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3.14 % 的人关注了
青少年数学之旅
他,曾经是个做啥都无师自通的天才。
他,在众多的行业里,莫名进入到了艺术品行业,没过多久,他靠着惊人的自学能力,成了艺术圈里所有人津津乐道的画商。
他,曾经得到了所有人的信任,他想要卖哪副画,签个字就可以带走。说要帮富豪搞到哪副画,富豪们就直接给他签上上百万。
他,在股市和金融交易里也如鱼得水,曾经在4个月里,把3.5万美元的投入变成了350万美元。
然而
他,后半生几乎全在各种逃亡,有人说他逃到了南美,有人毕生在找他,有人说他已经被人干掉了。
他,逃亡前的最后一票,骗了接近5000万美元.......
今天我们的故事就关于他:Michel Cohen。
从辍学打工的穷小子,成长为有钱有名的大赢家,再到历史上偷盗数额最大的艺术大骗,
他前半生奋斗挥霍,后半生法外逍遥,
消失十七年后,又重出江湖,走到镜头前参加自己纪录片的访谈,随后接着跑路…
看他的故事,就像在看一场犯罪真人秀直播…
【贫困,聪慧,前途无量】
1953年,Michel Cohen在法国巴黎出生。
他的父母是因为二战从德国逃亡的犹太人,来到巴黎后生活也非常艰难,贫困。
父亲是一名司机,在晚上开出租车赚钱。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同时还要上课、学习当秘书、赚钱补贴家用。
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比经济拮据更让Cohen三兄妹困扰的是,父母关系并不融洽。
他们总是在吵架,大大小小的争执不断,这给Cohen留下了很深的童年阴影:
“我感觉我那时候,家里总是有人在尖叫,身处其中特别焦虑。”
作为家里的大哥,Cohen到十六岁时,再也无法忍受父母的争吵,无法接受父亲对母亲的各种冷暴力、肢体暴力,所以他鼓励自己的母亲与父亲离婚。
父母是离婚了,Cohen和母亲、弟弟妹妹终于离开了暴躁的父亲,家里不再有争吵。
但离婚的另一个结果,是父亲抛弃了他们,母子四人都没有工作,失去了收入来源。
Cohen的外祖父母在二战期间落难,1942年死在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落难之前,外祖父母要求Cohen的母亲发誓,无论如何一定要带着弟弟妹妹逃离战争,保护好他们,好好活下去。
她最终做到了,但这个无比艰难的过程也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对战争和贫穷的恐惧,也传递到了Cohen身上。
所以,理解妈妈的心境、对金钱有着同样的焦虑的Cohen,在17岁这年,决定担起长子的责任。
即便他在学校里表现优异,即便从老师到同学都觉得他天资聪慧,他还是为了母亲和弟妹,放弃继续读书的机会,开始了自己的打工赚钱生涯。
怀着一种对快速赚钱的渴望,Cohen在报纸上注意到了一项工作招聘:
“销售员,工作要求是挨家挨户地推销《大英百科全书》。”
这项看似门槛低的工作,要做好其实也很考验个人能力。而Cohen恰好就是这样一个有能力的人:
他非常聪明,记忆力超群,看过的东西能做到过目不忘。
他喜欢下棋,思维非常清晰,做事很有策略性,能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做出准确的预判。
同时,他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愿意信任他。
19岁的Cohen也明白自己的优势,于是申请了这份工作。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成为了全法国销售业绩第一的业务员。
至此一下,家庭经济情况也因此大大改善。
手里有了闲钱后,Cohen开始尝试一些自己从前想做却没钱做的事情:
比如像别的年轻人一样,去俱乐部里跳迪斯科。
也是在俱乐部里,Cohen结识了一位重要的人,与他几乎同龄的男生Richard。
(左侧是Richard,右侧是Cohen)
两人非常投缘,聊天的过程中,Cohen透露了自己想要离开巴黎的想法:
这里的生活节奏太慢了,不够快!不像美国那样到处都充满了机会!
他想要去美国,去看看另一个更加广阔精彩的世界,去实现更了不起的自我!
