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平台大抉择之新浪SAE:为个人应用开发带来福音
导读:继上期淘宝网副总裁王文彬从平台功能特色、运营状况等多方面分享了淘宝开放平台的历程和挑战之后。国内另一家云平台服务方的典型代表——Sina App Engine(简称SAE),作为新浪研发中心于2009年8月开始内部开发,并在2009年11月3日正式推出第一个Alpha版本的国内首个公有云计算平台。目前最新情况如何,本期CSDN记者专访了新浪研发事业部总经理符庆明。在符庆明看来,经过数年的实践、调试,在摸爬滚打中历练出来的SAE已经做好了迎接开发者的准备,并将给他们带来革命性的转变。(如果您有关于开放平台和云平台更多的内容源,请和CSDN记者联系)
开放平台大抉择系列之新浪SAE篇
云平台名称:新浪云平台SinaAppEngine(简称“SAE”)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正式上线
官网地址:http://sae.sina.com.cn/
开放API个数:20个 除了SAE提供的TaskQueue Cron KVDB等服务外,SAE引入了第三方扩展服务如地理信息服务,分词服务,全文搜索服务,爱立信实验室服务,另外还对接了微博开放平台API。
累计注册开发者人数: 9万+ 其中以个人开发者为主,但是付费用户中企业用户占50%
应用个数:15万+
分成模式: 服务商店、应用商店支持第三方的接入
是否收上架费:目前不会向开发者收取上架费
支持语言类型:PHP、目前内测有Python和Java
平台基本架构:基于公有云的Paas平台,具有弹性扩展、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特点;服务商店可以接入任何Rest的API,并能自动生成各种语言的SDK
SAE团队规模:30人
典型的应用诞生情况和运营状况:
微三国——微游戏的一款Webgame,从立项到上线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团队只有十几个人,上线到微游戏平台十几天就进入微游戏平台的TOP5,正因为使用支持弹性扩展的SAE,微游戏不需要对游戏进行任何架构上的改造,甚至不用任何服务器运维就可以应对访问量的骤然上升,给用户一个持续稳定的体验,这对盈利可以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前提。
微盘——国内第一款社会化云存储网盘,2010年10月上线。上线短短一年间,用户已经近1000W。微盘在创立之初,就搭建在SAE上,是目前SAE上的重量级应用之一。在开发阶段,SAE可扩展的架构,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服务器端程序运行在以虚拟机为最小单位的runtime上,按照访问量动态分配资源,服务器成本做到最大优化。文件存储在新浪S3上,文件统一管理,存储和带宽成本做到最大优化。SAE还为微盘提供了7*24的运维服务,保证用户下载的稳定性。
其他热门应用包括:WSS项目管理系统、最土团购、HDwiki for sae、禅道项目管理软件...
1.CSDN记者:您认为新浪SAE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新浪研发事业部总经理 符庆明:先从技术角度来看,在云计算领域的长期摸爬滚打和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以及稳定的核心技术团队是新浪SAE的最宝贵财富。现在回过头来看,由于内外需求的趋势,新浪从2005年起就研发了用以承载自身业务的私有云计算平台:动态应用平台和数据库平台,用以配合之前研发的CDN系统,解决产品系统的资源按需申请、自动化分布扩展和扩展化开发环境等几大问题。目前,新浪的众多产品例如新闻、微博、博客等都是跑在这个私有云平台上。
新浪研发事业部总经理 符庆明
2008年,新浪又启动了公有云系统的预研和技术储备,2009年11月,新浪公有云PaaS平台SinaAppEngine上线,随后新浪云存储平台、微盘、云计算CDN平台等陆续在公有云平台上提供服务。
在新浪SAE的研发、调试、实践过程中,技术和产品团队不断调试、改进产品,诞生了很多创新的内控机制和运营模式,并已经逐渐构建出了独具特色的研发团队。
2.CSDN记者:能具体说一下新浪SAE将为开发者带来哪些变化吗?
