程创作平台,包括如下步骤:
S1:python创作中心,先注册登陆系统,新建作品,保存后即可运行查看和运行结果,之后可以发布供浏览分享;
S2:运行的python代码先转换为javascript代码。
进一步地,S2中python代码转javascript的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S201:python代码经过转换器转换为javascript代码;
S202:javascript代码在浏览器中运行输出。
进一步地,S1中带有忘记密码提醒功能。
进一步地,动态转换的规则为重写python相关的语法规则,包括数据类型、函数、类以及变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出的Python编程创作平台,python创作中心,先注册登陆系统,并带有忘记密码提醒功能,忘记密码 后可以进行密码修改,新建作品,保存后即可运行查看和运行结果,之后可以发布供浏览分享;运行的python代码先转换为javascript代码,本发明突破了传统python学习只能在客户端软件下运行的限制,编写和运行python代码变得简单有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Python编程创作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python代码转javascript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python对应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Python编程创作平台,Python编程创作流程如图1,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python创作中心,先注册登陆系统,并带有忘记密码提醒功能,忘记密码 后可以进行密码修改,新建作品,保存后即可运行查看和运行结果,之后可以发布供浏览分享;
第二步:运行的python代码先转换为javascript代码。
python代码转javascript的流程如图2,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python代码经过转换器转换为javascript代码;
步骤2:javascript代码在浏览器中运行输出。
动态转换的规则为重写python相关的语法规则,包括数据类型、函数、类以及变量。
与转换器相关,重写的python对应库如图3。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目前可以运行大部分python3的代码,无法引入python第三方库,传统学习python和运行python代码只能依赖客户端软件,无法在浏览器中运行,但是python的安装与配置比较麻烦,需要下载,安装,添加系统环境变量,解决依赖包不全的问题,学生们不易上手,进而失去对python语言进一步了解的兴趣。而本发明基于现有技术的缺陷进行优化,要在浏览器中运行python代码,需要将python语法转换为javascript语法,因为浏览器无法运行python代码,只能运行javasscript,用户编写的是python代码,但在运行时,动态转换为javascript,对用户而言,是无感知的。动态转换的规则是重写python相关的语法规则,如数据类型,函数,类,变量等。本发明突破了传统python学习只能在客户端软件下运行的限制,编写和运行python代码变得简单有趣。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Python编程创作平台,python创作中心,先注册登陆系统,并带有忘记密码提醒功能,忘记密码 后可以进行密码修改,新建作品,保存后即可运行查看和运行结果,之后可以发布供浏览分享;运行的python代码先转换为javascript代码,本发明突破了传统python学习只能在客户端软件下运行的限制,编写和运行python代码变得简单有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