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算是彻底弄明白了动机与主题的区别与联系(暴论)。
当前些天我开始尝试写简单的奏鸣曲时,主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卡住了我,因为之前写的练习曲都是基于简单动机的。所以我求助于维基百科。
主题是什么?
参考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bject_(music)en.wikipedia.orgA subject is the material, usually a recognizable melody, upon which part or all of a composition is based.
主题是一段材料,通常是一段高识别性的旋律,是作品的一部分或者整个作品的基础。
一个主题通常可以被理解为一段完整的音乐表达,独立于它所构建的整个作品。对比起动机,一个主题常常是一个完整的乐句或者乐段。
简单来说,可以将主题理解成一个完整的乐句——我想到的是土耳其进行曲前四个小节,浅显易懂。
可是当我信心满满开始写主题的时候,我发现想要一口气写出一个乐句,根本就是反人类的。
之前当我只会用动机的时候,乐句都是由动机和动机的变形拼凑起来的——动机是很小的片段,遍历时值的可能性就能机械化地构造出来——我觉得机械化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创作不可能永远靠灵感,量产之后才有质量。
维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的问题,于是我又继续在网络上寻找答案。
主题和动机的区别
我在Quora上找到这个问题(In music theory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tif and theme?):
https://www.quora.com/In-music-theory-whats-the-difference-between-motif-and-themewww.quora.com看了两个回答,简单翻译一下:
回答1
是的这很容易混淆,你会发现它们很相似。我会试着告诉你一些我自己的观点。
主题是一个乐句,对整个音乐来说很重要的乐句。许多作品都会有一个或两个主题,随后会得到发展。但是如果想明确地定义主题是什么,也取决于它所在的音乐类型(赋格,奏鸣曲,电影音乐)。
动机通常也是一个乐句,常常比主题要短(这不是一个准则)。一个动机可以很重要,但它也可以是一个没什么意义的重复片段。
我还感觉在好几个世纪里,主题和动机的含义一直在变化(请音乐历史学家纠正我)。在巴洛克时代,赋格由一个或两个主题发展而来。动机只是主题里面一个更小的片段。在浪漫主义时期,瓦格纳将动机的地位抬升,当作他的音乐里的主要结构元素。我们仍然能在现在的电影音乐里听到瓦格纳带来的影响——每一种主要性格,每一个主要场所或者场景,在音乐里都有它们自己的动机型。再重复一遍,在电影音乐里面,当我们谈论性格的theme(主题)时,从技术上来说它就是一个动机。
在日常随意的讨论里面,我不认为清晰地区分两者很重要。当你使用瓦格纳的方式,用动机来组织整个音乐,然后你对着演奏者说:“把这个爱的主题放慢一点”,他们仍然会明白你的意思(甚至很多情况下他们不知道那其实是一个动机)。所以请不用纠结如何区分它们,在练习的时候随意交换它们都没有关系。
以上解释源于我自身的经验。如果这是不正确的,欢迎大家纠正我。
希望这能给你们一点帮助。
从结论来说这个回答者认为区分两者的意义不大,而且两者的含义是随着时间变迁的。我一下子就被唬住了,一度以为这就是真理,直到我看了下面一个回答(插播一个重要通知:上面这个回答还是很值得一看的,看完可以思考一下):
回答2
牛津词典里的定义:
> A motif is a dominant and recurring idea in an artistic work whereas a theme is the subject of the talk, piece of writing etc.
动机是一个在艺术作品(我: 注意这是艺术作品而不单指音乐)里,主要并且重复的idea。而主题是指,谈话,写作的时候作者想表达的主题。
虽然看上去有些同义,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一条浅的分界线。
主题是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拿文学作品作比喻:在一个故事里面,发生的事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个事件。从这个角度来看,动机就像是经常出现的小插曲,小片段,本身并不重要,但是反复出现强化了主题,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上去。
动机可以是一个符号,一种颜色,一种形状,一种声音,甚至可以是一种连续发生的拥有共同模式的事件,反复出现吸引人的注意,令人不禁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
而主题是跨文化的观念,被理解为人类的价值观(我: 相当宏观的看法,也是我之前没思考过的——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比如歌颂爱情,歌颂友谊,又或者表达诸行无常,其实本质上就是是一种跨文化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主题更加重要,而动机只是起到一个符号作用。
这个还是建议认真看一遍,看完我思考了不少:
动机-主题——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模式
跳开音乐作品的框架,用绘画来解释的话,动机,就像使用大量重复的元素或模式来画成某种风格,比如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俄罗斯构成主义——大量重复的几何元素,重复的单一色泽,让人一眼望过去就知道作品的风格——举个例子:少女歌剧里面的“アタシ 再生産”。

现在想起来,少女歌剧正是这种动机—主题模式的最佳体现,使用俄罗斯构成主义(动机)造成极大的视觉震撼(吸引观众的注意),然后基于俄罗斯构成主义的苗床来表达一种反叛(主题)——这只是我认为的,可能少女歌剧不是想表达这个也说不定。
艺术有种共性,无论是文学,绘画,还是音乐,动机—主题的模式总是存在着。
怎么在写作中使用?
简单来说,我的理解是:继续用动机来拼乐句就好了。
但是这跟我总结之前的做法又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就在于,在构造乐句的时候,需要更多地思考:我想用这个乐句来表达什么?
一下子融会贯通是不可能的,就跟我一直以来切身体验的一样。但是至少明白了动机需要服务于主题这一点之后,我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会稍微能看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