新浪研发事业部总经理 符庆明:通过新浪的SAE以及开放平台战略,开发者不仅可以获得新浪平台的用户资源,还能减少开发和维护成本。具体的说,首先,SAE可以节省开发者的服务器成本,从应用开发基本阶段,到服务部署上线,如果使用SAE平台不需要采购自己的服务器,包括在应用发展过程中,访问量不断在增长,也不需要自己去采购服务器。其次,SAE采用“所付即所用,所付仅所用”的计费理念,通过日志和统计中心精确的计算每个应用的资源消耗(包括CPU、内存、磁盘等),开发者所投入和使用的成本都是实实在在使用的资源。对于创业者还提供免费的配额,在应用规模资源使用很小情况下SAE是不收取费用的。
从开发成本来看,SAE会把一些开发过程中常用到的基础服务作为一个平台的基本功能提供给大家。比方说有计算类的服务,有全文检索的服务,还有存储类服务,分词服务,还有移动用户使用的一些LBS,以及其他服务等等。
在产品基于SAE云平台发布上线以后,网站运维成本基本上也是等于零,用户只要投入一些运营人员去针对这个产品的推广运营去进行运维就可以了。
3.CSDN记者:您如何看待国内外云平台应用环境的差异性?
新浪研发事业部总经理 符庆明: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开发者,由于国外的生态圈已经成熟和稳定,国外的个人开发者或者小型开发商都已经习惯于用云平台去减少初期投入,以及分担风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亚马逊,大量早期的创业公司(现在已经不再只是初创公司)都用了像亚马逊这样的第三方公司的云计算服务。包括微软这样的大型软件厂商都在使用第三方的云计算服务(当然他们不会完全只用一家的服务)。
另一方面,国外云平台供应商的平台技术和服务水平已经到了一个高度,在服务种类和质量上确实很可靠,这是国内任何一家公司都欠缺,需要迫切学习和提高的方面。可以说,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国外的云平台应用环境已经规模化、平台稳定化、服务成熟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云平台应用的生态圈基本上还没形成。
4.CSDN记者:就技术层面而言,国内云平台厂商的积累与国外的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浪研发事业部总经理 符庆明:在国内,现在仍然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提供全套的云平台服务,即使提供了一些局部的、类似托管的服务,问题也比较多。更重要的是,国外的云平台厂商经历了内部和外部大量开发者实践应用,在不断的磨合调试中,在平台稳定性、服务多样化、运维管理上都比国内厂商经验要丰富得多。反观国内,尚没有厂商能建立起完备的云计算体系,平台功能包括运营运维机制方面也在不断完善,在平台稳定性、用户口碑、使用习惯方面都还需要更多的积累。
5.CSDN记者:SAE如何从技术角度来保证第三方数据的安全性?
新浪研发事业部总经理 符庆明:首先强调一点,用户对自己保存在SAE上的代码和数据拥有完全的控制权,能够自由下载和控制。在产品架构设计和机制方面,新浪SAE也做了很多保障的工作。包括新浪内部的技术人员,都是无法直接接触到用户的数据。
在产品架构的设计上,SAE上的所有应用均为多机房容灾部署,所有服务均采用分布式架构,每个App在运行时都隔离。SAE同时提供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性能分析、前端防攻击、代码检查等功能,并且通过SLA(Service-Level Agreement服务等级协定)来实现对用户服务高质量的承诺。
此外,通过专业的安全专家,实现安全审计的自动化。SAE组建了专业的安全运维小组,7x24小时响应安全事件,针对系统和网络安全、代码和数据安全、应用安全方面及时提供高效可靠的安全监控服务。
6.CSDN记者:对正在或计划在SAE上做应用的第三方开发商有什么样的建议?