年轻人仗剑走天涯的梦总是相似的,Richard也被Cohen的热情感染了,两个人不久后就真的收拾行囊来到美国,追逐各自心中的“美国梦”。
【美国梦】
对于习惯了巴黎都市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幅员辽阔的美国可能有一种别样的吸引力:
天高海阔,风景壮丽,世界无边无际,只要愿意随时都能开启一段冒险旅程。
Cohen和Richard在1980年来到美国后,也和那个年代的很多年轻人一样,到处游历。
他们买了一辆超级酷炫的二手凯迪拉克,粉色的车身加白色的轮胎。
他们开着车,从东岸到西岸,逛遍了能想到的山河湖海。
最后又把车卖掉,一起买了一艘帆船,以船为家,边走边玩地航行到了夏威夷,在船上过了一年。
痛痛快快地玩了两年多后,俩人也有点玩累了.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有更大的理想,不想靠着之前的存续就这样一直游玩下去。
Richard这时候提议:
“既然我们是法国人,我们就发挥特长在美国卖法国菜吧!”
Cohen同意了他的点子,两人来到旧金山,开了一家专门卖法式鹅肝酱的小店,希望能凭此在美国发家致富、站稳脚跟。
可惜的是,好不容易找来鹅肝酱配方、自认为能成功吸引顾客时,俩人却收到了顾客的差评,觉得他们的产品并不好吃。
在Cohen看来,这就是一个信号,表示俩人其实并不适合干这行。于是店开了没多久,Cohen为了及时止损就将它关闭了。
Cohen又干回了自己的老本行,当销售员.
只不过这一次,他卖的不是百科全书了,而是他从巴黎老家批发来的各种印刷画。
这些明信片其实都是普通的印刷品,制作成本很低。
本来卖不出啥价格的东西,却在Cohen巧妙的包装下,
这些普通的印刷画在美国就变成了“巴黎特产”,很受美国人喜欢,销量节节攀升。
一年的时间里,靠着兜售明信片、印刷画,Cohen和Richard大赚一笔。
但Cohen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小买卖,他决心要再进一步。
他开始向看到的有钱人们学习,学着去逛美术馆,看看能不能从卖明信片的商贩变成卖画的商人!
胸怀大志的Cohen,凭借自己的机灵和亲和力,结识了一位贵人,艺术品经销商 Ed Russell。
Russell很欣赏Cohen这样踏实、上进、勤奋的小伙子,所以总是提点他,将他带入了艺术品经销的圈子里。
【不懂艺术的天才】
Cohen虽然完全不懂艺术,但他懂销售。
在他眼里,无论这些画背后的意义有多么复杂,只要可以被交易,本质上就是一种商品。
作为一个高中毕业、没有学历家世、对艺术品既不了解也没有兴趣的巴黎小伙子,不懂艺术没关系,他可以背。
在他入行的时候,他周围摆着一本接一本的艺术品拍卖目录。几乎每一本里的每一页,都夹着他的个人注解。
他虽然不懂画,但能记住这些拍卖目录里里每一幅画的样子、作者、年代、风格、流派、具体的尺寸和成交价格甚至专业人员的评价;
这些各个名家的作品,名画,在那段时间里他全都都记下来了!
