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面
塌
陷
2020年1月13日,青海西宁市城中区一公交车站附近地面突然塌陷,一辆搭载乘客的公交车掉入坑中,致使9人遇难。
2019年12月12日,厦门吕厝路口地铁1号线和2号线外的配套物业开发项目施工现场发生约500平方米地面塌陷,造成埋设在道路中的自来水管、污水管破裂,水流涌入地铁1号线和2号线吕厝站。
2019年12月1日,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沙河地铁站施工区域出现路面塌陷,一辆清污车和一辆电动单车掉落其中,造成3人失踪。
地面塌陷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出行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今天由小编来带领大家认识一下地面塌陷。
地
面
塌
陷
定义及危害
第①章節
地面塌陷指的是天然洞穴或人工洞室上覆岩土体失稳突然陷落,导致地面快速下沉、开裂的现象和过程。地面塌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四点:
1、破坏地面建筑、造成人员伤亡。如黑龙江鹤岗煤矿,开采70多年来,已塌陷土地41.97km2。
2000年4月6日,洪山区青菱乡烽火村地面塌陷。陷坑18个,最大陷坑长63米、深约6~7米。有16栋民房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破损、倒塌。
2、损毁铁路、公路和水利设施。2008年11月15日杭州地铁一号线地面塌陷事故,造成75米的路面陷落了15米,正在行驶的十一辆汽车包括一辆公交车陷入坑内,致17人死亡,4人失踪。
3、破坏农田
4、引发矿井水患。如:2009年7月22日,黑龙江鸡西鑫永丰煤矿地面塌陷,引发矿井水灾。
地
面
塌
陷
我国地面塌陷分布的特点
第②章節
岩溶地面塌陷分布
岩溶塌陷主要集中在扬子地台和华北地台的碳酸盐岩分布区,可分为南、北岩溶塌陷高发区。
1、北方岩溶地面塌陷区
长江以北,除古代的岩溶洞穴系统有部分残留外,现代岩溶主要以溶蚀裂隙为主。
岩溶地面塌陷大多集中在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如辽宁省的南部、山东的泰安、枣庄、莱芜、河北的唐山、秦皇岛柳江盆地、江苏的徐州、安徽的淮南、淮北等地。也分布有古代岩溶塌陷的痕迹——陷落柱。
2、南方岩溶塌陷区
位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区域,总面积约176.08×104km2。气候温热湿润,植被茂密,地质构造多为紧密的褶皱和密集的断块,现代岩溶十分发育。
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分布
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是我国地面塌陷中另一种重要形式。其中煤矿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比例最大。
目前我国采矿业造成的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全国20个省区市,塌陷点总数达17138个,占全国各种类型地面塌陷总点数44.4%,其中湖南省为12549个,再其次为内蒙古自治区2800个,再其次分别为山西、黑龙江、安徽、河南等省。
地
面
塌
陷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
第③章節
岩土体的内部条件
1、地下存在空洞
地下存在空洞是地面塌陷发生的先决条件,地下空洞可分为天然洞穴和人工洞室两类。天然洞穴是由自然地质作用形成的,包括岩溶洞穴、土洞(黄土洞穴、红土洞穴、冻胀丘融化形成的土洞)。人工洞室是人工采掘活动所形成的,包括人防工程、地铁、隧道、蚀洞和采矿形成的地下巷道系统。
2、洞穴围岩状况
