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自学的意识,这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时代,大学里的很多知识是过时的,就算入校时是热门行业的但很可能四年后毕业找工作时已经变成了夕阳产业,学习是一种能力,但首先是一种态度,一个人想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胜出,必须拥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如果在成年之后如果依然没有掌握这个能力,那么他就注定一生只不过是个低级生物。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是的,我是说所有的事情,背后都有一套简单的运转规律。会学习的人,首先会观察,找到事物背后的本质,继而发现共性,最终推论到全局。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世故人情,无论是商业经济,还是生物进化,支撑着这些领域不断向前发展的都是很简单的几条规律,或者说,真理。这些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会学习的人,一定是“活学”。“活学”最大的特征就是,跨领域的规则运用。你在A领域学习到的规则,发现在B领域同样适用,或者在C领域更改一小部分也能适用。
比如,能量守恒定律最初是物理学规则,但是同样适用于商业领域,于是有了“零和博弈”;
比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最初是生物进化学的理论,但是推演到任何一个高度竞争的领域都同样适用。在工作中,能力强的人会一路高升,能力差的人一定会被淘汰;在商业竞争中,质量好的商品会收到追捧,质量差的商品会被下架;
再比如,“市场供求曲线”最初是经济学的一条规则,但是你在谈恋爱的时候同样适用。
会“活学”的人,一定会“活用”,再复杂的问题到了他手里都会变的清晰和简单。碰到一个新问题,首先找相似性和共性。
「不懂就问」的问题主要在「就」上,强调了「马上」、「立即」,而想要从一次提问中获得好的学习成果,在「不懂」和「问」之间,且先慢「就」,先来缓冲三个步骤:
能够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
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问题。
能够让人愿意回答你的问题。
然后我们来详细看一下这三个步骤。
如何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 ·
这就必须明确:什么样的问题是高质量的问题?——我认为是“思考+行动”之后的产物。遇到问题不经思考,直接抛给别人,这与其说是提问,不如说是想让别人代替你思考——这是逃避,更是懒惰的表现,这样的提问当然质量不会高。只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现成答案,本质上不是懒是什么?懒得思考,懒得探索,懒得查资料……坚持不懈地懒,纵然貌似是得到了一堆东西,可你的大脑只是一块存满正确答案和机械式步骤的硬盘。
这样的结果就是,离电脑越来越近,离知识越来越远,死记硬背的套路越来越多,具有独立思考的成果越来越少……
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对学习、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充满了恐惧,因为你看起来学了很多,可是依然十分无知,依然什么都不会,因为这样的人获得的不是可以持续化成长的能力,而是一种机械工具性能力,对于知识的连接、创造很难有体会。
提问,是为了解决问题,让自己能够尽快学会独立思考,通过探索整个问题的思考逻辑后自己获得答案,而不是爱上提问,依赖别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所以要带着思考的问题尝试性地做一些探索行动。在获取知识和学习技能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和困难打交道,所收获的不管是知识还是学习中的成就感都会被放大。
比如,可以在百度、微博、微信、知乎、分答上搜索相关的关键词或专家,或许不一定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在信息筛选和阅读中,首先对于这个问题本身看待的角度、思考的深度会渐渐产生变化,甚至会延伸出一些新的关联问题,以点带面,联动效应让学习效果最大化;其次,搜索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随着每一次的探索升华,这对于长远学习来说大有裨益。
如何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问题? ·
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的探索,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向别人求助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你能将问题表述清楚吗?不见得。之所以你觉得你说的挺清楚的,是因为当你问这个问题时,脑海里还有很多关联的画面、词汇、场景……你下意识里觉得对方也能Get到这些,你以为对方有读心术啊?
比如有男生不交代任何女孩相关的信息,只是问别人“一个是我爱的,一个是爱我的,我该选哪一个?”
嗯,选胸大的吧……︿( ̄︶ ̄)︿
于是我觉得问题很傻,你觉得我的回答没有诚意,双方不欢而散。
所以,为了提升双方的效率,且不说你的语言简练、条理,至少对自己的问题至少进行「两个自检」——
自检一:背景交代清楚了吗?
