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数组与多级指针也是初学者感觉迷糊的一个地方。超过二维的数组和超过二级的指针其实并不多用。如果能弄明白二维数组与二级指针,那二维以上的也不是什么问题了。所以本节重点讨论二维数组与二级指针。
我们前面讨论过,数组里面可以存任何数据,除了函数。下面就详细讨论讨论数组里面存数组的情况。Excel 表,我相信大家都见过。我们平时就可以把二维数组假想成一个excel表,比如:
char a[3][4];
2、内存与尺子的对比
实际上内存不是表状的,而是线性的。见过尺子吧?尺子和我们的内存非常相似。一般尺子上最小刻度为毫米,而内存的最小单位为1 个byte。平时我们说32 毫米,是指以零开始偏移32 毫米;平时我们说内存地址为0x0000FF00 也是指从内存零地址开始偏移0x0000FF00 个byte。既然内存是线性的,那二维数组在内存里面肯定也是线性存储的。实际上其内存布局如下图:
以数组下标的方式来访问其中的某个元素:a[i][j]。编译器总是将二维数组看成是一个一维数组,而一维数组的每一个元素又都是一个数组。a[3]这个一维数组的三个元素分别为:
a[0],a[1],a[2]。每个元素的大小为sizeof(a[0]),即sizof(char)*4。由此可以计算出a[0],a[1],a[2]三个元素的首地址分别为& a[0],& a[0]+ 1*sizof(char)*4,& a[0]+ 2*sizof(char)*4。亦即a[i]的首地址为& a[0]+ i*sizof(char)*4。这时候再考虑a[i]里面的内容。就本例而言,a[i]内有4个char 类型的元素,其每个元素的首地址分别为&a[i],&a[i]+1*sizof(char),&a[i]+2*sizof(char)&a[i]+3*sizof(char),即a[i][j]的首地址为&a[i]+j*sizof(char)。再把&a[i]的值用a 表示,得到a[i][j]元素的首地址为:a+ i*sizof(char)*4+ j*sizof(char)。同样,可以换算成以指针的形式表示:*(*(a+i)+j)。
经过上面的讲解,相信你已经掌握了二维数组在内存里面的布局了。下面就看一个题:
#include <stdio.h>
intmain(int argc,char * argv[])
{
int a [3][2]={(0,1),(2,3),(4,5)};
int *p;
p=a [0];
printf("%d",p[0]);
}
问打印出来的结果是多少?
很多人都觉得这太简单了,很快就能把答案告诉我:0。不过很可惜,错了。答案应该是1。如果你也认为是0,那你实在应该好好看看这个题。花括号里面嵌套的是小括号,而不是花括号!这里是花括号里面嵌套了逗号表达式!其实这个赋值就相当于
int a [3][2]={ 1, 3,5};
所以,在初始化二维数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别不小心把应该用的花括号写成小括号
了。
3、&p[4][2] - &a[4][2]的值为多少?
上面的问题似乎还比较好理解,下面再看一个例子:
int a[5][5];
int (*p)[4];
p = a;
问&p[4][2] - &a[4][2]的值为多少?