地下洞穴的受力状况如同梁的受力,洞的顶板相当于承载上覆岩土体自重的梁,洞的两侧如同位于梁端的两个支点。是否发生塌陷取决于顶板能够形成稳定的支撑拱。
一般而论,当洞穴埋藏深度与洞穴高度之比大于25:1时,洞顶上部就会形成三个变形特点不同的带,即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带。
岩土体的外部条件
1、自然影响因素
(1)大气降水
降雨造成的渗水可以使洞顶覆岩的含水层增大,自重加大;下渗水流会湿润裂隙面,降低岩石块体间的抗滑阻力,从而引起洞顶和洞壁的进一步变形而失稳。降雨强度大、历时较长时,入渗的水流进入围岩中的宽大裂隙,形成较大的动水压力和冲刷作用。在岩溶地区,降水入渗对补给封闭岩溶洞穴,快速上升的岩溶水会压缩洞内,形成上挤的压力,导致气爆发生,引发洞顶塌陷。
(2)河、湖近岸地带的侧向倒灌作用
河、湖近岸地带普遍分布着孔隙潜水与岩溶水组成的双层含水介质。汛期洪水位急剧上升的情况下,河、湖水将向地下水产生侧向倒灌,地下水位随之上升。这时岩溶地下水对洞隙上覆盖层土体产生正压力或使浮托力增大。在洪水位迅速回落时,岩溶地下水位回落快于潜水位,对洞隙上覆盖层的浮托力很快消减,通过洞隙开口处从潜水含水层向岩溶洞隙产生垂向的渗透潜蚀作用,在盖层中形成土洞进而扩展形成塌陷。这种现象称之为洪水倒灌潜蚀塌陷,简称为洪水塌陷。
(3)地震
一是地震力可使洞顶覆岩以及洞壁的裂隙进一步扩大,引起岩层破裂、位移加剧;
二是洞隙上覆松散饱水细粒物质发生“液化”,而形成地面塌陷。
2、人为活动的影响
人为激发活动主要表现在地面施加荷载、人为爆破、车辆振动、水库蓄放水的人工调节等。对于岩溶地面塌陷,除上述人为活动外,地下水的抽排、回灌,尤其是快速、大降深的抽水活动往往是引发地面塌陷最普遍的原因。
地
面
塌
陷
地面塌陷的发生机理
第④章節
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机理
第一阶段为掘进和回采的初期,存在冒落带、断裂带和弯曲带 ;
第二阶段为地裂缝发展阶段,仅存在冒落带和断裂带;
第三阶段为地面塌陷阶段,仅存在冒落带。
岩溶地面塌陷的机理
形成塌陷的原因很多。如潜蚀、真空吸蚀、振动、土体软化、建筑荷载。因当地条件不同,产生塌陷的原因而不同,也可能是以一种原因为主导,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潜蚀作用
潜蚀论是1898年俄国学者巴浦洛夫提出。
在覆盖型岩溶区,下伏存在溶蚀空洞,地下水经覆盖层向空洞渗流(或地下水位下降时,水力梯度增大)。在一定的水压力作用下,地下水对土体或空隙中的充填物进行冲蚀、掏空。从而在洞体顶板处的土体开始形成土洞,随着土洞的不断扩大,最终引发动洞顶塌落。当土层较厚或有一定深度时,可以形成塌落拱而维持上伏土层的整体稳定。当土堆较薄时,土洞不能形成平衡。
2、真空吸蚀效应
真空吸蚀效应是我国徐卫国等在1979年提出,且国内也普遍接受的论点。
岩溶网络的封闭空腔(溶洞或土洞)中,当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到空腔盖层底面下时,地下水由承压转为无压,空腔上部便形成低气压状态的真空,产生抽吸力,吸蚀顶板的土颗粒,同时内外压作用,覆盖层表面出现一种“冲压”作用,从而加速土体破坏。
3 、压强差效应
压强差是指岩溶空腔与松散介质(或土洞)接触面上下侧水、气流体,因岩溶管道水位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压强差值。
4、自重效应
雨水入渗后,盖层饱和容重比干容重一般增加30%-40%。使土拱承受更大的重量,导致塌陷。
5、浮力效应
岩土体位于地下水位之中,当地下水位下降时,除产生压强差效应外,土体的浮托力也随之减小,产生塌陷。
6、土体强度效应
土体吸水饱和后,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土拱抗塌力减小,产生塌陷。
7、其他效应
振动效应、 荷载效应、酸液效应。
地
面
塌
陷
地面塌陷的预防
第⑤章節
