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头哥侃码的第229篇原创
每年年初,我的朋友圈里都会炸出不少在打完鸡血之后,迫不及待向全世界宣告自己 “新年Flag” 的人。
有的人,把健身、养生设为目标,什么不暴瘦20斤不换头像呀,什么再也不吃炸鸡啤酒啦,等等。
也有人,把阅读不少于三个以下Apache顶级项目的源代码,并且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后感。
另外,甚至还有人在 “喝完酒” 之后,一拍大腿,不假思索的把 “公众号粉丝数” 和 “CTO” 这种很容易受客观因素影响的东西放进了新年目标里。
……
这几年,不知道是不是受一些无脑自媒体的影响,我发现很多人似乎对于 “计划” 这件事总是格外热情,但却又因为计划没有变化快,所以每次都在打了鸡血又喝鸡汤之后,年年被自己打脸。
所以,网上就有人开始散播 “计划无用,变化有理” 的论调。
前段时间,在部门讨论2021 OKR的时候,有位小伙伴可能一时没压住性子,嘴里突然蹦出这样一句话。
“每年都聊这些,我们去年的目标是按原计划完成的吗?没有吧。18年呢?19年呢?也不是吧?”
“既然计划没有变化快,那制订计划还有个卵用啊!”
1
先讲一个故事
说到这,相信熟悉我的朋友应该会问:“这哥们现在还活着吗?你不是总说,领导说啥就是啥吗?”
你瞧,都2021年了,咱们是法治社会,不要总是打打杀杀,这样不好。
这话没毛病,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不过在我看来,无论如何,计划还是要做的,你准备的极其周密也好,你只是一拍脑袋的博人眼球也罢,设置一个目标,有目标总比没有强。
再说了,即使不是按原计划达成的,也能打个八折实现。
听到这,可能有人会说:“这种论调纯属灌鸡汤,你有依据吗?”
当然有啊,下面咱们就来正儿八经的掰扯掰扯。
去年的某个时候,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大致是说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
经过一番折腾之后,没想到结果却是这样的。
第一类人:27%的人,他们没有目标。
第二类人:60%的人,他们有目标,但比较模糊。
第三类人:10%的人,他们有目标,而且很清晰,但比较短期。
第四类人:3%的人,他们不仅有目标,而且有清晰且长远的计划。
在调查结束后的25年,这四类人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
25年后,哈佛大学又对这些调查对象跟踪调查,想看看他们的职业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先说说3%的第四类人。
25年以来,他们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为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最终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然后说下10%的第三类人。
他们不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而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 那些短期人生规划不断得以实现,生活水平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再说说60%的第二类人。
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比较平淡,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那么剩下27%的第一类人呢?他们怎么样了?
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状况很不如意,经常处于失业状态。
……
好了,一个既死板又无趣的故事讲完了,说明了啥?
经过这几十年的折腾,最终得出的理论性结论是: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目标都有着巨大的导向性作用。
2
目标和计划,不是用来炒作的工具
看完上面这段,相信又会勾起某些群体 “骚动” 的细胞。
“你这个论调太绝对了吧?按你的逻辑,只要有目标,有计划的就一定能成仙,没有的就是垃圾?”
“我身边有一堆,既没目标,又没计划的,人家身价千万呢,你怎么解释?”
你瞧,怪不得有人说,这个世界永远都不缺“杠精”。
在工作的这二十年里,我见过很多能说会道、口齿伶俐、逻辑清晰的人,他们善于把自己的故事编辑成文字,利用视频或文字,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分享给大家。
我想,撇开价值观不谈,现在的很多网红,应该都是这一类人。
但还有一类人,虽然他们的脑回路很好,但既不喜欢社交,也不愿意去唠叨一些琐碎往事,而更喜欢一个人独处,安静的思考。
在我看来,只要不是故意炒作,除了一些相对私密的内容,如果你想要知道第一类人的目标、计划或近况,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的。
因为他们总爱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有什么计划呀,有什么目标变更呀,都会在第一时间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去,就好像生怕全世界不知道他的宏图大志似的。
不过,第二类人却恰恰相反。
在我看来,不是说他们没有阶段目标,或从不做计划,只是他们表达少,思考多,别人不容易知道罢了。
什么?这么说太抽象?行,咱们来说个段子。
A是创业者,在2020年初明确了融资目标和计划,结果呢?
1月初,A写了篇文章叫 “打死都要完成!A的新年Flag”,经过一波病毒式散播之后,收获了一堆点赞,一堆打赏。
一眨眼,到了2020年底,结果没有达成。
12月底,A写了篇文章叫 “失败是成功之母!论融资路上的点点滴滴”,又经过一轮传播之后,又收获了一堆点赞,和一堆打赏。
说完A,你是不是想到了某某人?
B也是创业者,也在2020年初明确了融资目标和计划,虽然最终的数目只有原计划的70%,但时间上却提前了四个月。
与A相比,B比较低调,并没有把整件事情通过敲锣打鼓的方式告诉别人,只在尘埃落定之后发了一个朋友圈,对目标与计划的一些细节只字未提。
3
目标和计划的真正作用是什么?
有人说:“你唠唠叨叨的说了一大堆,想说明什么?”
我想说明的是,目标和计划的作用是什么?
