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 | 城市规划中城市信息学的研究进展

来源: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信息学作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城市信息学的兴起给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压力,但它也提供了新的城市分析视角。在此背景下,专家小组概述了城市信息学的定义,以及城市信息学与城市分析与计算之间的区别,发现城市信息学更加关注最终用户。这表明城市信息学在城市规划或设计中已不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而且越来越多地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专家小组还讨论了城市信息学的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并进行了举例说明。同时,小组发现城市信息学发展所面临的限制主要体现在资源和人才两个方面。此外,城市规划学科的学者在学习城市信息化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最后,专家小组讨论了如何改进教学,并得出结论认为:推广好案例、学科整合、培养数据思维而不要过于注重方法和其他概念。总而言之,本小组的报告有助于学界更广泛地讨论城市信息学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讨论内容汇编发表为文章《Progress of Urban Informatics in Urban Planning》(城市规划中城市信息学的研究进展),发表在《GUIHUA: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Planning Frontier》中,欢迎大家学习与交流。

讨论总结回顾

主持人:刘超

参会者:叶信岳、袁晓如、龙瀛、张闻闻、关成贺、张帆

问题1:信息时代是科技发展的新阶段,你对城市信息学(Urban informatics)的定义是什么?V.S. 城市分析(Urban Analytics)/计算(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

叶信岳:

首先对Informatics作出定义,传统上Informatics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由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和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两部分构成,既包含数据、模型、计算、可视化、决策系统、优化等软件部分,也包含硬件系统的部署。我认为Informatics是较完整的体系,从数据收集到数据模拟与展示再到与硬件的结合,都汇总于该体系。过去十几年来,我们掌握了更微观的数据,人的行为变得更加可预测,城市信息学由于对人更深刻的理解而逐渐兴起,我们也更能理解人与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互动。城市信息学在上述技术生态系统中能更好地理解城市是怎么运行的,我们也能更好地管理城市,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另外,我认为城市信息学是处于变化之中的(moving target),尽管我们普遍赞同其在技术层面建立起了对城市的全新认识,但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不同学者在具体的技术操作层面会有不同的认识,对它的定义也有一定的变化。两年前我来到新泽西理工,与计算机专业的学者共事,我理解到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并非只是计算能力,其对数据有很多方面的理解;来到德州农工后,我发现大量学者把对城市信息学的理解直接运用于城市设计上,比如运用新的知识更好地引导社区如何应对灾害,提高社区运行能力。这其实是城市信息学用更加前卫的观察与模型与社区工作结合,使得学科世界更加丰富。

 

袁晓如:

从直觉印象来讲,城市信息学与生物信息学(Bio Informatics )有一定相似性,从不以数据驱动或以数据为核心到目前慢慢地出现了更多以数据为驱动的形式。生物信息学可以延伸出可以解决生物方面的问题,带来相关应用与相应技术,以此类推,城市信息学也可能有类似情况;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与信息学相关的词汇与传统领域结合,也就是数据或数据科学与传统科学结合,延伸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学,比如社会科学。

我非常赞同一个观点,就是城市信息学非常关注使用端,强调使用者是谁,这也就与一些更为通用的方法以及计算机科学拆分开来,因为其学科研究的目的、普遍性方面关注的角度不一样,因此这可能是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巨大区分。

 

张闻闻:

许多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者也从事城市分析等研究,那么城市规划学要自己做城市信息学有什么优势呢?通过实践,我认为我们应该关注使用者,作为城市规划者,我们应利用我们的规划的学科背景,关注最后的使用方式,以及如何落实到城市政策的制定以及城市公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议题的探讨。举一次项目经历为例,与我合作的计算机科学的学者希望通过构建优化模型来优化城市学区划分,但是学区房在美国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并且会对现有房屋拥有者的生活造成影响等,这些都是非城市规划者考量不及的方面。

因此我认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应侧重于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政策内涵是什么,如何运用有力的机器学习与先进的数学模型,数据安全性及模型自身的问题。

 

关成贺:

我思考的是三方面内容,与城市信息学的people、place、technology领域相对应,我认为城市信息学要在现有的定义下进行更深刻的解释。

首先,我认为people可以用参与者来解释,参与者包含的不止是个体的人,也可能是不同的参与者,并且同一个人也会有多种角色。因此我认为这是对城市中人的根本性的、新的诠释,也就是以一种更加可理解的方式考虑了多维度的存在。

第二,place也就是空间性,在城市信息学的语境下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准确,二者并非黑即白。

第三,Technology,我认为支持力量的提高并非本质性的改变,我们应该更多地增加城市技术方面,城市技术与城市作为有机体结构,有许多基础法则。比如有许多做计算机科学的人,在城市技术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很多城市法则,如果将这些顺理清晰将能更好地理解城市信息学。

 

张帆:

城市信息学这门新的学科方向与城市数据挖掘、城市计算等概念相比,后者只是辅助性工具或其中的环节,而城市信息学涵盖得更广泛,更强调城市信息、城市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数据获取、数据平台的搭建,包括后期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决策、实施、评估等。城市信息学是相对于地球或地理空间信息学或传统城市研究发展、定义过来的。所以一方面,城市信息学相对于地理空间信息学而言,关注的不止是静态的物理空间,还延伸到了动态的空间交互、时间过程理解、社会空间中的社会关系、虚拟网络空间包含社交媒体的行为等方面,也包括更重要的城市物理空间与社交媒体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如疫情信息甚至谣言如何影响人们的出行。另一方面,城市信息学定义是相对于城市研究来说的,城市信息学不仅关注城市问题,也更加关注治理,以及智能化、精细化的政策效力的评估。

 

龙瀛:

城市信息学在不同的时代中意义不同,很多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个人、社会、空间、城的运行,所以在过去的两三年中,我们实验室除了做城市研究和支持规划设计工作,也特别关注“新的城市”的产生,我相信这无论在方法上、技术上或工程上都非常重要,他也会对整个社会、城市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是重塑或重新定义。谈到城市信息学我们或许可以从两方面来思考,一是用信息认识我们的城市,另外一个方面是关注被改变的城市,这是我个人的一些初步思考。我们与腾讯合作发布了“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通过调查也发现每次工业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很多,其实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都只是一个方面,我非常呼吁大家也关注一下另外一个方面,也就是是否可以再研究新的城市。

 

刘超: 

很多文献认为城市信息学是一个城市可见基础设施和无形基础设施之间的无逢过渡、或大数据的延伸、或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地区,这种理解是比较狭义的;后来大家认为城市信息学不仅包含数据技术,还包含对城市的规划管理的一些应对。我初步总结,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用复合方式全面感知城市,收集和处理数据信息,利用数据信息对特定目标展开研究实践的一个学科。我认为其交叉前沿可以分为4个方向,分别为城市感知(Urban Sensing)、城市大数据(Urban Big Data)、城市数据模型(CIM)、城市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也许不止这些方面,内容应该更加丰富。

问题2:关于城市信息学的内容:城市感知(Urban Sensing)、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城市大数据(Urban big data)和城市信息模型CIM,您能否选择一个或两个方面来讨论现状、机遇、挑战以及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张帆

关于城市信息学在创造城市知识中扮演的角色,我认为城市信息学涉及的城市海量数据、新的数据挖掘方法可以带来更多观察城市的视角。举一个例子,我们在观察不同城市的扩张、增长的过程中,尽管城市的地理、人口条件不尽相同,但其中存在着一些普适性的规律,比如城市的人口增长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亚线性关系、与经济或科技方面的超线性关系等。随着我们获取的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越来越精细、丰富,我们就有机会发现不同尺度下的城市中的一致性规律,以及验证一些来自于物理学、生态学等复杂性科学中对于城市理解的假设,形成新的知识。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城市信息学在城市理论方面对于创造新知识的贡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