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预防
1、查明洞穴分布
调查工作应在查明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背景的基础上,运用钻探和物探手段确定浅表洞穴的分布情况,并从危险性的角度进行分区。对松散堆积物厚度不大,且直接覆盖在溶洞和隙宽较大溶隙开口处的那些地段,要予以高度重视,不应布设任何建筑物。
2、对已出现地面变形,但尚未塌陷的地点,要圈围出警戒区,及时撤离人员。
3、拟建的以岩溶水为开采对象的供水源地布设地点,场地选择时,应事先进行致塌危险性的充分论证,并尽可能远离村镇和人口密集区。
4、对分散开采的农村井机,应强调小流量小降深逐渐过渡到预定开采量的操作方法,以避免洞穴负压的形成。
5、在可能出现塌陷的地段,要防止地表水的进入,对严重漏水的河溪、库塘进行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
6、加强对岩溶水位,尤其是地面变形的监测,要注意宣传,加强群测群报的工作。
采空区地面塌陷危害的预防
1、矿山开采前应结合开采方式、开采进度,运用采动理论估算不同开采期,地面变形的范围和程度,做出风险评估,必要时修改原有开采方式和流程。
2、要明确禁采区和限采区,对地表重要建筑物、水库和城镇所在地要结合采深采厚和地质条件分析,拿出危害后果最小的开采方案。
3、开采过程中要对不同区块的地面变形进行监测预报,及时撤离人员。
4、矿坑排水设计必须考虑地面塌陷的可能地点、规模,避免单纯追求疏干工期的做法。
5、改进井巷顶板管理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充填法。在一般情况下,为减少地面变形造成的损失,应留有足够数量的矿柱,而且禁止对矿柱的回采。
地
面
塌
陷
地面塌陷的治理
第⑥章節
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
1、清除填堵法
常用于相对较浅的塌坑或埋藏浅的土洞。清除其中的松土,填入块石、碎石形成反滤层,其上覆盖以粘土并夯实。
2、跨越法
用于较深大的塌陷坑或土洞。对建筑物地基而言,可采用梁式基础、拱形结构,或以刚性大的平板基础跨越、遮盖溶洞,避免塌陷危害。对道路路基而言,可选择塌陷坑直径较小的部位,采用整体网格垫层的措施进行整治。
3、强夯法
在土体厚度较小、地形平坦的情况下,采用强夯砸实覆盖层的方法消除土洞,提高土层的强度。
4、钻孔充气法
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降,溶洞空腔中的水气压力产生变化,经常出现气爆或冲爆塌陷,设置各种岩溶管道的通气调压装置,破坏真空腔的岩溶封闭条件,平衡其水、气压力,减少发生冲爆塌陷的机会。
(湖南白洋湾水库用卧管和烟筒通气法防治岩溶塌陷)
5、灌注填充法
在溶洞埋藏较深时,通过钻孔灌注水泥砂浆,填充岩溶孔洞或缝隙、隔断地下水流通道,达到加固建筑物地基的目的。灌注材料主要是水泥、碎料(砂、矿渣等)和速凝剂(水玻璃、氧化钙)等。
(山东泰安车站用灌浆堵塞岩溶裂隙
防治地面塌陷)
6、深基础法
对于一些深度较大,跨越结构无能为力的土洞、塌陷,通常采用桩基工程,将荷载传递到基岩上。
7、旋喷加固法
在浅部用旋喷桩形成一“硬壳层”,其上再设置筏板基础。“硬壳层” 厚度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建筑物的设计而定,一般10~20 m 即可。
(铁道部门用旋喷桩加固软土地基
防治岩溶塌陷)
采空区地面塌陷的治理
1、对破坏的土地应进行整理、平复,以防滑坡、崩塌的出现。
2、危房改造必须到位,严重损毁的房屋必须拆除。
3、对进入充分采动阶段(冒落带发育到地表)的地段,土地整理工作至少应在塌陷后两年进行,由于残余变形将持续很长时间,这些地段短期内一般不宜建造永久性建筑物。对仍处于非充分采动阶段的地段,不宜开展正规的土地整理,以免前功尽弃,或采用钻孔灌注法,填充地下空腔,使之达到稳定状态。
校对:黄志伟
美编:罗钰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