有人提问:我该考研吗?——你是什么专业?在哪个学校?目前专业学习成绩如何?要考哪个学校什么专业?家庭条件如何?父母态度如何?…….大学学习漫漫四年,却连个提问都没有学会,考上研也救不了你。再比如,有人拿着自己的演讲PPT来问做的怎么样?——你是公开场合还是内部分享?给专业人士还是小白分享?给领导还是给同事下属?……这些不交代,点评也就无从谈起,不分场合,很可能就是下一个被开除的百度总监。没有背景交代的情况下,你向别人提出的问题基本就是无效问题,浪费双方的时间和精力。
自检二:双方的定义一致吗?
有人提问:我目前工作的成长性如何?——成长性?你指个人职场能力的提升还是工资涨幅还是晋升空间?如果你想问的是工资涨幅,我却从职场能力提升来回答,那回答的结果就不是你想要的。导致这样答不对问情况出现,原因是双方对「成长性」的理解和定义不一致。
所以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思考一下,每个人的审美可以不一致,那么你提出的关于「成长」、「优秀」、「好」、「合适」等开放性词语的问题,对方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在问题中要简要说明自己的定义看法,会更容易被理解,被问者有方向性的进行具体解答。
其实,到这一步能做好,把问题丢到知乎、分答这样的问答平台,也足以获得高质量的回答了。所以,一个好问题往往才能激发出很多好答案,引出很多新命题。
如何让别人愿意认真回答你的问题? ·
你要注意,向别人提问毕竟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既然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它就必然要遵循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如果你忽略了这一点,必然会吃亏。
有个俗语叫「对人一块一,对物九毛九」。这句话说的是,若一件实物值一块钱,砍到九毛九也没有关系,因为东西还是不会变的,得到的还是原物,所以可以砍价;但若一个人的服务值一块钱,如果你砍到九毛九,即使成交了,得到的服务质量却极可能会降低,因为由于情绪和心理因素,他的投入程度和付出态度会变得消极,这是人性。故此时不但不能砍,还要主动给他一块一,其实并没有额外付出太多,但却能得到超值回报。「提问」显然属于后者。面对与人性有关的东西,感到爽不爽很重要。
那么怎么提问能够让别人感到舒服呢?请尽量做到「四个选对」——
选对一:选择对的人
有的时候,你的问题得不到好的解答,并不是你的问题本身有问题,而是你选择提问对象时犯了错误。我们往往会陷入对一个优秀的人的全面信任中,觉得对方十项全能,各种疑难杂症都可以得到完美解答。所以就出现了,有人高考完问我他的分数可不可以报考XX高校?我毕业已经几年,不了解现在的大学报考情况,我也不了解提问者的情况。像我提这样的问题显然得不到专业可靠的回答,应该向熟悉你情况的学校老师或者专业的咨询机构请教。你看,选择一个正确的提问对象是得到一个好答案的前提。我们在提问前要做好功课,比如思考一下,问题关于哪些方面?我提问的对象是否擅长或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选对二:选择对的平台
提问的对象选择对了,还要选择合适的提问平台。一般来说,我们要注意提问者活跃的地方还有不同场合提问的效果对比。比如你想请教@秋叶大叔问题,他活跃在互联网上,所以通过网络提问是比较合适的。但是通过互联网也有很多方式可以连接到秋叶大叔。比如你可以发微博@他,可以发私信,可以在他的微信个人公众号留言,也可以在分答上提问…….那么哪一种方式最好呢?如果你的问题希望可以尽快得到解答,在分答上付费提问就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你希望问题可以私下回答,微博私信或者公众号后台留言的方式比较好;当然,如果你是类似PPT作品类的问题希望可以得到传播,显然发微博@秋叶是最好的选择。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大学老师总是上了课就走了平时很难接触到,那么上课的课间就是最佳的提问时机,还能给老师留下好印象。如果是私下请教学长学姐的问题,约出来喝杯饮料慢慢聊,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显得还有诚意。如果你希望你的问题得到专业领域人士的系统解答,可以花钱进行在行约见。如果你的问题希望得到更多人不同的见解,可以在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知乎还有论坛、贴吧等相关网站社群提问,让更多人帮你解答。
选对三:选择对的分寸
所谓分寸,就是提问的时候不要让被问者感觉被冒犯或者不尊重。
比如你去问一个刚失恋的人怎么去撩妹?