在实践层面,也就是对城市规划的贡献层面,城市信息学强调的是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即通过构建数据的采集平台主动地、定制化地了解城市和居民需求,辅助规划设计或是场所营造。我们在MIT sensable city lab中近两年与巴黎的公交系统合作开展一个项目,通过在公交车上安装摄像头来观察巴黎居民如何使用建筑物和道路之间的区域,以及巴黎居民在这个区域内的活动类型有哪些。我们利用计算机视觉进行识别分类,并且利用巴黎庞大的公交车网络对整个市区的街道进行时空分析。这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即通过主动的数据采集、定制化的数据平台辅助规划和设计。

 

关成贺:

从刚才所说最基本的3个领域来讲。首先是参与者,对于中国6亿住在农村或者非城市地区的人来说,我们并不是将其作为个体,而是家庭来看待;相应地,由于建成环境的不同,中国的三万多个乡或村的居住环境条件与大数据的结合实际上是比在城市里更能实现的,我们需要知道如何通过大数据来知道他们什么时候需要改变居住环境,或者当孩子出现需要儿童友好的空间,我认为真正通过数据平台来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这是一个完整的思考体系,而非单纯提供数据或平台给他们。

若将这个平台运用于其他国家,比如利用收集数据观察日本公园活动情况,使用者变成了城市用地系统的公园使用者,大家很难去说自己是不是公园使用者,这就说明使用者有一定的不完全性。退一步来说,获得数据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瓶颈,这些瓶颈使得我们并没有因为现在的城市信息学而从质上改变城市的运营,其中最大的问题点在于如果能提出新的东西,也就是城市信息无法交流和交换,当研究成果在与他人结合的时候会发现需要重新计算模型算法,因此如果能将其统一化、客流通化,才能真正把大数据运用于城市中。

 

张闻闻:

我认为目前来看,交通方面使用最多的关于知识理论发展的是应用机器学习来提高现有模型的预测精准度、可解释的机器学习来看非线性关系对于交通需求的影响,以及基于代理人模拟来预测一些现在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交通技术对于未来城市规划的一些影响,来解决由于技术还未被广泛的应用而产生的缺少使用者体验数据的研究障碍。我认为大数据和城市信息学对交通领域贡献还在于使得一些国家尺度的模型可以比较好得开发,以前的数据比较碎片化,但是现在可以建立起城市之间可比的模型,比如现在的Google street view。

对于数据可视化,我认为目前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做公共参与时,通过可视化结果能有效地与公众沟通,使得他们认同你的模型,进而支持规划决定;另一方面,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运用数据可视化可以使得原来的暗箱模型有一些政策的有效性。

 

袁晓如:

总的来说,尽管传统习惯给事物划分层次结构,但将来的划分将会越来越模糊。从可视化角度来讲,首先可视化不仅限于传递信息,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功能,比如它是帮助思考决策的过程,特别是如果模型还在迭代、优化或者说目前数学没有完整的解析表达的情况下,这时可视化与人结合能够发挥一些作用。此外,作为科研工作本身的工具而,可视化能够扩展或延展我们的大脑和手,能够强有力地扩展人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提升计算能力与计算方法。第三,从公众理解与沟通角度而言,在传达之上,公众需要直接地与数据或背后的信息产生关联,有相应的反馈机制,并且使得大众可以参与进来,这要求良好的手段和媒介,并且补充一些单一的视角有可能遗漏的地方。

城市规划学科的学者无论是专业领域或应用方向领域,与计算机学科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背景差距,依靠个人的努力是杯水车薪,长远来讲,考虑一些相应的机制、如何真正促进交叉并且产生实践意义与巨大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还有待于方法机制等多种方面的探索。

 

叶信岳:

城市可视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第一个是挑战计算极限,我们希望能让大家没有计算数据量太大的忧虑,能观察城市里任何地方之间的移动还有趋势的计算,也就是建立了一个系统。第二个想法是思考如何把数据提供给本地社区使用,包含社交媒体的数据、POI数据以及挖掘出社区内部的需求都放在系统里。第三个想法其实是运用逆向思维,让大家在没有数据的地方取到数据,比如非洲的部分地区,并且能在这些带宽很窄的情况下把数据给传出去,使得观察数据可以更快地报告。所以我理解的可视化从应对海量数据到考虑谁还在海量数据之外,落到了社区关怀的角度上。