新浪研发事业部总经理 符庆明:开发者/开发商尤其是早期创业的人应该尝试用新浪SAE。经过两年多的发展,SAE已经成为一个稳定和成熟的平台,从技术平台、管理水平、服务种类、运维模式等方面都已经成熟,新浪为此提供了非常强大的配套的支持运营团队,应用开发者不用担心在技术或平台风险的问题。
从更务实的角度来看,新浪SAE提供的功能和运营机制能确实帮助开发者减少很多成本。开发者可以更专注于去做应用,而不是花很多精力在一些配套设施或底层。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做事,才能走得更快。(付江/文)
开放平台大抉择之淘宝篇:电商巨头布局生态系统
导读:CSDN正在推出“开放平台大抉择”系列报道,我们将在近一段的时间内,精选并采访国内外优秀开放平台(包括云平台)的负责人,请他们分享相关平台功能特色、运营状况、市场前景、热点话题等方面内容。第一期CSDN记者专访了淘宝副总裁王文彬,王文彬介绍了淘宝开放平台的打造历程和面临的挑战。
开放平台大抉择系列之淘宝篇
开放平台名称:淘宝开放平台
发布时间:2008年项目启动,2009年6月发布Beta版本
官网地址:http://open.taobao.com/index.htm
和开发者的分成模式:三七开,即开发者拿70%,淘宝留30%。不收上架费,优惠期内第三方应用在月收入很小的时候,淘宝不参与分成
基本运营数据:截止2011年10月31日,淘宝开放平台已开放297个API接口,累计注册开发者人数240968个,其中个人开发者221350个,公司开发商19618个,个人与公司的比例约为92:8。TOP API在10月份的日均调用量在15.57亿次左右,较9月份的日均调用量14.18亿次增长9.80%。目前上线运行中的应用有174449个,较9月份增长13525个;其中上架的应用数为1034个。目前淘宝内部专职负责开放平台项目的团队在70~80人左右。
淘宝开放平台上个人开发者与公司开发商的比例约为92:8
10月份调用量最高的API TOP20
taobao.taobaoke.items.detail.get(查询淘宝客推广商品详细信息)
taobao.taobaoke.items.get(查询淘宝客推广商品)
TOP API总体成功率10月份基本稳定,日均总体成功率在97.05%,比9月份的96.95%提高0.10%。
开放平台大抉择之淘宝篇:电商帝国豪赌下半场的筹码
1.CSDN记者:您认为淘宝开放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淘宝VP王文彬:开放平台有多种类型,淘宝开放平台是业务开放平台。开放的内容涉及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除了开放买家和卖家数据外,还包括开放商品、店铺、交易、物流、评价、仓储、营销推广等各环节和流程的业务,这些应用有很强的刚性需求。而其他开放平台偏重流量型开放平台,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其次,第三方开发者对淘宝平台本身业务黏性较强,淘宝也在产品支持、运营、服务方面给开发者带来强力支持。尤其重要的是,淘宝开放平台上的第三方应用能为用户提高实际业务效益,用户(卖家)的付费意愿更强,开发者更容易赚到钱。此外,从技术层面来看,淘宝本身在开放平台的技术储备和积累也为平台稳定性带来了保障。
2.CSDN记者:如何看待当前国内开放平台的整体环境?
淘宝VP王文彬:现在国内开放平台的整体环境越来越好。去年大家都在讲开放,今年一些互联网公司实质的东西更多一些,在开放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做开放平台其实是艺术性很强的活,急不来,需要沉下心来做,就像云计算一样。如果只是数据间的交换,或为合作伙伴导一些流量,称不上开放平台。真正的开放平台应该是应用和平台实现系统化对接,并围绕平台建立了自己的开发者生态系统,帮助他们实现了盈利模式,整个生态系统的各个组件都有健康持续的盈利,这才算是成功的开放平台。
3.CSDN记者:和国外的知名电商开放平台相比,淘宝开放平台跟他们之间有哪些差异性?