这个问题似乎非常简单,但是几乎没有人答对了。我们可以先写代码测试一下其值,然后分析一下到底是为什么。在Visual C++6.0 里,测试代码如下:
intmain()
{
int a[5][5];
int (*p)[4];
p = a;
printf("a_ptr=%#p,p_ptr=%#p\n",&a[4][2],&p[4][2]);
printf("%p,%d\n",&p[4][2] - &a[4][2],&p[4][2] - &a[4][2]);
return 0;
}
经过测试,可知&p[4][2] - &a[4][2]的值为-4。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前面我们讲过,当数组名a 作为右值时,代表的是数组首元素的首地址。这里的a 为二维数组,我们把数组a 看作是包含5 个int 类型元素的一维数组,里面再存储了一个一维数组。
如此,则a 在这里代表的是a[0]的首地址。a+1 表示的是一维数组a 的第二个元素。a[4]表示的是一维数组a 的第5 个元素,而这个元素里又存了一个一维数组。所以&a[4][2]表示的是&a[0][0]+4*5*sizeof(int) + 2*sizeof(int)。
根据定义,p 是指向一个包含4 个元素的数组的指针。也就是说p+1 表示的是指针p 向后移动了一个“包含4 个int 类型元素的数组”。这里1 的单位是p 所指向的空间,即4*sizeof(int)。所以,p[4]相对于p[0]来说是向后移动了4 个“包含4 个int 类型元素的数组”,即&p[4]表示的是&p[0]+4*4*sizeof(int)。由于p 被初始化为&a[0],那么&p[4][2]表示的是&a[0][0]+4*4*sizeof(int)+2* sizeof(int)。
再由上面的讲述,&p[4][2] 和&a[4][2]的值相差4 个int 类型的元素。现在,上面测试出来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了吧?其实我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画内存布局图: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白数组指针p 所指向的内存到底是什么。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画内存布局图。
二级指针是经常用到的,尤其与二维数组在一起的时候更是令人迷糊。例如:
char **p;
定义了一个二级指针变量p。p 是一个指针变量,毫无疑问在32 位系统下占4 个byte。
它与一级指针不同的是,一级指针保存的是数据的地址,二级指针保存的是一级指针的地址。下图帮助理解:
我们试着给变量p 初始化:
A)
p = NULL;
B)
char *p2; p = &p2;
任何指针变量都可以被初始化为NULL(注意是NULL,不是NUL,更不是null),二级指针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把指针指向数组的零地址。联想到前面我们把尺子比作内存,如果把内存初始化为NULL,就相当于把指针指向尺子上0 毫米处,这时候指针没有任何内存可用。
当我们真正需要使用p 的时候,就必须把一个一级指针的地址保存到p 中,所以B)的赋值方式也是正确的。
给p 赋值没有问题,但怎么使用p 呢?这就需要我们前面多次提到的钥匙(“*”)。
第一步:根据p 这个变量,取出它里面存的地址。
第二步:找到这个地址所在的内存。
第三步:用钥匙打开这块内存,取出它里面的地址,*p 的值。
第四步:找到第二次取出的这个地址。
第五步:用钥匙打开这块内存,取出它里面的内容,这就是我们真正的数据,**p 的值。
我们在这里用了两次钥匙(“*”)才最终取出了真正的数据。也就是说要取出二级指针所真正指向的数据,需要使用两次两次钥匙(“*”)。
至于超过二维的数组和超过二维的指针一般使用比较少,而且按照上面的分析方法同样也可以很轻松的分析明白,这里就不再详细讨论。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研究研究。
一、二维数组
1、假想中的二维数组布局我们前面讨论过,数组里面可以存任何数据,除了函数。下面就详细讨论讨论数组里面存数组的情况。Excel 表,我相信大家都见过。我们平时就可以把二维数组假想成一个excel表,比如:
char a[3][4];
2、内存与尺子的对比
实际上内存不是表状的,而是线性的。见过尺子吧?尺子和我们的内存非常相似。一般尺子上最小刻度为毫米,而内存的最小单位为1 个byte。平时我们说32 毫米,是指以零开始偏移32 毫米;平时我们说内存地址为0x0000FF00 也是指从内存零地址开始偏移0x0000FF00 个byte。既然内存是线性的,那二维数组在内存里面肯定也是线性存储的。实际上其内存布局如下图:
以数组下标的方式来访问其中的某个元素:a[i][j]。编译器总是将二维数组看成是一个一维数组,而一维数组的每一个元素又都是一个数组。a[3]这个一维数组的三个元素分别为:
a[0],a[1],a[2]。每个元素的大小为sizeof(a[0]),即sizof(char)*4。由此可以计算出a[0],a[1],a[2]三个元素的首地址分别为& a[0],& a[0]+ 1*sizof(char)*4,& a[0]+ 2*sizof(char)*4。亦即a[i]的首地址为& a[0]+ i*sizof(char)*4。这时候再考虑a[i]里面的内容。就本例而言,a[i]内有4个char 类型的元素,其每个元素的首地址分别为&a[i],&a[i]+1*sizof(char),&a[i]+2*sizof(char)&a[i]+3*sizof(char),即a[i][j]的首地址为&a[i]+j*sizof(char)。再把&a[i]的值用a 表示,得到a[i][j]元素的首地址为:a+ i*sizof(char)*4+ j*sizof(char)。同样,可以换算成以指针的形式表示:*(*(a+i)+j)。
经过上面的讲解,相信你已经掌握了二维数组在内存里面的布局了。下面就看一个题:
#include <stdio.h>
intmain(int argc,char * argv[])
{
int a [3][2]={(0,1),(2,3),(4,5)};
int *p;
p=a [0];
printf("%d",p[0]);
}
问打印出来的结果是多少?
