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UnitTest单元测试框架是受到JUnit的启发,与其他语言中的主流单元测试框架有着相似的风格。其支持测试自动化,配置共享和关机代码测试。支持将测试样例聚合到测试集中,并将测试与报告框架独立。
它分为四个部分test fixture、TestCase、test suite、test runner,分别是:
测试脚手架:为了开展项测试所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以及所有相关的清理操作;
测试用例:一个测试用例是一个独立的测试单元。它检查输入特定的数据时的响应;
测试套件:它用于归档需要一起执行的测试用例;
测试运行器:是一个用于执行和输出测试结果的组件。
TestCase详解
类TestCase为测试用例提供了支持。通过继承TestCase来设置一个新的测试类,和设置测试方法,每个测试方法通过实际响应结果与预期结果对比来实现单元测试。
测试用例包括的方法:setUp()、tearDown()、setUpClass()、tearDownClass()。注意类名要以Test开头,测试用例的名称要以test开头
下面一个示例来展示:
import unittest
class Test_unittest(unittest.TestCase):def setUp(self) -> None:print('setup')def test(self):print('test')def tearDown(self) -> None:print('teardown')
if __name__ == '__main__':unittest.main()
可以看到运行结果打印了三条测试用例里的内容,setup和teatdown方法,在每次执行测试用例前后都会执行,如果再增加一条测试用例,setup和teardown也会再执行一次,如下图所示:
所以如果想初始化和结束方法只想执行一次的话,可以使用setUpClass()、tearDownClass(),但是注意得在方法前面添加注解@classmethod,看下面示例和结果:
import unittest
class Test_unittest(unittest.TestCase):@classmethoddef setUpClass(cls) -> None:print('setup')def testcase1(self):print('testcase1')def testcase2(self):print('testcase2')def tearDown(self) -> None:print('teardown')
if __name__ == '__main__':unittest.main()
可以看到,使用了setUpClass()方法就只初始化了一次,teardown没使用就每条用例都会执行一次。
常用方法
断言
测试用例中还有常用的断言和skip跳过测试用例。在UniTtest框架中也提供了一个自带的断言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skip跳过
在实际测试中,如有功能缺陷的功能点对应的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不了,或者不执行的用例,可以用skip()方法来操作,使用方法为:
1.unittest.skip(‘输入理由’)——无条件执行跳过操作
2.unittest.skipif(2>1,’理由’)——判断条件为true的时候执行
3.unittest.skipUnless(1>2’理由’)—判断条件为false的时候执行
4.unittest.expectedFailure—执行错误不计入不通过用例中
下面查看示例,testcase1方法被跳过,testcase2方法使用了断言,但是断言结果不对,于是有报错信息:
import unittest
class Test_unittest(unittest.TestCase):@classmethoddef setUpClass(cls) -> None:print('setup')@unittest.skipdef testcase1(self):print('testcase1')def testcase2(self):a = 1self.assertEqual(a,2,msg='error')print('testcase2')def tearDown(self) -> None:print('teardown')
if __name__ == '__main__':unittest.main()
测试套件
当一个类里有多个测试用例又不会同时运行的时候,可以选择把测试用例添加到suite中,中suite运行(pycharm中直接在文件中写不行,要重新新建一个py文件)。
1.直接一个一个添加到suite中:
解释:导入该文件中的类,定义一个套件名称,使用testsuite方法,对该套件添加测试用例,定义一个运行名称,使用运行方法,添加测试套件,即可运行(得一个个的添加测试用例)。
2.定义一个列表【】把用例都存进去,然后运行:
3.直接读取类名的形式来运行(最简单,最方便,不能使用‘’):
4.也是读取名字,不过容易找不到类,需要在前面加一个文件名。
TestRunner
1.编写完脚本之后重新新建一个文件然后添加用例到suite,即可全部执行。
2.在网上下载htmlTestrunner源码,复制到python/lib目录即可import导入:
Python之request
主要方法解析
requests是Python实现的最简单易用的HTTP库,requests库7个主要方法:
举例:普通接口测试的接口之间没有关联性,所以直接定义变量去发起get、post请求即可。
其中post的请求常用的分为json和formdata,两种方式请求的参数方式如截图所示。需要鉴权的,需要导入auth包,然后跟在请求方法后面。