 

刘超:

城市信息学中的大数据、数据采集或是CIM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比较火热,数据可视化略逊一筹,但是它对我们非常重要。城市规划、城市研究的人具有审美较好、对空间与三维的理解较好等优势,做可视化有着天生的优势,但真正的可视化技术开发很有难度,极少数城市规划者蔡会从事。所以我在思考能否开发一种像CAD一样比较易用的环境,打破了语言隔阂,这样我们城市规划者就会在这个领域繁荣起来。

问题3:城市可视化和信息学可以或应该在创造新的城市知识方面发挥什么作用?传统的城市信息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支撑作用。现在它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你认为城市信息学在当前城市规划中扮演什么角色?

问题4:如何将城市可视化和信息化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为了改进城市可视化和信息学的研究,应该进行哪些制度变革?

叶信岳:

可以用我在德州农工做的第一个项目来回应这个问题。我通过设置“防止城市被淹”这样一个议题,聚集了建筑、景观、规划、软工等不同专业的学者,一栋建筑物是在社区内部或者在城市中的,不同专业的学者将从不同的视角给出答案;比如给出一张建筑物的图片,建筑老师提出了建筑设计的防洪要求,景观老师提出了绿化结构的防洪效果,规划老师关注所在区域的政策及防洪能力,所以由此我们建立了一套体系、一个巨大的知识图谱,将图中可见的内容与背后的遥感、社会经济因素、城市政策因素关联。由于无法标上万张图片,我们依赖于几位老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典型的数据进行冷启动,在系统建立后我们也不停地向他人征集数据,使系统更加智能。最终的成果是放进一张图,系统会告诉你这个设计是否达到防洪标准,还会将设计的问题在图上标注出来,这使得老师在上课时不再需要穷举设计案例,可以依托平台向学生展示一个方案的合理与否;更重要是的依托这样一个项目,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相关联,达成学科间的合作。

 

袁晓如:

我认为这个问题包含两方面可能性,一方面是需求的确很旺盛,资源配给足够,但是没做起来说明做的这群人能力不够;但另一方面可能是大家有这个需求,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支撑,那也可能做不起来。通常而言,几方面都要到位才能做起来,在其中交叉领域的学者出于兴趣等达成某一个合作点是问题不大的,但是若要具有系统性或者在某个领域有整体性,是超出个人行为的。比如前两天我们看到中科院在做新闻科学,希望将新的信息技术与传统人文学科结合,这需要有相应的机构或机制的设计,在这里面技术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难度在于整个机制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投入。所以我觉得问题不在于大家想做却做不出来,而是在于是否有足够的资源,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吸引人才参与。

 

张闻闻:

我认为在实践方面的阻力较大,主要是资源以及法律法规。一方面是机构资源的问题,比如在美国,规划部门的支持相对不足,加之现有的及基础设施比较陈旧,很多理论上做出来的东西在实际应用方面操作空间不大,在许多部门没有数据共享的情况下数据库的结合比较困难,应用到城市领域更难。因此我觉得还是需要更多的投入去支持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觉得中国在这方面做得比美国要好一些,比如支持数据城市的发展、政府大数据平台的建设。

另一方面,我认为数据标准化共享、数据隐私等相关法律尚未健全也是障碍之一,比如我们现在研究得比较多的城市传感议题在美国很多城市是不能操作的。但是我认为当这些逐渐建立、完善起来后,应用的前景还是非常光明的。

 

关成贺:

我们要知道决策制定者是谁,在普适的条件下,这可能比较难讲清楚。我们曾去往非洲加纳的首都,探究在没有信息的情况下如何给他们提供信息,当时的前任市长表示当地有非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规划者没有能力提供数据,并且即使有了数据也无法使决策制定者能轻松地理解,更无法融入当地的规划和设计中。再比如在国内由于宗教而产生的战争冲突时,几百个家庭迁徙演化,我觉得如果用大数据分析一下,可以看到邻里关系、战争关系以及移民关系,这些是我们作为规划者可以展示给当地决策制定者的,这需要非常多的平台,不过如果我们从非本位的角度,将信息学与规划作为同等地位去看待,或许能做得更好。