淘宝VP王文彬:以eBay为例,它的工具类应用市场需求没有淘宝大,而且很多大卖家都有自己的系统工具,因此eBay做开放平台的挑战不会这么大。淘宝的产品体系和类型比eBay更复杂,开放API个数和应用类型都要比eBay 多。此外,eBay在某些开放领域指定了有限的开发商来做,例如涉及到交易数据的开放应用,据了解就只有两家ISV能做。
因此,淘宝在开放平台的安全性和易用性方面面临的挑战更大,外部环境也更为复杂,需要考虑得更加周全,尤其对于很多细节和优化处理方面。举个例子,淘宝很关注API的调用成功率,曾有一段时间有一些开发商反馈,调用淘宝API的成功率比较低,后来淘宝花了很长时间去查找原因,才发现这并不是淘宝的问题,而是开发商从自己的网关连接到淘宝之间的网络不稳定,所以影响到了API的调用成功率。而这种情况在美国这样网络环境成熟的地方几乎是没有的。
eBay开放平台 VS 淘宝开放平台简单对比
4.CSDN记者:您觉得做淘宝开放平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淘宝网副总裁王文彬 CSDN配图)
淘宝王文彬: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跟内部的业务方界定哪些东西要开放,哪些东西不开放。淘宝的业务很复杂,如何让大家对要开放的业务达成共识,如何做正确的开放,这是第一个挑战。
其次,从技术角度来看,如何去保证开放后的安全、如何保护用户隐私,如何去防卫和过滤恶意的调用。举个例子来讲,淘宝平台开放出去后,有一些钓鱼网 站企图调用淘宝的API,然后恶意创造一个钓鱼网站,如果用户不知道,就会点到钓鱼网站去了。这对淘宝和淘宝的用户都是一种伤害。
第三个挑战是平台的易用性。怎么把开放平台做到简单易用其实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尤其淘宝业务这么复杂,这个一直是淘宝的KPI。
5.CSDN记者:如何看待平台方跟开发者逐利的问题?淘宝开放平台是基于哪些原则处理这些问题的?
淘宝VP王文彬:定义哪些是官方基础工具,哪些是第三方工具,很难画出一条明显的界限,会有一些模糊地带。淘宝会依据公平、透明的来处理这些问题。有一点需要强调,淘宝不会为了跟开发者争夺利润去铲除第三方应用。淘宝更关心的是平台上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能否得到保障,用户体验能否提高。淘宝希望看到平台上的第三方厂商做大做强。
6.CSDN记者:淘宝开放平台上现在已经有数万个应用了,后来的开发者如何脱颖而出呢?
淘宝VP王文彬:在某些领域确实比较困难,比如说后台ERP,因为已经有一些做得很不错的应用了。但是还有很多新的市场,比如说在买家应用,在淘宝导购资讯应用方面市场前景还是很大。淘宝开放平台虽然为开发者提供了很多机会,但开发者在进来的时候,还是必须要先做调研,哪一个市场空间比较大,他的产品是否能真的满足客户需求,想清楚你的应用的商业模式,然后坚持专注做一个领域,是能够脱颖而出的。
7.CSDN记者:目前淘宝开放平台上最受欢迎的五款第三方应用是什么?如果您了解,请您谈谈这几款应用的诞生过程、开发团队情况、运营状况?
