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规律这事其实非常关键,因为如果有规律,那显然应该顺应它让自己走的更远。
我的答案是:如果我们想在人生中找一种类似x+y=z的规律,那真没有;但如果想找一种人是会死的,你是人所以你会死的规律,那就真有。所以说程序人生中有支配性规律,但并不是大多数人期望那种。只要你学好Java你就可以成功,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成功这类在细节上确保一定如何的规律其实都是骗人的,不管多大篇幅,看着多么逼真。真的成立的规律逻辑上会有种自洽性,但它只能基于本质给出把握趋势的原则,增加一点成功的几率,最终成功与否牵涉太多细节,实属偶然。
为了理解这样的规律,需要先理解下必然与偶然,本质与细节。
必然与偶然,本质与细节
这世上同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声音:本质决定成败和细节决定成败。偏好本质的人喜欢说本质论。偏好细节的人则喜欢说精细化管理。但如果在较长的时间轴上考量这两种观点,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并不真的对立。
本质决定大尺度时间上的走势和必然性,而细节则决定差异(包括短期成败),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比如说:人的本质特征是能思考,有一个头,会衰老,寿命有限等,这是人的本质特征,但区别不同人却不是这些,而是性格,肤色,发色等细节。
具体来看:软件本质上是只有人才能处理的东西,因此公司中程序员群体的衰落一定会导致软件自身的衰落,只有优秀的程序员群体,才能保证软件的持久成功,这是必然性。但优秀的程序员却不一定确保当前项目成功,任何人在细节上的小疏忽,都可能导致软件在市场上崩溃,死锁,进而导致灾难性后果,这就是偶然,是细节决定成败。
所以成败自身虽然万众瞩目,对个体而言却只是一种偶然和机巧。当事人可以很努力的平衡本质上的追求(长期视点)和细节上的追求(短期视点),但变更的始终是一种成败可能性。
描述人生的规律一定是基于本质的,基于某种必然逻辑,否则就是骗子,因为如果可以对人生进行精微控制,对社会就也可以,而后者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使用人生规律时则要注意上面说的这种本质与细节的叠加关系,他们共同决定了结果,基于本质的必然性可以帮助把握方向,但始终需要处理大量的细节才能最后取得一定成绩。
程序人生规律的一种描述
假设说一个人的技能所带来的价值是S,实现程度是A,那么S x A即为一个人可以为公司创造的可见价值,也即是可以从公司交换到的最大价值。
其中技能S是指一个人所能做的事,即自身的价值,可以是编程语言、设计知识也可以是管理知识等等。实现程度A则是指各种技能被周围的人认知的程度。
这有点绕,但实际上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水平和被认可的能力水平往往存在偏差,极端的情形就是一个人确实很优秀,程序也确实写的很好,但周围的人都认为他不行,并只分配他做周边性的工作,这个情形下这个人的价值实现程度很低,创造的价值也很低。
这就是我想说的生存定律,并不复杂,也不抽象。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做点分析。
如果收入水平为I,那么当S x A > I时一个人是有选择权的也是安全的,否则一个人对于公司而言是负资产(至少是被认为是负资产),有潜在被剔除的风险。一旦一个人在多家公司里都处于这样一种情形下时,这个人的选择权会越来收的越窄(只有公司可以选择个人,个人却没可能选择公司),人生也就会越来越被动。
当然无论技能S和实现程度A都很难清楚量化只能做定性分析,但确实有几个因素会使实现程度A急速膨大。这几个因素可以概括为:自身价值表达力,自身价值的稀缺性,公司的特质和未来。
就日常的感受来看,这往往是程序员这个群体不太关注的地方。作为结果很多人的真实价值可能并没有得到体现,或者说被低估了。
- 自身价值的表达力
简单来讲,一个人可以有屠龙的本事,但如果所有周围的人都认为你只能杀鸡,那么现实中,你的能力就是杀鸡而不是屠龙。
