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排序问题:
在打扑克牌的时候,原本拿到手上的牌是乱序的,我们会按照自己喜好的顺序一张一张排好手上的牌,最后看起来是顺眼的。比如小智打扑克牌会将自己手上的牌排成这样:
小智排了一下手上的牌,这次手上的牌还不错
摄影师给毕业的同学们拍照片,要求同学们站好队形,然后要求中间高,两边低的方式排队。如果摄影师发现某个同学的高度跟旁边的同学不协调,这个同学必须马上调整自己的位置,最后是一派整齐的景象:
摄影师:嗯,你们排得不错
经常泡图书馆的泡友,会发现有很多志愿者会帮忙整理图书位置。每一本书的书背上面都有一张标签,书架上的图书需要按照标签上的编号排好顺序,这样泡友才能快速找到想要的图书。
小智的书架,是不是还算整齐?
这些例子就是排序问题了。排序问题不仅在生活中常见,在IT届也常见。据说,某科技公司在做一个项目时遭遇大量排序问题,运算速度奇慢,项目经理非常头痛,为招收能制伏排序问题的人才,干脆总结成了一道题目(没想到这道题日后竟成为IT面试届的经典)。这道题就是:
如何在一亿个数当中找到最大的10000个数?
如果让小智手工去找这些数,用一辈子的时间可能还不够。当然我们要用计算机来算,我们不仅要考虑,计算机能够如何找到这10000个最大的数,更重要的是找到这10000个数的时间越短越好。
方法一:重复寻找法
我们可以先用最直观的方式来做这道题目,起个名字叫重复寻找法:
第1步:我们先在这一亿个数当中,寻找到最大的那个数字,把它记录下来。
第2步:从这一亿个数字中,剔除这个最大的数字。
第3步:重复执行第1步和第2步,直至记录下来10000个数字。记录下来的结果即为所求。
以挑苹果为例,重复寻找法就好比我们在苹果堆中挑苹果的时候,先在所有苹果里面挑出最好的一个,然后继续在剩余苹果里面再挑出最好的一个……如此类推。
怎么找到最好的苹果?那必须拿着某个苹果,对比一遍所有苹果,如果发现有更好的苹果,把好的苹果拿在手上,把次好的苹果放下,直至对比完所有的苹果后,手上拿着的就是最好的苹果。
重复寻找法,就好比在苹果堆中不断挑最大最好看的苹果到自己的篮子里
为了方便讨论起见,我们设 n = 1亿
我们知道,求n个数最大值的比较次数为 n,求最大值的过程需要执行 10000 次,因此,重复寻找法的总比较次数为:
10000 × n
中场解答:
为什么这里只关注总比较次数?实际上我们在做排序的时候,比较次数与数据规模有明显关系,而其他的计算比如赋值、代码解析时间这些与数据规模无关,排序的关键是看比较次数。
为什么求最大值的比较次数为n呢?我们可以假想这样的情景:先拿出n个数中第一个数,作为临时最大值。在遍历n个数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新的数字大于临时最大值,则以该数字为临时最大值。遍历完成以后,临时最大值即真正的最大值,比较的次数只需n次。
虽然这个问题有答案了,但是心里貌似有一些遗憾,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
其实,遍历10000次,这个次数有点多,为什么不可以遍历1次就得到结果呢?
方法二:局部淘汰法
实际上是可以的,还有一个能够一步到位的方法,叫做局部淘汰法:
第1步:先创建一个数组,保存这1亿个数字中的前10000个数字,计算数组的最小数字。
第2步:遍历剩下的数字。如果遍历到某个数 A 大于数组的最小数字,那么则用 A 替换掉数组的最小数字。并重新计算数组的最小数字。
第3步:遍历完成后,数组内的数字即为所求。
以打麻将为例,一开始我们拿了n个牌,局部淘汰法类似我们在打麻将过程中,如果摸到一个比自己手上最坏的牌要好的牌,就打出自己手上最坏的牌……如此类推,使得胜利的概率不断增大。
局部淘汰法,可以类比打麻将的过程,不断更换手上的牌,使得胜利的概率越来越大
这样,遍历1次就能得到最后的结果了。总比较次数如何呢?
