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50量子位量子计算机原型(来源:IBM)
来源:资本实验室
作为一个少有人参与的尖端领域,量子技术除了在少数国家的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以及科技巨头的推动之下缓慢成长,也正在通过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与风险资本的助力而悄然前进。
一、近两年投资的快速攀升
据nature最新统计,2012-2018年间,全球有不少于52家从事量子技术开发的创业公司共获得83笔融资,披露融资总额为6.74亿美元。
在这7年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明显的分界线:2012-2016五年间,融资数量34起,融资总额2.23亿美元;而在2017-2018两年间,融资数量快速攀升至49起,融资总额达到4.51亿美元,都大幅超过了过去5年的总和。
这一数据表明,在经历多年的沉寂之后,量子计算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创业公司和风险资本的关注,尤其在近两年实现了快速爆发。
中提出:“可以预见的是,2017年量子计算领域投资将继续加速,除了已经显山露水的少数公司,那些新的创业公司也将等待资本的发掘。除了风险资本外,在未来,与量子计算紧密相关的金融、航空航天、网络安全、国防军工、医药研发等大型企业很可能会加大对量子计算的投资布局。”
两年之后,根据nature的最新数据,上述预测已经或正在变为现实。
二、硬件是主要的投资领域
从创业公司的领域分布来看,获融资的公司主要分布在与硬件相关的产品和服务领域(含量子计算、量子通讯、传感器与原材料,以及仪器、工具等),该领域获融资数量56起,是软件公司融资数量(27起)的两倍。
在硬件领域,从事商用量子计算机研发的名声最为显赫的加拿大创业公司D-Wave System(融资超过2亿美元)正在迎来更多的竞争对手,例如成立于2015年的美国公司Quantum Circuits。
Quantum Circuits诞生于耶鲁大学,在2017年11月获得由Canaan Partners 和红杉资本领投的1800万美元A轮融资。公司利用该笔资金已经建立起一个可容纳2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专业实验室,并于今年1月开放了实验室的量子计算开发与测试设施。目前,公司正在开发第一台可实用量子计算机,将应用于药物设计、材料科学、工业化学品、金融科技、物流、机器学习和能源等领域。
从事软件业务的公司正在开发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法,以用于能够在早期量子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例如物流供应链的优化,以及药物开发中的分子模拟。涌入该领域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大公司的风险投资部门,这些公司希望通过投资对该领域进行战略性的布局。
在软件领域,除了加拿大量子计算软件与工具开发平台1Qbit、英国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应用开发商Cambridge Quantum Computing等知名企业,近几年更多的创业公司得以涌现,并拓展出更多的行业应用。例如:
美国公司Zapata Computing脱胎于哈佛大学,成立于2017年,该公司的目标是开发可供广泛使用的量子软件和算法,以实现量子计算机强大算力的市场化应用。目前公司主要关注三大领域:化学反应仿真,机器学习和优化问题。
Zapata Computing继2018年5月获得54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后,又快速在2019年1月和4月获得两轮融资,累计融资达到3140万美元,投资者中包含通讯服务商康卡斯特和化工巨头巴斯夫的投资部门。
此外,美国新创公司QC Ware采用了“量子计算即服务”的模式。该公司刚于9月底宣布将开放其量子云服务Forge的公开测试版。
通过此产品,QC Ware将得以加入IBM、Rigetti和D-Wave等为代表的量子云服务市场。目前公司已经拥有空中巴士、宝马集团等大型企业客户,而空中巴士也对该公司进行了投资。
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产生一起退出案例。2018年2月,韩国移动通信运营商SK电讯宣布斥资6500万美元控股瑞士公司ID Quantique。该公司主要从事量子加密与网络安全技术开发,SK电讯将通过该笔收购,探索量子技术在通讯与物联网市场的应用。该笔收购体现出:随着5G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更多联网设备的出现,量子密码技术将有望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解决方案。
三、专利数量:中国位居全球第一
在人工智能成为多个国家竞相发展的领域的同时,量子技术也在经历类似的竞争路径。以专利数量为例,据nature援引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的数据,在2012年至2017年间获得专利的量子技术创新中,有超过43%来自中国的公司和大学,位居全球第一。
由该数据还可以看出,中国无论是在“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通信)”,还是在“其他量子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均为全球最高;而美国在“量子计算(含软件)”领域的专利数量全球最高。总体来看,这一数据也非常鲜明地印证了中美两国在量子技术开发与应用、创业与投资方面的区别。例如:
从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到量子“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再到最近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的多维度量子隐形传态,中国目前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全球领先。
而美国则在量子计算领域诞生了更多的创业公司,也开辟出更为丰富的量子计算应用场景,例如陶氏化学等化工企业,雷神、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企业,Amgen、Biogen等制药企业都已经开始从事量子计算的开发与应用。
四、争议中的突破之旅
总体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在量子技术领域,政府部门仍然是最强有力的推动者和出资者。与此同时,IBM、谷歌、阿里巴巴、惠普、腾讯、百度和华为等公司都在开展相关研究。
但是,关于我们对量子计算的期望是否过高,量子技术是否存在“炒作”的争议从未消除。近期,谷歌在NASA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已经实现“量子霸权”的论文后引发强烈争议。很快,该论文被撤回。显然,该案例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当前该领域“明争暗斗”与“炒作”争议的一种有力映射。
从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The Hype Cycle)来看,2013-2017年间,量子计算连续多年盘桓在“技术触发期”,并一直缓慢爬升,直到2018年开始接近“欲望膨胀期”,技术达到成熟阶段的年限也由原来的10年以上变为5-10年。有趣的是,在2019年Gartner发布的曲线中,量子计算没有再出现。
可以说,该技术的发展还一直处在一个攻坚或者破冰的状态,而大规模商业化的到来还需要较长时间。在此背景下,对量子技术创业公司来说,将继续经历惊险刺激,但又绝不轻松的突破之旅。
未来智能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学家与科学院相关机构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和脑科学交叉研究机构。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