很多人都觉得这太简单了,很快就能把答案告诉我:0。不过很可惜,错了。答案应该是1。如果你也认为是0,那你实在应该好好看看这个题。花括号里面嵌套的是小括号,而不是花括号!这里是花括号里面嵌套了逗号表达式!其实这个赋值就相当于
int a [3][2]={ 1, 3,5};
所以,在初始化二维数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别不小心把应该用的花括号写成小括号
了。
3、&p[4][2] - &a[4][2]的值为多少?
上面的问题似乎还比较好理解,下面再看一个例子:
int a[5][5];
int (*p)[4];
p = a;
问&p[4][2] - &a[4][2]的值为多少?
这个问题似乎非常简单,但是几乎没有人答对了。我们可以先写代码测试一下其值,然后分析一下到底是为什么。在Visual C++6.0 里,测试代码如下:
intmain()
{
int a[5][5];
int (*p)[4];
p = a;
printf("a_ptr=%#p,p_ptr=%#p\n",&a[4][2],&p[4][2]);
printf("%p,%d\n",&p[4][2] - &a[4][2],&p[4][2] - &a[4][2]);
return 0;
}
经过测试,可知&p[4][2] - &a[4][2]的值为-4。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前面我们讲过,当数组名a 作为右值时,代表的是数组首元素的首地址。这里的a 为二维数组,我们把数组a 看作是包含5 个int 类型元素的一维数组,里面再存储了一个一维数组。
如此,则a 在这里代表的是a[0]的首地址。a+1 表示的是一维数组a 的第二个元素。a[4]表示的是一维数组a 的第5 个元素,而这个元素里又存了一个一维数组。所以&a[4][2]表示的是&a[0][0]+4*5*sizeof(int) + 2*sizeof(int)。
根据定义,p 是指向一个包含4 个元素的数组的指针。也就是说p+1 表示的是指针p 向后移动了一个“包含4 个int 类型元素的数组”。这里1 的单位是p 所指向的空间,即4*sizeof(int)。所以,p[4]相对于p[0]来说是向后移动了4 个“包含4 个int 类型元素的数组”,即&p[4]表示的是&p[0]+4*4*sizeof(int)。由于p 被初始化为&a[0],那么&p[4][2]表示的是&a[0][0]+4*4*sizeof(int)+2* sizeof(int)。
再由上面的讲述,&p[4][2] 和&a[4][2]的值相差4 个int 类型的元素。现在,上面测试出来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了吧?其实我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画内存布局图: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白数组指针p 所指向的内存到底是什么。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画内存布局图。
二、二级指针
1、二级指针的内存布局二级指针是经常用到的,尤其与二维数组在一起的时候更是令人迷糊。例如:
char **p;
定义了一个二级指针变量p。p 是一个指针变量,毫无疑问在32 位系统下占4 个byte。
它与一级指针不同的是,一级指针保存的是数据的地址,二级指针保存的是一级指针的地址。下图帮助理解:
A)
p = NULL;
B)
char *p2; p = &p2;
任何指针变量都可以被初始化为NULL(注意是NULL,不是NUL,更不是null),二级指针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把指针指向数组的零地址。联想到前面我们把尺子比作内存,如果把内存初始化为NULL,就相当于把指针指向尺子上0 毫米处,这时候指针没有任何内存可用。
当我们真正需要使用p 的时候,就必须把一个一级指针的地址保存到p 中,所以B)的赋值方式也是正确的。
给p 赋值没有问题,但怎么使用p 呢?这就需要我们前面多次提到的钥匙(“*”)。
第一步:根据p 这个变量,取出它里面存的地址。
第二步:找到这个地址所在的内存。
第三步:用钥匙打开这块内存,取出它里面的地址,*p 的值。
第四步:找到第二次取出的这个地址。
第五步:用钥匙打开这块内存,取出它里面的内容,这就是我们真正的数据,**p 的值。
我们在这里用了两次钥匙(“*”)才最终取出了真正的数据。也就是说要取出二级指针所真正指向的数据,需要使用两次两次钥匙(“*”)。
至于超过二维的数组和超过二维的指针一般使用比较少,而且按照上面的分析方法同样也可以很轻松的分析明白,这里就不再详细讨论。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