就这样,Cohen凭借自己强大的记忆力和包装能力,走进了艺术的圈子。
然而,光入行不行,他还需要有自己的客户。
他觉得,艺术品既然是商品,那就可以被推销,可以被打广告,可以低买高卖赚中间差价。
所以,Cohen给当时自己工作的画廊老板提议,把画廊里的画整理成一张清单,在旧金山纪事报上刊登一则小广告,或许会有人看到后前来购画。
这种在当地报纸上兜售艺术品的推销方式,在当年的艺术品经销商看来并不算最佳,甚至可能有点掉价。
但Cohen觉得只要能增加曝光率、能好价格卖出去,方法是否“优雅精致”并不重要。
靠着这样的方法,Cohen促成了自己第一笔艺术品销售单,有了自己第一位私人客户,算是正式入圈了。
在艺术品销售圈里,有一些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客户,对经销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毕竟艺术品收藏家并不像大众消费者那样多,一旦接触到了,就值得用心维护。
Cohen的第一位私人客户就是这样一位收藏家。
他通过报纸广告联系到了Cohen后,发现这个小伙子非常和善有礼,还和自己一样都是犹太人,顿时心里又对他多了一层信赖。
所以,当Cohen有天约他出去吃饭,表示自己买一艘新西兰帆船竞赛的船,想要借钱时,客户欣然同意,借给了他五万美元。
Cohen没有辜负客户的信任,三个月内就按照约定,把本金和利息还回去了。
胆大心细,有借有还,信用和眼光俱佳,这样的Cohen在周围的人看来是非常值得信赖的。
加上他很懂得包装自己,在艺术品经销商的路上发展得越来越顺。
他虽然没有与艺术相关的学历,没有什么贵族家世,但他知道,自己是法国人,光是这一点就能唬住很多美国人。
所以,他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周围的人叫自己的法语名字,带着法语口音与人交谈,同时花大价钱给自己置办行头,从领带到皮鞋都用最好的,豪车也是买一辆、卖一辆,不断地换….
虽然这种包装很花钱,但Cohen觉得是值得的:
“你看上去越有钱,就越值得信赖。”
他虽然不懂艺术,却能很快摸清每个客户喜欢的艺术品风格,给他们找到并推荐合适的作品。
他还能把握最新的流行趋势,敏锐地感受到艺术圈的风向,知道什么作品是抢手的、什么作品是值得售卖的…
凭借这几项能力,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艺术品销售员。
【一飞冲天】
1987年,靠着销售艺术品攒下不少钱的Cohen,终于在旧金山有了自己的小画廊,Pentimento,开启了另一段精彩的职业生涯。
经营自己的画廊和帮别的画廊卖画不一样:后者可以空手套白狼,前者却总是需要有一些自己的展品。
Cohen也明白画廊的困难之处,并找到了自己的解决途径:
他会跑到别的画廊,看看别人在卖什么,看中后就找画廊经理商量,表示自己有客户可能会买,能不能出借一小时、两小时,之后如果没有成交他立刻还回来。
这种“借我卖卖试试”的做法,成功的几率因人而异,关键在于借的人是否有信誉。
Cohen非凡的销售能力再次得到了发挥,靠着四处“借”艺术品的方式,将自己的画廊经营了下去。也赚了不少钱。
到了这时候,Cohen的日子,或许在从前的他看来,已经足够美好了。
有钱买最贵的衣服,有钱不停地换豪车,和各种有钱又有品位的大客户是朋友,就算比不上那些真正的大富豪,也非常幸运和富裕了。
但见过世面的Cohen已经觉得不够了:
当他踏入艺术品经销圈后,他自己虽然赚到了不少钱,却也因为感受到了真正富人们的生活,无法满足于自己现状。
圈中好友、前辈们也看出来他的野心,并多次劝慰他,作为艺术品经销商,是不可能和真正的艺术品收藏家、和自己的客户比的。
但Cohen还是抑制不住自己内心对富豪生活的渴望,这种渴望趋势他不知厌倦地继续奋斗、继续向上爬、让事业再上一个台阶:
不仅要让画廊生存下去,还要让它变得有名!