在我看来,不应该是网红用来炒作的工具,而是明确努力方向的一种方法,帮助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集中全部力量去完成它,并随时检查进度。
听说大家都爱听段子,那我继续。
打个比方,在城里骑车,如果你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那么我就会做好骑行计划,然后按照路线行走,遇到红灯的时候就等一等,遇到实在是拥挤难行或其他情况就稍做调整,但是总体的目标和方向是不会变的。
这样,经过努力,你所达到的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所花费的时间与估计的出入不远,我甚至会到达离出发点很远的距离。
但如果我没有清晰的目标和线路图,只是在城里漫无目的地瞎逛,那么在行走的过程中,我很可能是率性而为,遇到绿灯便直行,遇到红灯便右拐,不但在画着不规律的路线,更有可能是在兜着圈子,最后不知道自己走到哪里,会在什么地方力竭。
说完骑行,咱再说个跑步的段子。
几年前,在我还没有开始撸铁之前,我经常去家附近的上海世纪公园外跑圈。
在出发之前,我基本都会设定一个目标,比如25公里,也就是5圈,但有的时候也会很随性的去跑。
有意思的是,在这两种心态下跑步,最终的结果却相差很大。
第一种,如果有明确目标的,清晰跑几圈的,我咬牙也会完成。
第二种,如果随性跑(或目标模糊),一般10公里以后,我就会改为走路。
对了,你平时跑步吗?如果你跑过20公里以上的话,相信应该能明白这其中的心理变化。
一般来说,如果你跑25公里,在开始几公里的时候很累,然后在5公里左右进入了节奏区间,身体变得适应,心态开始平和,一圈又一圈地匀速运动,虽然知道还有很远,但按照这个状态信心很足,跑步开始变成一种享受。
一旦过了10公里,你的身体会开始疲惫,但是剩下的距离越来越少,跑过的距离越来越多,心中自然就开启自我激励的阀门。
“相信自己!加油!你可以的!!一会儿就到了!”
于是,即使你到了20公里,心中也不会被疲惫和放弃所占据,这个时候脑袋里想的是只有10圈,剩下的就是倒计时了。
随后我惊喜地发现,如果兴致来了,甚至我能在完成5圈之后,再多跑一圈。
反观,如果是随性跑,在开始几公里感觉到累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降低期待,心里想的是那就跑10公里得了。
这下可好,过了5公里就开始数圈,就会觉得距离变得漫长,心底越来越着急。
到了最后几圈,心态直接崩溃,满脑子都是 “MD,不跑又不会死,算了算了!比起那些躺在家里吃薯片的家伙,我已经好很多啦!”
想着,想着,脚步自然就停下来了。
人,这种生物的天性就是贪图安逸的。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不愿意每天早晨睡到日上三竿自然醒,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当年我胖到220斤的时候,别说什么体力活了,就连每天回家爬个三层楼梯我都嫌太高,爬一层,我就要歇一歇,整个脑子被脂肪塞得满满的。
之前,我曾在 #这个世界,正在悄悄惩罚那些不注意身体的人# 里对自己当时的身体状况做过一些叙述。
由于体重的迅速增加,我的脂肪肝已经比较严重了,血液粘稠,血压也高,时不时地流鼻血。现在回想起来,天晓得如果继续这样,现在我是什么样的状态,恐怕患个脑出血,半身不遂也是大概率事件吧。
现在,我好几次回家都碰上电梯维修,我背着电脑包,从一楼到十三楼跑个来回,再拿个快递,气不常出,没啥感觉。
即使每天我只睡六个小时,跑一圈健身房,立即思维清晰,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好得多。
看到这,相信有人会大喊:“瞧瞧,这就是健身的力量!”
不,你错了。
在我看来,健身只是一种方式,但这是确定目标和遵行计划的力量。
几年前,刚开始健身的时候,我给自己设定的计划是每三天去一次健身房,周末再加一次,每次训练时长不少于60min。
一年之后,我把计划改为一天隔一天去一次健身房,周末两天都去,每次训练时长不少于75min。
三年之后,我把计划改为每天,或者身体状态好,没有临时安排的话,就去健身房,每次训练时长不少于90min。
至于目标?
1-3年,我的目标是减脂,所以我从220斤一直降到了170斤,体脂率大概在30%左右。
3-现在,我的目标是增肌,所以我改变了饮食习惯,体重也从170斤涨到了185斤,但体脂率却降到了20%以下。
一次训练之后的背阔肌随拍
所以说,没有科学的计划和执行计划的毅力和决心,目标要么只是幻想,要么与你自身的能力相比,目标太过低端。
没有计划的目标,就没有什么约束力,也很难达成。
什么?你问我下一步的计划和目标是什么?
前几天刚和教练商量的,我打算努力3年,争取在自己45岁之前登上舞台,参加一次健体比赛。
至于名次……暂时没想过,努力就好,前进就好。
就好像你远远地看到喜马拉雅山,然后告诉自己我要爬到山巅,然后你即不去锻炼身体做远行的准备,又不去获取到达雪山的常识和路线,甚至连挪动脚步每天靠近一点的细微小事都做不到,这就是纯粹在扯淡。
还要再慨叹一下十年的时间能够干什么吗?
问题是你啥也没干,真是可悲。
写在最后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迭代和试错才是王道,气运结合完美的敏捷执行才能成功。除了应该想清楚vision和初心,并不需要其它长周期的详细的规划。”
“所以我觉得,有个模糊方向也就可以了,什么长期计划,的确没什么卵用。”
这几句话,是我一个在互联网领域的朋友说的。虽然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并不认同。
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相信自己亲身经历,或自己愿意相信的。
在我看来,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奔跑在 “快速试错,小步快跑” 的节奏上,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信奉所谓的 “互联网文化”。
如果你们这有一个张三,他从不做计划,也不设立目标,但却把业务搞得风生水起。
那么在另一个地方,就有一个李四,他月月做计划,年年做目标,但却没能取得想要的成果。
这东西,你信就照做,不信就拉倒,别去跟结果建立强关联。
因为成功的背后,除了努力和方向,似乎还有运气。
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