淘宝VP王文彬:可以参考下面的图表。
(付江/文)
如果您有相关的资源或了解到特色的开放平台,请与@CSDN记者联系。
下期预告:新浪研发事业部总经理符庆明解读SAE
注:本文为CSDN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追寻凌云梦——对话阿里云总裁王坚
文 / 刘江
王坚其人
被同事习惯地称为“博士”的王坚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技术领袖。这位1962年出生的杭州本地人个子却很高,学者气十足,说话思维敏捷,声音洪亮。小时候成绩并不出众的他,长大后却成为博学广识而有独特思维模式的怪才。
加入阿里巴巴以前,他曾经是声名显赫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负责过用户界面、机器学习、大规模数据处理、广告平台、无缝个人计算等诸多看上去非常发散的项目。他主持发明的数字墨水技术、数字笔和手写数学公式识别器等都是名噪一时的学术成果。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居然是心理学科班出身,在杭州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短时间在国外进修后,又回到母校任教,先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心理学系主任。而他当年进入微软研究院时的身份却是国内人机界面第一人。
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王坚敢想敢做,没有太多顾忌,思维方式很像美国人。《追随智慧》一书中曾爆料,当年他之所以接受李开复的邀请加盟微软,动因竟是因为老开会烦了,又不想当学校指定的理学院副院长。而他第一次见到李开复时,开口就批评后者参与开发的苹果系统和微软的Windows用户界面都很糟糕……
相比阿里巴巴旗下人人皆知的淘宝、支付宝等子公司,组建于2009年9月10日的阿里云要低调得多。也许因为恰逢阿里巴巴集团成立十周年,庆典的宣传太过火爆,外界很多人当时要么压根儿没留意到这个新公司的诞生,要么就将它与阿里软件混为一谈了。
此后,除了2009年底大批招聘技术人员见诸报道之外,阿里云似乎一度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即使是在云计算已经成为业界焦点、如火如荼的2010年,也未见阿里云有较大动作。原定2010年底的发布迟至2011年上半年将尽仍然不见动静。而在此前后,阿里云庞大的布局曝光——分布式计算系统、分布式数据库、手机操作系统、浏览器、输入法、搜索、地图、邮件、翻译……引起技术圈内激烈争论,豪华团队、投资巨大、研发受阻、前途未卜等等有关阿里云的传言也越来越多。更有前阿里员工甚至直斥阿里云不靠谱、纯忽悠。
2011年7月,联手天语推出的阿里云手机迅速成为媒体焦点,总体上外界的评价是毁誉参半。10月24日,阿里云首次开发者大会召开,弹性计算平台、开放数据处理服务、ACE平台、云应用平台、开放存储服务和CDN、开放结构化数据服务等全线产品首次全面发布。此后阿里云喜讯不断,先与日本游戏平台DeNA达成战略合作,后又获得政府亿元资金支持。
但围绕着阿里云的疑问仍然不绝于耳。一个电子商务公司为什么要同时做云计算和移动操作系统?为什么一开始就做这么全面的布局?在中国这个市场里如何靠云计算赢利?三年时间里阿里云荟萃的众多技术精英到底做了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在12月28日,我专门飞到杭州,对话阿里云掌门人王坚。
平台之梦
位于杭州文二路西湖国际科技大厦的阿里云公司办公场所面积很大,充满活力,满眼都是朝气蓬勃的技术人员。据介绍,目前公司已经有1200人,其中八九成都是工程师,包括中国第一个ACM-ICPC冠军队成员林晨曦在内的一批技术骨干,分别负责基础平台、基础服务、云计算业务、云手机四块,公司没有销售。
世界范围内,云计算的领导性厂商,技术上是Google,而业务上则是Amazon。Amazon Web Services目前已经渐渐成为主流,不仅是众多创业公司的首选,也是Netflix、DropBox、Zynga等行业新贵们崛起的幕后英雄,已经实现数亿美元的营收而且潜力巨大。而在中国,对应的市场仍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在平台征战的时代,这块业务是当然的制高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阿里巴巴是中国与Amazon最接近甚至在电子商务方面布局更全面的公司,它的资源实力毋庸置疑,而外界不大了解的是,其技术能力在业界也是领先的。因此,阿里投身做云计算,逐鹿平台之战,并不奇怪,但阿里的雄心仍然令我吃惊。王坚介绍,从战略上来说,他们想做的事情实际上可以解读为Amazon+Google并有所超越。Amazon最重要的贡献是真正实现了计算的Utility化,而Google真正从技术上把计算的规模做上去了。这两点阿里云都要做,即用Google模式的技术来做Amazon模式的运营,而同时还在慢慢努力做的一件事情,是数据,要为人人提供全网规模的数据与计算。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天愿意,就可以做一个全网规模上的搜索引擎,计算和数据不再是你的约束。