Cohen等待的机会,在1990年出现了。
这一年,Cohen在洛杉矶遇到了一个女孩,Tanya Bonakdar。
和Cohen不同,同样混迹于艺术圈的Tanya是真正的喜欢艺术,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开自己的画廊,给年轻的艺术家们一个展示的平台。
Cohen受她的启发,决定再挑战一个新事物:
他们在1992年搬到了纽约,在麦迪逊大道上开了一家新的画廊。
这家画廊因为Tanya前卫的眼光,成为许多当年初出茅庐的青年艺术家,在美国第一次展出作品的平台。
比如Damien Hirst的作品,就是从这里走进美国的。
他的著名展览《Pharmacy》,也是在这里亮相。后来被英国泰特博物馆花费两百万英镑买走展示权,如今依然保存在泰特博物馆。
他依然用从前的办法,从各个画廊找到客户可能感兴趣的名画,借到自己的画廊展示一小时左右。
能成交的话,他就能赚到10%的佣金,并给原画廊一定的提成;
不能成交的话,他就迅速把画还回去。
由于他信誉状况非常好,大部分画廊都愿意把画借给Cohen让他去卖,有的时候甚至不用他签出借凭证等文件,就让他把画带走。这在当时看起来简直是疯狂的事情。但是,却因为大家因为他在业界的声誉和卖画的能力,一直让他这么做着。
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从寂寂无名的小销售,变成了圈内人人熟知的金牌经销商。
业内很多专业人士都承认,这小伙虽然“起点低、不懂艺术”,但他是真聪明,在艺术品销售上完全是自学成才的天才型人物。
他总是能为客户找到最合心意的话,总是能挖掘出让业内人士惊叹的大作品。
他卖过杜布菲,毕加索,德库宁,贾珂梅悌... 甚至莫奈的话也卖过很多。
从几十万到几百万美元... 当时,他俨然已经成了画商圈中的大咖。
更重要的是,Cohen说过的话从不食言,说是几号打钱就一定是几号打钱,从不拖欠物料或资金。
这种信誉度在艺术品圈子里,本身就是一种“无价之宝”,足以让他作为一名经销商,功成名就了。
但是,这种需要积攒多年经历才能建立起来的信誉,瓦解的时候,只需要几天。
【人生巅峰】
随着Cohen经手的艺术品价格越来越高,接触到的大收藏家越来越多,他接触了之前从未深入了解的金融市场,并开始学着炒期权、炒股。
他买了当时热门的炒股设备Quotrack,随时随地查看股票、期权价格。
或许是有着新手光环,或许是“天赋异禀”,刚接触炒股后不久,Cohen就尝到了甜头:
几天之内,将两万美元炒成了十万美元,收益率远远超过艺术品销售。
终于,Cohen找到了一种比卖艺术品来钱更快的办法,这让他沉迷不已。
刚开始,一切都很顺利。
Cohen对股市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嗅觉,总是能抓住合适的机会。
投入3.5万美元,四个月后就变成350万美元,让周围的朋友们都惊呆了。
Cohen终于离自己梦想的富豪生活又进一步。
1996年,像是被幸运之神眷顾了一般,Cohen再次从股市上赚到了大钱:1400万美元!
也是在这一年,他遇到了自己后来的妻子,一位同样做艺术品经销的年轻女性。
他们在拉斯维加斯举行了婚礼:
结婚一年后,他们有了自己第一个孩子,让Cohen感到无比幸福:
功成名就、娶妻生子,Cohen还把家搬到了马里布海边,似乎终于过上了他理想中的生活。
在这里,他一边继续做艺术品生意,一边继续炒股。
与在纽约时不同的是,这里生活要更加惬意、奢华。
这里不仅有无敌海景,还有宽敞游泳池、花园、后院。
在这里,Cohen和妻子迎来了第二个孩子,生活更加圆满了。
他买了劳斯莱斯,请了私人厨师,有专业的保姆、佣人、园丁。
甚至还为喜欢马术的妻子买了一匹马,让她能在家练习马术:
孩子长大了,也想骑马。
Cohen就给他们买了小马驹,请了马术老师,教孩子学习马术…
日子越过越奢华,生活开销当然也越来越高。
连朋友都在为他的铺张浪费捏一把汗时,Cohen和妻子却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Cohen会炒股,并且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赚钱能力。既然一年就能赚一千多万美元,这样奢华的生活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但依靠高风险的炒股获得的财富,如果不懂得珍惜,往往很难维持住。
Cohen奢华的富豪生活,也没有维持太久。
2000年,当他满怀信心、以为自己已经成为富豪之时,一直眷顾他的幸运之神离开了。
财富消失的速度,远比Cohen想象的快...
【物极必反】
所以,在2000年初,Cohen带着一家人搬回了纽约居住。
他们租下了一套能俯瞰中央公园的豪华公寓,每月租金3.5万美元,对他来说似乎不算什么。
除了住豪宅,Cohen还买了豪车,请了专业司机,每隔一两周就坐私人飞机去玛莎葡萄园岛度假....
