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82282
1.Caffe代码层次。
回答里面有人说熟悉Blob,Layer,Net,Solver这样的几大类,我比较赞同。我基本是从这个顺序开始学习的,这四个类复杂性从低到高,贯穿了整个Caffe。把他们分为三个层次介绍。
- Blob:作为数据传输的媒介,无论是网络权重参数,还是输入数据,都是转化为Blob数据结构来存储
- Layer:作为网络的基础单元,神经网络中层与层间的数据节点、前后传递都在该数据结构中被实现,层类种类丰富,比如常用的卷积层、全连接层、pooling层等等,大大地增加了网络的多样性
- Net:作为网络的整体骨架,决定了网络中的层次数目以及各个层的类别等信息
- Solver:作为网络的求解策略,涉及到求解优化问题的策略选择以及参数确定方面,修改这个模块的话一般都会是研究DL的优化求解的方向。
1.1. Blob的类型描述
Caffe内部采用的数据类型主要是对protocol buffer所定义的数据结构的继承,因此可以在尽可能小的内存占用下获得很高的效率,虽然追求性能的同时Caffe也会牺牲了一些代码可读性。
直观来说,可以把Blob看成一个有4维的结构体(包含数据和梯度),而实际上,它们只是一维的指针而已,其4维结构通过shape属性得以计算出来。
1.2. Blob的重要成员函数和变量
shared_ptr<SyncedMemory> data_ //数据
shared_ptr<SyncedMemory> diff_ //梯度
void Blob<Dtype>::Reshape(const int num, const int channels, const int height,
const int width)
inline int count(int start_axis, int end_axis) const
vector<shared_ptr<Blob<Dtype> > > blobs_;
以及Layer所传递的数据形式,后面还会涉及到这里:
vector<Blob<Dtype>*> ⊥
vector<Blob<Dtype>*> *top
2.2.1. 5大Layer派生类型
Caffe十分强调网络的层次性,也就是说卷积操作,非线性变换(ReLU等),Pooling,权值连接等全部都由某一种Layer来表示。具体来说分为5大类Layer
- NeuronLayer类 定义于neuron_layers.hpp中,其派生类主要是元素级别的运算(比如Dropout运算,激活函数ReLu,Sigmoid等),运算均为同址计算(in-place computation,返回值覆盖原值而占用新的内存)。
- LossLayer类 定义于loss_layers.hpp中,其派生类会产生loss,只有这些层能够产生loss。
- 数据层 定义于data_layer.hpp中,作为网络的最底层,主要实现数据格式的转换。
- 特征表达层(我自己分的类)定义于vision_layers.hpp(为什么叫vision这个名字,我目前还不清楚),实现特征表达功能,更具体地说包含卷积操作,Pooling操作,他们基本都会产生新的内存占用(Pooling相对较小)。
- 网络连接层和激活函数(我自己分的类)定义于common_layers.hpp,Caffe提供了单个层与多个层的连接,并在这个头文件中声明。这里还包括了常用的全连接层InnerProductLayer类。
在Layer内部,数据主要有两种传递方式,正向传导(Forward)和反向传导(Backward)。Forward和Backward有CPU和GPU(部分有)两种实现。Caffe中所有的Layer都要用这两种方法传递数据。
virtual void Forward(const vector<Blob<Dtype>*> &bottom, vector<Blob<Dtype>*> *top) = 0; virtual void Backward(const vector<Blob<Dtype>*> &top, const vector<bool> &propagate_down, vector<Blob<Dtype>*> *bottom) = 0;
layers {bottom: "decode1neuron" // 该层底下连接的第一个Layer bottom: "flatdata" // 该层底下连接的第二个Layer top: "l2_error" // 该层顶上连接的一个Layer name: "loss" // 该层的名字 type: EUCLIDEAN_LOSS // 该层的类型 loss_weight: 0 }
loss
vector<Dtype> loss_;
learnable parameters
vector<shared_ptr<Blob<Dtype> > > blobs_;
Net用容器的形式将多个Layer有序地放在一起,其自身实现的功能主要是对逐层Layer进行初始化,以及提供Update( )的接口(更新网络参数),本身不能对参数进行有效地学习过程。
vector<shared_ptr<Layer<Dtype> > > layers_;
vector<Blob<Dtype>*>& Forward(const vector<Blob<Dtype>* > & bottom, Dtype* loss = NULL); void Net<Dtype>::Backward();
2.4. Solver
这个类中包含一个Net的指针,主要是实现了训练模型参数所采用的优化算法,它所派生的类就可以对整个网络进行训练了。
shared_ptr<Net<Dtype> > net_;
virtual void ComputeUpdateValue() = 0;
ComputeUpdateValue();
net_->Update();
==============================================================
至此,从底层到顶层对Caffe的主要结构都应该有了大致的概念。为了集中重点介绍Caffe的代码结构,文中略去了大量Caffe相关的实现细节和技巧,比如Layer和Net的参数如何初始化,proto文件的定义,基于cblas的卷积等操作的实现(cblas实现卷积这一点我的个人主页GanYuFei中的《Caffe学习笔记5-BLAS与boost::thread加速》有介绍)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整体来看Layer部分代码最多,也反映出Caffe比较重视丰富网络单元的类型,然而由于Caffe的代码结构高度层次化,使得某些研究以及应用(比如研究类似非逐层连接的神经网络这种复杂的网络连接方式)难以在该平台实现。这也就是一开始说的一个不足。
另外,Caffe基本数据单元都用Blob,使得数据在内存中的存储变得十分高效,紧凑,从而提升了整体训练能力,而同时带来的问题是我们看见的一些可读性上的不便,比如forward的参数也是直接用Blob而不是设计一个新类以增强可读性。所以说性能的提升是以可读性为代价的。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从Caffe学到了很多。第一次看的C++项目就看到这么好的代码,实在是受益匪浅,在这里也感谢作者贾扬清等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