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为我们带来信息共享、便捷生活的同时,还存在着数据安全问题,主流商业模式下APP面临新的挑战。工信部持续开展APP侵权整治活动,进行了了六批次集中抽检,检查了76万款APP,通报748款违规APP,下架了245款拒不整改的APP。阿里云移动研发平台EMAS高度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对设备权限获取遵循最小化原则,为用户构筑隐私保护的坚实防线。
App数据安全,主流商业模式下的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为我们带来信息共享、便捷生活的同时,还存在着数据安全问题。
目前不少公司依托于推送等采集数据工具沉淀用户原始数据,通过上层数据服务变现,其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为App业务引入了巨大的数据隐私风险。例如在某推送服务提供的《开发者协议》中,服务商明确要求App开发者《隐私政策》中须告知其App用户主体同意SDK提供者收集并使用其个人信息。其中可能包括:
1、设备信息,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标识符(IMEI、IDFA、Android ID、MAC、OAID、IMSI等相关信息)
2、应用信息(应用崩溃信息、通知开关状态、软件列表等相关信息)
3、设备参数及系统信息(设备类型、设备型号、操作系统及硬件相关信息)
4、网络信息,网络信息包括:IP地址,WiFi信息,基站信息等相关信息。
5、地理位置信息。
个人信息是现行法律重点保护的数据类型。
此外,目前在手机APP的使用过程中打开某个APP,能连带打开好几个别的App的情况层出不穷,这种自动操作引发用户对手机里信息被盗取的担忧,事实上究其原因是App为了保证被用户继续使用,就要尽可能多的“刷存在感”,否则久而久之用户就会弃之不用,甚至卸载。如果App开发者选择了采用联合唤醒的机制或者其他类似机制来“保活”,这就可能导致大量的服务进程在后台被唤醒、驻留,从而造成不同应用之间的交叉唤醒、关联启动的现象。
基于上述技术规范内容分析,App通过自启动、关联启动等方式唤醒后,如果存在通过权限等机制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且并未在隐私政策等规则中明确指出具体的目的的,其收集个人信息的频度则涉嫌超出了业务功能实际需要。而在我国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第四条第3点指出,收集个人信息的频度等超出业务功能实际需要,可认定为“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数据显示,近年来工信部持续开展APP侵权整治活动,开展了六批次集中抽检,检查了76万款APP,通报748款违规APP,下架了245款拒不整改的APP。在南方都市报发表于2020年11月27日的文章中点击查看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为了保障App业务的隐私合规安全,阿里云移动研发平台EMAS近期上线了隐私合规检测专项服务,对移动App隐私安全、个人数据收集和使用进行合规分析。服务提供了全面的隐私合规检测报告和专家建议,从确保形式合规(隐私政策文本合规性)及实质合规(代码层合规性)的一致性,从个人信息收集、权限使用场景、隐私政策等多个维度帮助企业和开发者提前识别App隐私合规相关风险,规避监管通报、应用下架等重大风险。
形式合规:从重知识重人力转为自动检测
监管检查的一大重点是隐私政策协议文本是否按照要求进行了声明。传统的隐私政策由法务编写、检查,对法务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并且需专人跟踪监管动态和相关规章,对开发者来说投入比较大。
EMAS形式合规检测基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部门规章和监管动态等,总结了若干检测点。同时。基于小样本学习、信息抽取、文本分类等AI技术,可对隐私协议文本进行细粒度解析,能精准定位到包括不限于隐私数据采集、存储、第三方SDK使用等描述性信息。
在此基础上,依托于自建的合规知识图谱+智能合规分析引擎,自动化、标准化产出形式合规监测点的检测结果,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和时间成本。
目前,形式合规检测部分已有10余篇专利保护。
实质合规:黑盒App的代码检测
合规检测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判断实际运行的采集行为与隐私政策声明一致。EMAS合规检测产品服务底层集成的隐私合规检测引擎基于控制流、数据流、污点分析、动态沙箱等动静态分析技术,深度融合隐私专家经验,提供了准确的代码层实质合规检测能力。
实质合规关注敏感权限调用、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等APP实际数据使用行为,通过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种分析引擎,基于抽象语法树、控制流图、数据流图,刻画App代码控制链路和数据流转链路,结合真机预览及模拟点击的动态分析结果,产出具体的实质合规检测点检测结果,包括敏感数据泄露、超范围采集、弹窗打扰等。
原文链接
本文为阿里云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