生活一度奢华到让周围的人都为他感到担忧。
来得太快的钱似乎也去得很快。
股市有风险,长期沉迷其中的Cohen终究还是栽跟头了。
那段时间里,他屡屡受挫,有时候一天之内能赔一百万美元。
就像真正的赌徒一样,越是输钱,就越想赢回来。
输了一笔,就押一个更大的筹码,指望的下一把赢回来。 再输,就再押更更大的筹码, 但结果却总是输得更多…
到了2000年夏天,他已经负债近1500万美元。
看着债务越来越多,Cohen焦虑不已,他只有不断地借钱,想要翻盘回本…
多年来在艺术品销售圈里的经营,让Cohen建立起了很好的信誉,所以最开始朋友们都愿意借钱给他。
从朋友到同事,从银行到拍卖行,他把能借到钱的都借了一个遍。
到了2001年时,股市投资依然没有起色,他开始拆东墙补西墙,在破产的边缘勉力维持。
终于,在一次次翻盘失败后,
他选择,铤而走险。
【步入深渊】
为了找钱翻本,借已经没有办法了。
他决定骗。
他找到一个画廊的老板,告诉他们自己打听到一幅莫奈早期的作品,最近可能可以出售。这幅画是莫奈早期的Le repos dans le jardin, Argenteuil,现在这幅画就在大都会博物馆,如果感兴趣可以带来给他们看看。
但是要买的话,需要一笔钱当押金。
老板听说后,出于对Cohen的信任,直接给他写了一张250万美元的支票。
另一头,Cohen还找到另一位画廊老板,表示自己记得他的画廊里,有一幅毕加索的作品。
现在,自己手头有客户很感兴趣,能不能和以往一样,借走后卖了试一试。
画廊老板也是出于对Cohen的信任,让他像以往那样把那副价值250万美元的画借走了。
这毕加索的画被他带走之后,以4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私人收藏家。而应该给画廊老板的250万,却直接没有给画廊。
另一边,
他又跟一个富豪谈好一个几幅毕加索画的打包交易,总额300万美元。
出于他的业界声誉,富豪也直接把钱打给了他....
在Cohen心里,自己是真的缺钱了,一旦周转过来,在股市上把钱赚到了,一定会还给这些人的。
但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如愿赚到偿还债务的钱。资金漏洞越来越大,大到Cohen已经没有翻本的机会了。
【崩塌】
此时的Cohen,虽然欠着大笔贷款,生活质量却一点也没打折,他肆无忌惮地,大手大脚地花钱。继续频繁出入名牌商店和高档消费场所。
1,800美元的Prada皮具照买不误,2,500美元的床上用品也是眼睛都不眨一下,家里小朋友的一件衣服也花了多达500美元,去棕榈海滩酒店度个假便花掉13,000美元,甚至还花22,500美元给孩子买了一架斯坦威钢琴....
而Cohen对自己花钱的方式也毫不在意,一面说着欠每个人的钱要还,另一方面却又花钱如流水,在Cohen自己看来,该花的钱还是得花,为了业务需要,空荡荡的家里需要家具来装饰,总不能让客户看到后跌份儿….
问他当时为啥花那么多钱给娃买一架钢琴,Cohen只云淡风轻地回了一句:
“因为他想学钢琴啊….”
周围熟人也察觉出了Cohen反常的地方,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
终于,过了一段时间之后,Cohen奢侈生活背后的真相,终于暴露了出来…
一开始,是有把画委托给Cohen的人打电话找他,却迟迟没有得到回复。
之后到了2001年1月23日,一家拍卖行终于意识到,Cohen欠他们1000万的短期借款已经到期违约了,Cohen却没还画也没给钱…
他们于是报了警,就这样,这个价值5000万美元,大大型诈骗案,就这样被捅了出来...
直到越来越多被Cohen忽悠的人站出来现身说法,大家终于意识,被坑的,远远不止一个人….
纽约的Acquavella画廊,贝佛利山的Paul Kantor画廊,瑞士的Beyeler画廊,每家画廊都被Cohen欠了几百万美元。
FBI接到报案,立刻着手展开调查,将其立案称为“Cohen诈骗案”,探员们调查Cohen旗下的账户,大家赫然发现,这位圈内著名的名画掮客,竟然将同一幅画卖给多位收藏家,平均每幅名画,Cohen要诈骗一到两位藏家上百万美元的巨款!