阿里云对自己使命的表述方式颇有点与众不同——打造以数据为中心的先进云计算服务平台。在对话中王坚不无自豪地表示,三年前公司成立的这个初衷,现在一个字都不用改。他们当初对云计算的理解和判断基本上仍然是成立的。
为什么这么强调数据?王坚认为,数据将成为对国家和企业至关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而且,是近年来发生的一个革命性变化——数据都是在线搜集完成的,从不在线到在线,使数据真正具有了战略价值。与他的说法可以相互印证的是,全球范围内Big Data也成为业界大热词,有国外观察者称数据将成为新时代的石油。
另一个要素——计算能力,也是国家和企业绝对的核心竞争力。Google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实际上是把一个本来是大家公共的数据变成独有的,然后在这上面创造了一个巨大的企业。相当于6千米海底下的石油,理论上是大家的,但别人都没有能力打,只有Google有这个技术能挖掘其中的价值。而阿里云的愿景是做中国拥有最大计算能力(而不是服务器最多)的公司。
阿里云的业务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数据中心和技术、运营都由阿里云负责,一种是数据中心和服务器是客户的,阿里云负责技术和运营,与客户分享收入。后一种模式已经有好几家公司在尝试,王坚预计后一种可能利润更高。
超越Hadoop
王坚在对话中多次强调,阿里云战略上最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坚持追求拥有自己的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而且,经过三年艰难地技术攻关,数次推倒重来,终于跨过了这个技术门槛,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实现了飞天(Apsara)这个非常扎实的通用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它除了MapReduce之外,还支持最广泛的各种编程模型。而且,阿里云技术人员在这个统一平台上实现了电子邮件、搜索、地图、弹性计算、数据处理等众多功能,也就是说邮件和搜索底层是一样的,除他们外,在世界上只有Google能够做到这一点。
说到这里,王坚有些动情:“这其中有很多具体的技术难题,有的非常难,比如调度那一块,就让开发团队吃了不少苦头。你不做到那个层次,根本不会知道其中奥秘。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相信我们能够做出来。但我们成功做出来了,对此我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
我们都知道中国公司很少会选择冒很大风险自己从事这种底层的自主研发,当时这一决策是怎么做出的呢?难道不怕最后搞砸了无法交待?
王坚回答,做平台必须面对正面战场,这是绕不过去的,打游击战、平型关大捷什么的没有用,无法结束战争。幸运的是,团队的内外部环境非常好:集团对此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马云本人是铁杆的支持者,集团CFO也说过钱不是问题的话,其他子公司的友情支持,加上有一批铁杆的员工,还有来自万网这样铁杆用户的支持。他直言:“有这么幸福的环境,如果还做不成的话,只能说是我们这帮人无能。”
处于核心的飞天系统的研发成功之后,阿里云终于一扫之前的阴霾,各种上层产品源源不断地发布。
我又提出一个早已准备好的问题:为什么不直接用Hadoop呢?王坚回答:“大家都会觉得,直接用Hadoop不是很好更快吗。Hadoop当然在离线大数据处理上很有价值,但它无法解决我们公司公共云计算服务的问题,因为我们已经上线的云服务,已远远超出Hadoop的能力,这和公司的定位是有关系的。今天飞天已很好地支持了阿里云的各类业务,其中也包括了大数据处理,从这个意义上讲,飞天实际上已经超越了Hadoop。”
他还补充说,现在号称做云计算的公司很多,实际上其中的技术门槛是非常高的,很少有公司具备这样的实力。一些企业搞一百台服务器就做网盘、云存储,还有所谓的私有云,把一个企业解决方案放大就说是云计算,说实话,这些真不能算。此外,通用的云系统比垂直、专用的要难得多,虽然单看某个具体的应用效率上后者可能还是会有优势,但整个平台规模效益一上来,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有了坚实的底层技术做支撑,阿里云就有信心在规模效益和成本上取得竞争优势。王坚举了一个让他最感自豪的实验案例,在一个1500台组成的数据处理集群上,一边处理数据的同时,还可以溜进去几个作业,完成动画渲染,实际上相当于渲染是免费的。
与此同时,云计算除了解决基础设施需求之外,必须给客户提供更多价值,比如搜索等服务,比如能给客户带来用户,降低用户获取成本。
拨开迷雾
问:在已经有很多业务的互联网公司做通用云计算平台,都会遇到平台与业务关系之间的矛盾。之前外界对阿里云的很多质疑也是说阿里云的研发不跟具体的业务结合,阿里集团自己内部也不怎么用。阿里云目前的情况如何?又是怎么解决相关问题的呢?
