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7.16:
在类的定义中,可以包含0个或者多个访问说明符,并且对于某个访问说明符能出现多少次以及能出现在哪里都没有严格规定。每个访问说明符指定接下来的成员的访问级别,有效范围直到出现下一个访问说明符或者到达类的结尾为止。
一般来说,作为接口的一部分,构造函数和一部分成员函数应该定义在public说明符之后,而数据成员和作为实现部分的函数则应该跟在private说明符之后。
练习7.17:
类可以在它的第一个访问说明符之前定义成员,对这种成员的访问权限依赖于类定义的方式。如果使用struct关键字,则定义在第一个访问说明符之前的成员是public的;相反,如果使用class关键字,则这些成员是private的。
练习7.18:
封装是指保护类的成员不被随意访问的能力。通过把类的实现细节设置为private,我们就能完成类的封装。封装实现了类的接口和实现的分离。
封装有两个重要的优点:一是确保用户代码不会无意间破坏封装对象的状态;二是被封装的类的具体实现细节可以随时改变,而无须调整用户级别的代码。
一旦把数据成员定义成private的,类的作者就可以比较自由地修改数据了。当实现部分发生改变时,只需要检查类的代码本身以确认这次改变有什么影响;换句话说,只要类的接口不变,用户代码就无须改变。如果数据是public的,则所有使用了原来数据成员的代码都可能失效,这时我们必须定位并重写所有依赖于老版本实现的代码,之后才能重新使用该程序。
把数据成员的访问权限设成private还有另外一个好处,这么做能防止由于用户的原因造成数据被破坏。如果我们发现有程序缺陷破坏了对象的状态,则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定位缺陷:因为只有实现部分的代码可能产生这样的错误。因此,将错误的搜索限制在有限范围内将能极大地简化更改问题及修正程序等工作。
练习7.19:
我们把数据成员strName和strAddress设置为private,这样可以避免用户程序不经意间修改和破坏它们;同时把构造函数和两个获取数据成员的接口函数设置为public,以便于我们在类的外部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