例如这幅从Paul Kantor画廊拿到的毕加索的画,便是Cohen受托帮忙售卖的,Cohen把这幅画先是卖给了一位藏家,这位藏家支付相当于画作半价的220万美元,作为预付款,然而,不久之后,Cohen在没有通知这位预付半价的藏家的情况下,擅自转手把这幅画放到了爱达荷州另一个藏家的私人飞机上,那位藏家为这幅画付了450万美元全款....
更狠的是,Cohen把这幅莫奈的画卖先卖给一个藏家,收了半价的预付款,转手又把这幅画全款卖给瑞士一家画廊500万美元,没想到的是,他还不知足,又以500万美元把这幅画卖给洛杉矶的一个投资人...
同一幅画,卖了三次,光这三个人,就汇给了Cohen 1250万美元,而Cohen没有把画发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因为这幅画本来就不卖。
面对这一切,18年后的Cohen脸不红心不跳地辩解到:
“ 后来他们给我开了账单了啊。 既然画廊给我开了账单,这就不能算是盗窃。只能算是我没付他们账单的钱,算我欠钱而已。我算是欠他们220万美元。这不算偷,这是一次买卖。
本来就有很多这种事情,比如一些画廊买了画,但是资金周转不过来时先没付钱。艺术圈的事,能算偷吗... ”
一堆名画就这样被Cohen辗转腾挪,通过一画多卖,Cohen的账户上就这样收了上千万美元的不义之财。
“不可能,Cohen怎么能干出这种事….”
然而,事实摆在眼前,画商们群起追讨,这个向Cohen追讨1000万美金,那个向他追讨300万…
所有被Cohen欠了钱的人,现在都在满世界找他,圈子里人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
“Cohen人在哪儿?”
那些预付了Cohen款项却没有拿到画的藏家也跳出来追讨,他们很快意识到,不仅找不到Cohen本人,而他们付大笔钱买的名画,此刻也在别的藏家手里(对方同样付过钱了),不可能拿到手了....
一干富豪都被Cohen坑了钱,大家纷纷闹着要找到他本人,追讨巨额欠款,2001年1月,《纽约邮报》头版刊出大号标题:《史上最大艺术品诈骗案》。
1月27日,Cohen从纽约彻底消失,人间蒸发,直到他逃跑的那一刻,他行骗的总额达到5500万美元。
一时间传言四起,有人说,因为老婆是德国人,所以他逃去了德国。有人觉得他自己有犹太血统,所以逃亡了祖地以色列….
【逃命】
一些身家不菲的名画藏家们,在被坑掉了大笔钱之后并不打算白白认栽,不少人气到炸裂,这部分人已经不打算要回钱了,只想立刻要了Cohen的小命。他们开始私下商量,雇佣杀手,随时准备干掉Cohen。
原本Cohen一度也考虑过自首并承担法律责任,然而,一单诈骗罪最少判5年,Cohen一共犯了24单,
思来想去,Cohen最终选择了极端的道路
——跑路!
决定跑路之后,Cohen刚开始也很迷茫,他先漫无目的地飞往了西班牙马德里,之后又决定转道飞去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在登机前几个小时,Cohen突然转念一想:还是飞往巴西里约热内卢吧。Cohen说做这个决定没有别的原因:
“我只是随机选择,临时决定想去哪去哪。”
事实上,Cohen之前从来没有去过巴西,不会葡萄牙语,在那边也没有熟人。
虽然欠着一屁股债,但他在那边过着很滋润的生活。
Cohen先到了里约住下,随后妻子和两个娃也来到了这里和他团聚。
他跟妻子找房子,给孩子找学校,俨然一位新移民的架势。
在里约,Cohen依旧毫无顾忌地使用自己的真名,一家人依然过着相对奢侈的生活。
Cohen的司机以为他是一位大的商人,有自己的公司,做一些投资。只是Cohen的司机偶而会发现一些古怪的地方:
“他看上去很有钱,只是任何情况下都使用现金。女佣的工资,保姆的工资,我的工资,甚至大街上买的任何东西,都用现金支付。”
跑路在外,虽然在里约舒服地生活了下来。
在这里,他重操旧业,开始继续做股票和期权交易。
又一次赔了个精光。
无奈之下,Cohen只好选择了打工。
到了2002年,Cohen和老婆又有了第3个娃,虽然生活异常艰难,但Cohen总算得到了一些慰藉,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美国丢下的一大堆烂摊子,诈骗案,巨额欠款的那一页都已经翻了过去,他从此可以一心一意在里约经营自己的小日子了.....