另外,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法律法规,如何能够在法律法规的允许的情况下搭建平台。比如上海在做的国际都市创新研究院,实际上是在政府的推动下把企业与不同的部门汇集起来,对于企业而言许多数据的平台化是违法的,所以这涉及到城市信息学中的内容如何法律化,同时也存在平台得益者和付出者并不平衡的问题。所以这是一片蓝海,其中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探讨。

 

张帆:

我认为数据挖掘或可视化在城市研究中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也就是从事实到洞察或洞见的过程。首先,发现事实是我们使用大数据比较初期的方式,比如简单地利用浮动车地位置和时间信息了解不同街道的出行高峰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城市交通出政策的制定;但我们现在远远不满足于此,我们希望透过事实把浅层次的信息用以构建深层次的理解,洞察深层次的内容,比如职住平衡、污染排放、健康问题或是群体隔离甚至是资源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从利用大数据和事实到洞察的过程。

大家对大数据的要求已经远远不满足于事实,加之大数据的有偏性可能导致我们揭示的还不是一种偏见,因此如果要更好地融入规划和设计,我认为需要在对数据的利用和挖掘上加入更好的洞察,在业界是业务的理解能力,在学界可能表现为对特定城市问题或城市理论的结合或者发展。

刘超:

在我来看,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已经悄悄在中国发生,我认为一部分前瞻地看到可行性的领头人非常重要,在座的各位都是国际或国内的领头人,其中龙老师从英国回来之后很快地就把这个学科给做地非常有影响力;以及同济大学的吴志强院士,作为整个学科的掌舵人,他的方向就是智能规划。所以中国在后发的情况下,如果有一部分掌舵人能够去推动这个方向,会更快地促成变化,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目前阶段中国的城市信息学比较繁荣的原因之一。接下来如果我们与美国齐头并进的时候,那时可能深入的学科合作会更加重要。

 

龙瀛:

我们认为真正的城市问题能够产生影响,如果针对problem找到了question,我想这样的研究是更有意义的。归于如何整合到规划与设计,相较而言,我认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整合还好,城市设计整合比较困难,当然国土空间规划的工程上的整合很重要。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尺度而言,城市信息学能做的十年前都已经被做出来了,没做出的十年内也做不出来;因此我们实验室在研究层面上,更偏向人本尺度、城市设计人本尺度或超人本尺度。

我们做科学研究工作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认识,追求科学的探索,找到位置;另一个是产生影响,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我认为对于城市信息学来说,通过规划师与设计师并不是我们产生社会影响、提高生活品质唯一的路径,我相信别的路径可能更重要,所以我们的目光并没有只只放在规划支持或设计支持方面,我们也在探索别的提高生活品质的路径。

问题5:需要什么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来让学生了解城市可视化和城市信息学问题?

刘超:

我从这个学期开始教一门课,刚开学时候我做了个问卷,学生反馈上来的情况是他们接近100%都很需要这方面知识,但是他们都很犹豫要不要学,因为他们没有编程基础,但是同济规划系的下一级学生有学Python。所以我进行了启发性的教学,包括请外校老师授课、简单编程的教学,这是我这学期的一些探索。尽管我这学期这门课只有1学分,但是效果很好,学生们对请来的老师们讲的内容反应都很好,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课程的期末作业是利用covid-19的数据做可视化分析,他们都做的很好,还有的同学全程用Python做,这是我并没有强制的,不过下一级我打算要求他们全部都用Python,同时我也在想有没有必要扩充更多的学分。这是我的一些想法。

 

张帆:

我在教学方面没有特别多经验,但是在研究方面有一些思考。研究中我们会用到很多交叉学科的方法,我们越来越多用AI等方式解决问题,那我们就要规范这些方法的使用。在学生培养上我认为有三个方面比较重要。首先,城市计量经济学,我在审稿过程中发现很多用的方法不规范,结论也不恰当,其实这样挺致命的。第二个方面是机器学习,我们经常用数据预测,但是这些模型是否真正学习到了东西,其实这些都比较混乱、不规范。第三个方面是数据可视化,我的感受是好的可视化可以把问题讲得清晰透彻,甚至可以挽救一个相对比较普通的研究。在学生培养上,比如数据的维度的选择,这是有一定固定的模式的,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我之前听过袁老师的讲座,对我的提升就很大。

张闻闻:

我认为现在规划学生面对专业的不确定性特别明显,很多学生犹豫是否转去CS,所以弄清楚市场对学生技能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清楚就去说服学生学城市信息学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就业平台的建设要唤醒对城市信息学的建设。另外,硬件方面也要提升,在教大数据的时候如果让学生在自己电脑上跑是很难的,现在我能做的也就是区AWS等那里去问是否能给学生权限之类的让学生使用。这两个我觉得是比较大的挑战,其他的就像关老师说的,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

龙瀛:

我上的课有大数据城市规划、城市模型、新城市科学、智慧城市,我一直呼吁对城市的认识是更重要的,然后才是分析方法。另外,我很愿意让同学发展批判性思维,例如雅各布斯也有很多人批判,例如十五分钟生活圈,为什么不是五分钟,一定要线下吗,线上行不行?还有一些城市规划原理写的都是对的吗?第三,我希望学生不要太保守,城市信息学是势不可挡的,我们只有拥抱,我们的学生去互联网公司能谋到职位,也说明我们专业的重要性。最后,我们这个学科对发论文的要求太宽容了,会发现不同学科的研究时间不一样,那么这个怎么判断呢,我们一般利用这个学科所惯常使用的数据进行判断,比如数据的规模、容差之类。因此我们要在研究上做好探索,才能把经验更好地传给同学们。

 

袁晓如:

我认为有一点很重要,学习可视化并不是学习相关技术并且套用,这会导致做出来的东西大都千篇一律,如果在教学中给同学们传递这种理念的话会非常损害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比如有些教科书从开始就分门别类地讲技术,这会让学生以为只要去应用就可以,但他们并不理解为什么这么来的,最终会发现并不能如此死板地对待。所以从教学来讲,首先应该理解背后的本质,这是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的训练。

可视化并非做得复杂、炫酷就是好的,真正的要求是要有系统的理解,要理解数据、内在内容和任务,以及详细的用户分析,进而考虑相应的方式、形式以及与目的是否能够匹配。实际上我们的设计空间非常巨大,规划背景也许会对可视化有一些能力上的帮助。我认为有一种可能性是分享一些相关的、好的教学案例,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建设,在学生拥有这种能力后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并且要有针对性,本科阶段侧重于本身思维能力的建设;硕士阶段要做专业方面的实践性训练;博士阶段需要他去突破固有的思维,对于这些,我们并不一定是看眼前有些什么,而是希望学生今后更久地坚持这件事情。

 

叶信岳:

我认为老师教给学生最好的东西是让学生看到我们有足够的好奇心、能动性,愿意去探索学科的边界。其次,我认为还要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我欣赏所有学生的长处,我认为当老师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跟学生一起成长,关注你怎样改变学生,相应地,学生也改变你。每星期我会特意组织我的一些不同专业的合作者一起讨论,包括学生和老师,这是一个让学生更好学习的途径;比如下午就要讨论的一个项目是我拉了一个软件工程师,希望他给学生们示范一下把整个建筑、市政环境想象成一个软件系统。现在Urban Informatics有个巨大的挑战是把数据整合在一起有很大的风险,容易被攻击,也就是城市变得像软件系统的时候,我们去学软工专业的一点皮毛术语还不如把他们拉来给同学们开课。