比如你的问题涉及到他人工作内容机密?
比如我们是做在线课程的,你却问我哪里去下载盗版软件?
这样的提问,肯定是不被喜欢,也不会得到正面回答的。
所以,在提问前要注意问题的内容是否恰当。不要因为你冒犯在先被别人忽略了回答,还以为是对方摆架子故意为之。
选对四:选择对的方式
首先,要有礼貌。
哪怕是非正式提问,也得先介绍一下自己,别以为网络互动过,别人就该记住你;
不能强求别人回复,你都要先给别人一个谢谢,不管回复不回复,至少人家要花时间阅读你的问题吧?
提问前可以适当恭维一下,比如我很早就关注你或者我看过你的某某作品或者文章很很有启发……这倒不是刻意客套,而是这样给对方的感觉是你并非广撒网式的提问,而是进行过了解才选择向他提问的,这其实就是在表达尊重,另一方面谁都喜欢听赞美,心情好了自然回答的也卖力。
如果问题较长,最好还要加上一点简单的自我介绍,谁会喜欢突然被几百字的问题砸过来,还不知道是谁提问?
当对方予以解答时,要记住你是一个提问者,还是保持一个较低的请教姿态,你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或者更多疑惑,双方可以继续探讨,本身优质的成果就是思维碰出来的结果,但不要出现“呵呵,难道不是……”、“你说的不对”、“我觉得xxx说的更有道理”等之类的评价,这样的反问、质疑和挑衅只会让对方终止回答或者反击,瞬间直接歪楼了。
其次,能互惠。
有时候你的问题需要别人做大量的思考或者调研才能回答,你得评估下你是想提问还是想偷懒,假如想偷懒,你应该先考虑为别人的劳动付费,而不是打折所谓免费分享的口号去鄙视别人拒绝提问。这既是尊重知识的一个表现,也可以激发更多知识分享者贡献出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更是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应有的尊严和格调。
「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记住:诚意是相互的。
我记得以前有很多高校社团邀请我去做讲座,但时间难免有些冲突,但我还是特意推掉了一些邀请,竭尽全力为某高校的一个会长协调时间,帮他圆满做完了活动。之所以如此,因为我平时每次一发布微博他就帮转,一发微信文章他就第一个打赏……久而久之就记住了他,甚至总觉得欠他点什么。
由此可见,如果你请教的是一位大牛,人家免费回答了你的问题,除了向他本人转达谢意,还可以公开感谢捧一捧他,或者平时看到大牛发的好作品或者文章,积极扩散或者是在微信文章下打赏、留言或点赞。当你有能力的时候,花钱支持一下大牛的产品。这些事情都很微小,但是做起来显得你特别的真诚和努力,和大牛保持联系,说不定还能产生更大的连接。
比如我们《社群营销 第2版》加了一个新作者@陈慧敏 ,她本来是我们的读者,写第二版的时候被邀请×××作者,有空了你可以向她请教一下她是怎么勾搭@秋叶 大叔的……
简而言之,提问者和被问者之间要能互惠,即作为提问者你要有被回答的价值。
不过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是,你能先找准一个方向,成为一个或大或小的专家或者达人,用这门知识去与更多的高手连接、提问、交换,相互学习,你就可能用最平等的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
你看到这里,请问,你现在会提问了吗?
当然了,提出问题,得到解答,并不是学习的结束,下来你要将你得到的收获纳入自己的学习体系,让知识联动起来。那么如何能够将通过问题所得收获融入自己的学习体系?请戳蓝字跳转→《多学思路,少学套路:碎片化时代如何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看如何将海量碎片知识信息融入自己体系的方法。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12660415/1963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