然而,Cohen还想得太天真了,虽然巴西是许多犯事儿的外国人倾向于选择跑路的地方,但终究不是法外之地,国际刑警早就追查到了巴西,随时准备逮住Cohen。
2003年5月,Cohen和司机把孩子们送到学校,之后司机掉头把Cohen送他平时去工作时停车的地方,忽然,前面一辆巴西联邦警车堵住了两人的去路,Cohen虽然强作镇定,但这一次他明白,抓他的人终究还是来了,Cohen很快被巴西警方和国际刑警逮捕入狱。
【越狱】
之后,Cohen审判之后被送到里约郊外一个暗无天日的地下监狱,在这里,Cohen迎来了人生第一段黑暗的时光,监狱里条件奇差无比,也没啥打发时间的活动,Cohen开始学着适应监狱里的苦闷生活,他开始教人下国际象棋,一段时间后,竟然教出了12个弟子....
另一方面,Cohen被捕之后,他的妻子心急如焚,开始在外面找朋友帮忙,想各种办法救Cohen出来,她一度打电话找到了Cohen以前的熟人,要借15万美元把Cohen弄出来….
忙活了很久之后,Cohen的妻子终于疏通了捞丈夫的路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Cohen正式开始实施他的逃狱计划。
2003年12月,Cohen开始装病,之后,他不断向监狱看守提要求,说要去医院,而这一天,监狱的救护车很蹊跷地坏掉了,于是看守们“无奈地”将他塞进了一辆雇来的私家车里,然后看守举着枪,押着Cohen去医院....
当轿车开进了一个异常拥挤的单行道时,Cohen意识到:
机会来了....
他飞快地拉开车门,拔腿就跑,旋即跑进了人群中。
当时路边的人群非常拥挤,车里的看守们虽然举枪对准了Cohen,却因“害怕误伤群众”,于是选择了没有开枪,就这样放走了Cohen....
Cohen从押送他去医院的车上逃走,他不敢停留,先是上了一辆出租车,之后又在街边买了帽子和太阳眼镜遮掩,又一次混进了人群里….
这一次,Cohen决定不再和妻子孩子联系,而是选择一个人逃亡....
Cohen先是躲进了一所基督教堂,这里的神职人员没有过问他之前的故事,毫无顾忌地收留了他,并为他安排了出逃的路线。由于没有护照也没有身份证件,Cohen决定穿越亚马逊热带雨林,逃往法属圭亚那的路线。
就这样,Cohen开始人生中的第二次逃亡,这段逃亡之路异常艰难凶险,他乘坐小船在河上走了两天一夜,期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后,河上还不时有鳄鱼出没,在跨越了重重艰辛之后,
2004年1月,Cohen终于穿过了亚马逊丛林,抵达了法属圭亚。当年8月,Cohen又想办法偷偷逃回到了出生地法国。
【再次逃亡】
从被捕到逃狱,再到逃回欧洲,Cohen吃尽了苦头,然而他绝对想不到,自己苦难的逃亡生涯,还远远没有结束。
回到法国之后,Cohen投奔了一个远方表兄, 又通过表兄认识了一个犹太人,这位犹太哥们让他住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算是像逃犯一样藏匿。
Cohen就这样在这个办公室里住了好几年,这期间,Cohen因为没有工作,也没什么收入,钱很快花光了,走投无路之下,他又偷偷联系过去的朋友,找他们借钱接济,经常隔段时间找他们借一次钱,一次500,一次1000地借,长此以往,朋友们也拉黑了他,再不借钱给他了....