requests方法详解
具体方法查看可以直接按住ctrl+左键点击requests方法查看源码。
1.url: 请求地址
2.data:字典,字节序列或文件对象,作为Request的内容
3.json: JSON格式的数据,作为Request的内容
4.headers: 字典, HTTP定制头
5.cookie: 字典或CooKiJar, Request中的cookie
6.auth: 元祖,支持HTTP认证功能
7.files: 字典类型,传输文件
8.timeout: 设定超时时间,秒为单位
9.proxies: 字典类型,设定访问代理服务器,可以增加登录认证
10.allow_redirects: True/False,默认为True,重定向开关
11.stream: True/False,默认为True,获取内容立即下载开关
12.verity: True/False默认Ture,认证ssl证书开关
13.cert: 本地ssl证书路径
Response返回方法详解
1.response.status_code #返回的http响应状态码
2.response.content #返回的是bytes型也就是二进制的数据
3.response.headers # 返回的http请求头
4.response.json() # 返回响应中的Json数据
5.response.url # 返回url
6.response.encoding # 返回响应的编码格式
7.response.cookies # 返回响应中的cookie
8.response.text #返回的是Unicode型的数据。—文本
Session详解
对于需要前后接口依赖的接口测试,比如从上一个请求中获取token用作下一个接口请求的参数去提交的话,用上面一种方法明显不合适,按照上面的方法需要定义很多变量,然后根据依赖去添加到对应的请求参数里。
下面这种方法,使用session会话的方式,贯穿前后,只要添加了一次,所有请求都能用到。
解释:
1.这个是cynthia缺陷管理系统,登录的时候需要拿到响应里的cookie作为下一个请求的cookie,不然登录不上。
2.所以在UniTtest结构中,可以把登录操作放到setup里面,类似UI自动化一样,登录放在初始化中。
3.在setup中把响应的cookie值,加入到请求的里面去了,同时添加了浏览器UA。
4.参数可以复用,从头到尾请求的变量都是rsp,body里的参数都是dict,编写简单方便。
定义一个变量s等于requests的session会话,后面都用这个s的会话去发起请求。
定义一个变量等于rsp等于s去发起请求的结果。
s会话请求的头文件中cookie需要添加tokenid,不然登录不上,这个id在rsp响应信息里。
因为响应信息是json字典格式,所以要添加到请求头里需要按照截图格式。
如果需要在字典中添加字段或者内容,按照截图的格式s.headers[‘xxx’]=“xxx”,如果字典中有这个key:value,那么value值会直接更新,没有这个key那么则会添加这个key:value到字典。
接口实战
添加token到头文件中
在公司实际项目中,调接口首先需要获取token,要先调用获取token的请求,然后拿到token值之后,在后面接口中添加到头文件中。
self.session.headers.update({“token”:rsp.json()[‘data’][‘token’]})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代码)
通过在setup初始化方法中调用获取token,来拿到token的值,然后添加到整个session的head中去,后续请求中都不需要额外添加head了。
使用ddt做参数化
ddt数据驱动测试,首先pip list ddt,安装第三方库,在代码最上方导入库中的data
from ddt import ddt,data,在测试类前面声明ddt,用@ddt:
1、在测试用例前声明使用data,用@data:
@data('test1','test2')
def test_ddt1(self,value):print(value)`在这里插入代码片`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代码)
运行结果中该用例执行了两次,分别输出的test1和test2。
2、data用法读取文件
此方法需要解包,故需要用到unpack方法,在测试用例前声明@unpack即可。
def readline(self):date = []file = open('D:\\base64\\keyid.txt','r',encoding='utf-8')for line in file:date.append(line.split())return date
@data(*readline(""))
@unpack
def test_ddt2(self,vars):print(vars)
对运行结果解释:定义一个读取文件的方法,定义一个list数组,使用file函数的open方法,读取文件名为“txt1”的文件,以read的形式,编码格式为utf-8,以for循环的方式一直循环读取每一行,以\n换行符为一行结尾,以逗号分隔每一个参数,最后返回data值以便下方直接调用。
上面写了读取方法之后,在测试用例前,直接使用该方法即可,@data(*readfile())这种形式,接着使用@unpack解包的方法即可。
生成测试报告
按照上述的方法编写好测试用例后,结合UniTtest框架生成报告的HTMLTestRunner来生成接口测试报告。
从网上找的HTMLTestRunner库文件,下载后放到Python安装目录的lib文件夹中就行,后续就可以直接调用了https://github.com/GoverSky/HTMLTestRunner_cn/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