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静态多态
1. 何为静态多态?
又称编译期多态,即在系统编译期间就可以确定程序将要执行哪个函数。例如:函数重载,通过类成员运算符指定的运算。
2. 示例代码
函数重载示例:
class A {
public:A() {}A( int x ) {}void f() {}void f( int x ) {}
};class B {
public:B() {}void f() {}void f( int x ) {}
};
以上,类A中两个A()是函数重载,两个f()是函数重载,类B同理。
二. 动态多态
1. 何为动态多态?
动态多态是利用虚函数实现运行时的多态,即在系统编译的时候并不知道程序将要调用哪一个函数,只有在运行到这里的时候才能确定接下来会跳转到哪一个函数。
动态多态是在虚函数的基础上实现的,而实现的条件有:
(1) 在类中声明为虚函数
(2) 函数的函数名,返回值,函数参数个数,参数类型,全都与基类的所声明的虚函数相同(否则是函数重载的条件)
(3) 将子类对象的指针(或以引用形式)赋值给父类对象的指针(或引用),再用该指向父类对象的指针(或引用)调用虚函数
如此,便可以实现动态多态,程序会按照实际对象类型来选择要实行的函数具体时哪一个。
2. 示例代码
(1) 非多态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class A {
public:A() {}void f() { cout << "A::f() is called.\n"; }
};class B : public A {
public:B() {}void f() { cout << "B::f() is called.\n"; }
};int main() {A a;B b;A *p1 = &a;A *p2 = &b;p1->f();p2->f();return 0;
}
运行结果
A::f() is called.
A::f() is called.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发现程序的输出结果并不是我们想要的,而是两次调用的f()函数都是基类的。这是因为使用的是基类指针,而且基类中没有将f()声明为虚函数,所以每次调用都会使用基类的方法。
(2)多态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class A {
public:A() {}virtual void f() { cout << "A::f() is called.\n"; }
};class B : public A {
public:B() {}virtual void f() { cout << "B::f() is called.\n"; }
};int main() {A a;B b;A *p1 = &a;A *p2 = &b;p1->f();p2->f();return 0;
}
运行结果
A::f() is called.
B::f() is called.
这样,也就实现了动态多态,程序可以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正确输出。
三. 总结
建议在基类中,如果含有虚函数,就将类的析构函数声明为虚析构函数,以避免在调用时发生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