最后,我觉得我们有巨大的信心,2001年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地理信息科学之父Michael Frank Goodchild建立了空间社会科学中心,他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培养非地理系的人文空间分析的方法来做研究,这是一个更大的投资。多多培养有其他学科的人,勇敢地跟其他学科合作,让他们成长起来,整个学科的繁荣不是靠一个学科去推动,需要靠多学科认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

汇编文章介绍

Title:《Progress of Urban Informatics in Urban Planning》

(城市规划中城市信息学的研究进展)

Organizer:

Chao Liu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Discussants:

Xinyue Ye

Texas A&M University, US

Xiaoru Yuan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Ying Long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Wenwen Zhang

Rutgers University, US

Chenghe Guan

New York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Fan Zhang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

Discussion Summarization:

Siying Li, Zeyin Chen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Publication:《GUIHUA: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Planning Frontier》

摘要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urban informatics, as a new discipline in the field of urban planning,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academic attention. The rise of urban informatics puts new pressures on urban planning, but it also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f analysis. In this context, the panel outlines the definition of urban informatic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informatics and urban analytic and computing, and found that urban informatics pays more attention to end user. This indicates that urban informatics has been more than a supporting role in urban planning or design, and is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with urban planning. The panel also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informatics and its wide application in practice,and illustrates with examples. At the same time, the team identifies the difficulties of its development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two aspects of resources and talents, and the learners of urban planning discipline have natural advantage in learning urban informatics. Finally, the panel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concludes that the promotion of good cases, discipline integration, training data thinking rather than focusing too much on methods and other concepts. All in all, this panel's report contributes to the wider discussion about the role of urban informatics plays in urban planning.

 文章展示,了解更多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大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大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每日推荐范围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学习型文章。目前线上平台已收藏上千篇精华前沿科技文章和报告。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484096.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Matlab基础

一.入门基础 1.基本知识 1.1 输入命令 以分号结尾不会打印变量的值 x 1 y x;1.2 变量命名规则:以字母开头,并且仅包含字母、数字和下划线。 1.3 使用save命令将工作区中的变量保存到MAT文件的MATLAB特定格式文件中,文件名为datafile.mat。可以指定保…

3年规模翻7倍统治 5G、IoT时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深度报告

来源 华西证券编辑:智东西内参作者:吴吉森 等随着 5G、IoT 物联网时代的来临,以砷化镓(GaAs)、氮化镓(GaN)、碳化硅(SiC)为代表的化合物半导体市场有望快速崛起。其中&am…

SpringBoot笔记整理(二)

SpringBoot笔记整理(一) SpringBoot笔记整理(二) SpringBoot笔记整理(三) SpringBoot笔记整理(四) Spring Boot与日志(日志框架、日志配置) 1、市面上的日志…

MATLAB图像处理基础

1.导入数据 1.1 使用readtable("")导入数据,并存储在表格中,使用axis equal可以校正坐标轴纵横比。 letter readtable("M.txt"); plot(letter.X,letter.Y) axis equal1.2 range(x)函数返回x的值的范围,即max(x) - min(…

BBWebImage 设计思路

BBWebImage 设计思路 BBWebImage 是高性能 Swift 图片组件,用于图片下载、缓存、编解码、编辑与展示。 GitHub 地址: https://github.com/Silence-GitHub/BBWebImage 效果图 下载、展示并缓存原图 下载、渐进式解码、编辑图片,缓存编辑后的图…

清华本科、港科大准博士被指论文抄袭,网友:这是有技巧的“洗稿”

来源:整理自新智元、Reddit、知乎等不是吧?清华自动化本科,香港科技大学硕士生发表的顶会论文竟然是抄的?而且抄袭对象还是另一篇顶会论文?近日,眼尖的网友发现两篇分别发表在 ICML 2021 和 ICCV 2021 两大…

MATLAB深度学习入门

1. 加载图像 1.1 使用imread函数加载图像,可以加载GIF、JPEG、PNG等大多数标准文件格式图像。 Import an image img imread("file.jpg")1.2 采用**imshow()**来显示图像。 imshow(img)1.3 采用alexnet函数可以创建预定义的深度网络AlexNet的副本。 de…

SpringBoot笔记整理(三)

SpringBoot笔记整理(一) SpringBoot笔记整理(二) SpringBoot笔记整理(三) SpringBoot笔记整理(四) Web开发 1、使用SpringBoot: 1)创建SpringBoot应用&…

图神经网络,如何变深?