王坚介绍:“目前集团内外都有很多成功案例,平台接入的直接客户接近5000家。其中包括集团内部的整个邮箱。万网更是铁杆用户,在我们发展早期帮过大忙。他们第一天上线时,客服电话都被打爆了,而到现在几乎各种有竞争力的功能都是我们在后面支撑。阿里金融是联合运营的例子。淘宝的对外数据业务和开放平台也会建在阿里云平台上。还有ShopEx等外部的客户也跑在我们的平台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平台和现有业务之间,阿里云有过经验教训,中间有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最开始,阿里云同时还承担集团技术部门的角色,要兼顾公司内部和面向外部的平台开放,一度非常纠结。支持集团内部业务与真正面对公众的开放云计算平台之间差异还是很大的。王坚说,看到Google虽然技术领先但在与Amazon的竞争中处于下风之后,坚定了外部服务和内部服务各有专注的看法。内部服务现在专门成立了集团技术部,由刘振飞负责。而阿里云将完全转变为专注对外业务,即使是集团内部的公司,也要按两家公司结算,分享营收。
问:阿里云本来应该是专注于平台的,为什么会想到去做云手机?之后的路线图是怎么样的?
王坚坦言,的确这一年同时在打两个正面战场,很辛苦,但移动终端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正面战场,靠做应用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这个决策主要是从阿里巴巴集团战略的角度出发的,不能失去这么大的一个机遇。内部各公司中阿里云最有条件去做这一块。而且,战略上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是不可分的,如果你的云计算只是在传统互联网上成功的话,其实还不能算成功。云计算生根不是在移动互联网上,但开花结果会在移动互联网上。某种意义上阿里云在概念上是非常紧密的两家公司。但在云平台方面,对其他终端系统也是开放的。
下一步基本上每两三个月会有一个新的版本,2012年1月会出手机云OS 2012版,这一版在用户体验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已经开始在谈第二个手机厂家,天语也会出更多的型号,支持高端和低端,还有平板。但最重要的,是把互联网运营的思想带到手机上去。现在路子已经趟出来了,就是有三个系统:终端操作系统、云端系统,还有运营手机的系统,比如应用商店之类。
问:就目前来讲,你给阿里云打分打多少分?
“从个人角度,”王坚回答,“打两个分比较客观。必须承认正面战场是很难的,就阿里云自己今天走到这一步而言,我觉得可以打90分。但从让别人满意来看,我觉得打不到60分。确实由于能力所限,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问:你预计阿里云过几年能够像Amazon那样成为盈利部门?
王坚确认,从集团角度阿里云会持续投入,一年十个亿,基本上要做十年。但阿里云有可能在12个月到24个月以内实现盈利。现在公司可以不再增加一个人,收入却不断稳定增加。“我的第一个目标,是阿里云给集团外部提供服务所需的计算资源,要超过集团内部,这个目标已经是可以预见的。而第二个目标,是我们的计算规模能够与Amazon相提并论,相信一定不会花十年的时间。”
阿里云的战略方向是正确的,自主研发核心系统的勇气也令人敬佩。从CSDN最近与阿里云平台的合作来看,产品值得信赖。阿里云公司杭州办公区的前台有一副对联相信给所有访客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梦想永在凌云意意气风发,代码成就万事基积沙镇海。让我们祝福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