最好的情况是,如果这1亿个数字刚好已经是降序排列,那么前10000个数字就是结果,只需要进行1次最小值的计算(比较次数为 1 × 10000),9999万次最小值的比较(次数向上近似为 n)。
最坏的情况是,如果这1亿个数字刚好已经是升序排列,那么直到最后的10000个数字才是最终结果,因此需要进行9999万次最小值的计算(比较次数为 n × 10000),9999万次最小值的比较(次数向上近似为 n )
因此,平均的情况是,要算5000万次最小值(比较次数为 1/2 × n × 10000),要算9999万次最小值比较(次数向上近似为 n ,因此总比较次数近似为 :
1/2 × n × 10000 = 5000 × n
总比较次数下降了一半,这个优化有点用。
但是……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方法还有优化空间?
方法三:最小堆维护法
这个问题嘛……事实上是有的。这个方法能够大幅度降低总比较次数,称之为最小堆维护法:
第1步:先利用前10000个数字,搭建一个元素个数为1万的最小堆。
有模友可能会问,什么叫做最小堆呢?小智在这里解释一下:
首先,什么是堆?
关于堆这个概念,我们生活中的理解是东西堆在一起,比如沙堆、泥堆、还有小智的一堆东西。
计时沙漏中的小沙堆
在计算机领域中,堆这个概念与生活中的有一点点类似,一般的堆也是上面窄下面宽的结构。堆结构,非常类似圆木堆放的结构,充满大自然的气息。
堆结构,可能源自圆木木堆的灵感
堆(heap)是一种基于树(tree)的特殊的数据结构。堆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最大堆(max heap)和最小堆(min heap)。在堆顶的节点则被称为根节点。
我们关心最小堆就可以了。最小堆中,如果节点 A 是节点 B 的父节点,节点 A 中的键值必定小于或者等于节点 B 中的键值。根节点是堆的最小值。
以搬砖为例,我们要建一个金字塔,比较稳定的结构是下面重上面轻。最下面的我们放100kg的砖,然后上面可以放轻一点的砖。最小堆的结构也是类似的,位置越往上的节点键值越小。每一个节点都有一个键值,即所对应的数字,好比每一块砖头都对应一个重量,砖头的重量可以作为砖头的键值。
座结构稳定的小金字塔截面结构
堆的形式有非常多,不过堆的最常见实现形式是二叉堆(binary heap),最小二叉堆一般也是被直接简称为最小堆,因此我们只需要理解二叉堆即可。我们可以画一个最小二叉堆的例子出来感受一下:
一个最小堆示例
对图中的最小堆分析,一共有三层圆圈,称之为节点,每一个上层的节点都连着下层的两个节点,而且上层节点的键值均比下层的两个节点的键值要小。这个就是最小堆的特征。
我们关注另外一个方面,图中8个元素的二叉堆里面,堆的高度是3。推而广之,对于一个有N个元素的二叉堆,其高度为 log2 N。
这里还需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假设最小堆堆顶的键值改变,调整的时间是多少?
这个问题也就是问堆调整时间了。一般对于这种问题,我们都要算最坏情况。假设堆顶新键值大于堆里所有的数,那么堆顶这个元素需要调整到堆底,每一次调整都要下降一层,因此调整的次数为堆的高度,即 log2 N。
建堆、堆调整以及堆排序的过程展示
解释得有点长,但是对于问题的理解是有帮助的哦。
我们来继续做题吧:
第2步:遍历剩下的数字,与最小堆的根元素键值进行对比。如果遍历到某个数确实大于根元素的键值,则替换根元素的键值,并进行堆调整。
第3步:遍历完成后,最小堆当中的所有元素对应的数值即为所求。
刚刚说明了堆调整时间,最坏情况下调整时间为 log2 10000。同时要进行9999万次最小值比较(次数向上近似为 n)。因此上述步骤的比较次数最多为:
n × log2 10000 < 14 × n
总比较次数进一步下降了 5000 ÷ 14 > 350 倍,这个优化确实漂亮。
这个答案小智觉得算是满意的了。
上面这个题目属于 Top K 类问题,这类问题的解法,很多时候都可以用堆这种数据结构进行解答,往往能得到一些不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