来源:智源社区版式制作:Camel撰文:侯振宇编辑:贾 伟现实世界中很多很多任务可以描述为图(Graph)问题,比如社交网络,蛋白质结构,交通路网数据,图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领域。近年来&am…

机器学习分类与性能度量

机器学习分类与性能度量 数据集:训练集(Training Set)、验证集(Validation Set)和测试集(Test Set) 1、 当模型无需人为设定超参数,所用参数都通过学习得到,则不需要验证集。验证集适合多个不同超参数训练多个模型,通过验证集,…

中国人民大学孟小峰教授:“科学数据智能——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中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微信公号 孟小峰 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CCF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理论与系统、大数据管理系统、大数据隐私保护、大数据融合与智能、大数据实时分析、社会计算等。摘 要随着全球各科…

Java 面向对象语言基础

面向过程 就是分析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步骤,然后用函数把这些步骤一步一步实现,使用的时候一个一个依次调用就可以了。 面向对象 是把构成问题事务分解成各个对象,建立对象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一个步骤,而是为了描叙某个事物在整个解…

全球首例!这台机器人发明了两项新技术,已获专利授权!

文章来源:EETOP几天前前人工智能系统专利申请权有最新发展。南非率先成为第一个授予人工智能专利权的国家,承认人工智能机器人DABUS为「发明者」,6日澳大利亚联邦法院也做出裁决:发明者可以是非人类。 这算是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判…

成员变量、局部变量、实例变量、静态变量、类变量、常量

成员变量: 直接在类中声明的变量叫成员变量(又称全局变量) ▲ 初始化: 如果未对成员变量设置初始值,则系统会根据成员变量的类型自动分配初始值:int分配初始值0、boolean分配初始值false,而自定义类型则分配初始值null…

行业洞见 | 一文了解自动驾驶汽车

文章来源:ancholabs.medium.com文字翻译: 新能源情报局封面配图:原作者驾驶是人类日常从事的活动中最困难的之一。遵循交通规则,通过眼神与其他司机沟通交流、对天气状况做出反应是成为优秀司机的先决条件。在自动驾驶汽车中&…

MATLAB高光谱图像处理基础

介绍高光谱图像的基本知识,便通过MATLAB对高光谱图像进行基本的处理。 文章目录前言一、高光谱图像二、MATLAB高光谱图像处理1.加载.MAT文件数据2.图像的显示3.图像维度变换总结前言 高光谱图像是一个立方体结构,维度为M x N x B,M为水平方向…

中国千亿科技巨头,成功收购英国最大芯片制造商!

来源:世界先进制造技术论坛内容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每经App、界面新闻、财联社等本期编辑:小艾 在全球缺芯的背景下,8月15日,国产芯片巨头闻泰科技(600745.SH)披露,旗下全资子公…

MATLAB图自编码器

通过MATLAB来实现图自编码器,用于高光谱图像特征的提取。 文章目录前言一、MATLAB相关知识二、编写算法1.图自编码器搭建2.可视化相关参数总结前言 算法输入数据: 图节点属性矩阵;邻接矩阵;概率p; W为自编码器的隐藏…

考夫曼:破解大脑代码并创建真正的人工智能

来源:CSDN博主「CDA数据分析师」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yoggieCDA/article/details/1045567421955年,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首次创造了“人工智能”一词。当时,人工智能是对可以表…

MATLAB高光谱图像构建KNN图

在高光谱图像的特征提取过程中,采用非线性降维的方式对高光谱图像降维的过程中,采用图自编码器来对数据进行降维,需要将利用高光谱图像的结构信息和内容信息,则需要将高光谱图像数据构造为一个图结构,图结构的构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