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和北腿
少林武当功
太极八卦连环掌
中华有神功
在我国传统武术中素有南拳和北腿之分,实际上这种分法点出了我国南北地域拳风的特点,南方的拳术沉马寸劲、迅疾紧凑、重拳厉掌,着眼在拳;北方的拳路却是阔幅舒展、大开大合,腾挪踢跃,立足在腿。
如果说地域决定了南北方言的差异,体格决定了南北方人的气质,不知道南拳和北腿的特点是由地域造成,还是由体格决定,反正南拳的着力下盘低矮稳扎,适合南人个子不高的特点;北人体型高大,手脚长,重心高,所以北人善用长手长脚之优势,拳风开合大气,拳路放长击远,因此武林中北拳从来就有“手提两扇门,全凭脚打人”之说。
08年底我去了一趟温州平阳县,到达平阳县鳌江镇当天,恰遇平阳县钱仓镇成立武协,下车后当即被拉到钱仓去观摩武术表演。一个小镇都成立武协,且很为隆重,可见温州这一带武风盛行。不过,温州一带武风盛行是有历史渊源的,两宋与明清时期,习武之风在温州农村各个群落里就相当活跃了。据当地朋友介绍说,有资料记载,南宋时平阳县(含现在的苍南县)共出武状元16名、榜眼5名、探花6名,一个小小的县城产生如此多的武状元便可窥武风之如何盛行了。
温州南拳是南拳一系下的一个分支,能独出一帜,肯定有与其他地方的南拳不同之点,我对武术没深入研究,也不知道其独特之点在什么地方,就知道南拳马步很低,马步低就使得重心低,重心低使整个人显得很稳,且所有南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基本上没什么跳跃,主要是手上的功夫,力量都集中在手上,通常以上身打人,少以用脚击打。
关于温州南拳,有一点我还是知道的,据传说,使温州南拳的光大之人是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当时他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领兵抗倭,为在船上训练水兵近距离搏击,戚继光结合南拳基本手法专门为水兵所创,在摇晃中的船上搏击和锻炼是不宜过多跳跃,而且要经受得起船的颠簸,这种拳首先需要自身的桩子稳健,其次才能谈得上攻击对手。戚继光创立的这类拳在温州一带流传开来,经历时间打磨,渐渐地形成了南拳的一个分支————温州南拳。如果要说温州南拳的特点的话,我想那就是它沉肩卸甲,含胸拔背,马步低矮,吸气蓄劲,吐气发声,劲力充沛,基本上没有花架子,实战价值比较高。
据我的战友、平阳县武协成员金介绍,温州南拳也只是一个总称,下面包括:功柔,刚柔,沉柔,鹤发,牛角(鹤发和功柔的合称),还有什么五鸡拳,磐拳等等,这些拳路都比较讲究身型端正,肩松腰活,下盘稳定和抗击打能力,拳路没什么花架子 拳势威猛,发力千钧,基本上就在原地闪转移挪。钱仓武协成立时,这些拳路都在台上展示了一番,一挡一拨一击,都伴随着演练者发力时的“哼、哈、嘻、喝、哗”声。以发声助力也是南拳的一特点。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种拳法的交流中,温州南拳在后来人身上也开始出现一些些微变异,任何太过强硬的拳风犹如“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一样,生命力还是不会久长的,因为现在练拳的主要目的已经从冷兵器时代的攻击和抗击转移到健体强身这个方面来了,在传统的框架里,刚阳的拳路中也需要融合一些柔和的元素使之水火既济、刚柔相交,以致天地交泰,山泽通气,才至于生命久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