一个人的真正自我和别人眼里的你往往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可能来源于不熟悉,也可能来源于误解等,但确实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特别是对于毕业生或者刚刚开始工作这类还处在被评判位置上的人。
假如一个人身处任人唯亲的环境之中,那么表达力的作用会被无限放大,这时候个人价值的作用反倒会缩小。比较良好的情形是身处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这时候表达力的作用会有相对清晰的边界。但由于每个人对公平都有属于自己的定义,所谓的公平竞争也只是相对的公平,表达力的作用并不会减少为0。
- 自身价值的稀缺性
假如开发某一产品时,必须某项技术,而这一技术只有某人才掌握,这时这个人的价值会被高估。这时起作用的影响因素可以称之为稀缺性。稀缺性存在与否即取决于自身高度,也取决于大势,而对于后者而言,个人改变余地很小,大多时候只能顺应。
比如说:在IT行业刚开始的时候,产业本身急速膨胀,但程序员的人数却相对较少,这就导致10年前程序员的起点工资反倒很高。而10年之后,由于介入门槛一再拉低,大批人员涌入程序员队伍,起点的工资反倒下滑。这种行业的时间特征主要是稀缺性所造成的,反倒是很难讲10年前的程序员更加努力,水平更高,而今天的程序员就不努力,水平变差了。
- 公司的特质和未来
最后一个影响实现程度A的关键因素是公司自身的特性。公司更像是一个平台,往往对平台上的人所能达到的平均高度有所影响。假设两个人同样是很优秀的程序员,一个进了Google这样的公司,另一个进了一家外包公司,他们两个加入公司后都表现非常优秀,公司也对其非常认可,但从收入、技术高度等来看,这两个人却会有所差异,时间越长差异可能越大。这种差异并非努力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公司在生产链条上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的。
小总结:这些因素的叠加形成了一个人的高度,进一步决定了一个人在职场中的市场价值,个人成长中的一切选择主要是为了在这四个变量上(自身价值,自身价值上的表达力,自身价值的稀缺性,身处公司的特质和未来)有所收益,并使市场价值最大化。接下来在职场的交换中把他们兑换成现金价值。这样的一种规律是不精确的,它只能使人大致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对成长有一点帮助,但没想的那么大。
这是有适用范围的,拼爹类的,创业类不太在这个范围内。也不适合追求梦想的情形,也许上面的规律可以左右一个人究竟有多少收入,但它不可能左右这种收入对自己是否值得。后者依赖于个人的价值体系与人生选择。
这是成功学么?
上面所表述的内容很容易让人想到成功学。这种对人生规律和方法的探究确实可以划入成功学的范畴。这样一来就要连带着回答另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相信成功学么?
如果说自然界发展有规律,社会发展有规律,没道理个人的成长就没有规律。从这个角度看,讲规律的成功学是可信的,但讲具体方法,讲怎么怎么做一定成功的成功学就有点问题了。这更像药和包治百病的脑白金的区别。成功学本身没什么太高的壁垒,这就导致口若悬河的人更容易吸引目光,最终结果就是这池子里充满了太多的说客,放眼望去也就全是《细节决定成败》、《有效沟通》这类书籍。
也不是说这类书籍没有价值,而是说由于其往往会用片面取代整体,而并不具有太大的现实价值。突然看到李四成功了,也看到了李四比较注重细节,最终就得出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结论,这并不怎么有意义。因为人的成功往往同时取决于自身和环境。研究如何成功时事实上需要与编程一样的抽象能力。真要想找到种种与成功的规律,那就要多采集案例,从外部环境、个人努力、工程特征等多个方面进行切入,抽象出起作用的要素,再剃掉偶然性的部分,只保留必然性的部分。这时候往往能够更贴近本质规律。这类成功学是有用的,但通常达不到一看就可以飞黄腾达的地步,只能让人少走一点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