Cohen钱花光了,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有很多次,Cohen甚至没钱吃饭,只能喝点热水,吃点糖,饿到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这样的情况越来越频繁,有时候,甚至连续3,4天吃不上一顿饱饭!
Cohen不由得感慨到:
“从曾经的奢侈生活到如今不名一文,食不果腹…这种感觉实在太糟糕了....”
其实,Cohen依然还有翻身的机会,那帮犹太朋友也曾试图帮他,其中一个犹太朋友的父亲很有钱,就给他投了一笔钱做股票和期权交易,Cohen靠着这7万欧元起家,开始了自己东山再起的生意之路,然而,时运不济,起步5个月,Cohen一开始做得很好,最后还是赔到血本无归....
最后,Cohen连犹太朋友的办公室也待不下去了,至此,曾经住着豪宅,坐拥大批豪车,别墅,私人飞机的纽约名画掮客Cohen,如今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无家可归,成了巴黎街头的流浪汉.....
Cohen从未感到这么低落,丧到无以复加,他有在街头乞讨,有时就饿着肚子发呆,此时的他,不知道这样的悲惨日子,何时才是个尽头.....
Cohen依旧是幸运的,他的妻子和孩子还没有抛弃他。
2008年,Cohen的妻子和孩子辗转来到了巴黎,和他团聚,此时的Cohen历经磨难,显得无比苍老,他最小的孩子也已经长大,却不认识父亲。
Cohen终究没有饿死在街头,和妻子团聚以后,他们在法国找了一个小地方住了下来,过着最低标准的生活。
他没有任何工作,只靠福利生活,两次逃亡之后,他和过去的朋友彻底断了联系,生活中除了家人,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话,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了朋友,没有的名声,没有了信誉,没有了财产,他是彻底的“一无所有”了….
从过着奢华生活的名画掮客,5千万美元的史上头号艺术品诈骗犯,到不名一文,流落街头,最后靠救济金度日的流亡者,Cohen逃亡了整整17年才再次露面,他并不知道自己一拍屁股跑路后,丢下的烂摊子,坑了多少人,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
当年被他坑惨的生意伙伴们,说到他只有无比的愤怒,大多数人都只想送他去坐牢,因为他们这些年的生活,也是各种惨,比较典型的就是被他坑到画廊倒闭的:
“因为他,我关了画廊,失去了工作,在这个圈子再也混不下去了....”
面对采访,Cohen终于流露出一丝愧疚:
“我不知道他会这么惨...我以为他很有钱,生意也做得很好…我很抱歉。”
截止今天,Cohen还没有站出来承担他过去的责任和罪行,正如导演所说,即便他已经一无所有,他永远不会诚实对待任何人….
而这么多年下来,
他依旧是个逃犯。
只不过现在他是个居住在法国的法国人,
美国没有办法把他引渡回美国受审,
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后记
Cohen逃亡消失了十多年,最后得以面对镜头,讲出自己从发家,到衰败,和最后逃亡的故事。
这一切,都源于BBC的一个制作人和导演的一部纪录片。
时间还要回到很多年前,当Cohen犯下的惊天艺术品诈骗案后。当时消息传到了纪录片导演Vanessa Engle的耳朵里,立刻引起了她的兴趣,于是决定给这位诈骗逃犯制作一部纪录片,讲述这个诈骗5000万之后跑路的故事。
然而导演Engle做梦也没想到,作为一位平均一到两年便出产一部纪录片的导演,这部名为《5000万美元名画诈骗犯》的纪录片,从启动制作到完成,竟然用了整整17年之久。
更没想到,FBI全球布线都抓不到的诈骗逃犯,竟然在她锲而不舍地拍纪录片的过程中最终给挖了出来…..
影片刚开始拍摄,Engle也没啥头绪,除了去挖一些Cohen最初的资料,就是上网搜Cohen的名字,指望能挖到一些小道消息。然而已有的消息,总都一无所获。
但是Engle异常执着,从拍摄开始之后的这些年,她每隔一两个月都要在网上搜一下Michel Cohen这个名字,穷尽一切办法寻找Michel Cohen,渐渐成了这位导演的日常….
Engle开头的运气还算不错,仅仅追踪了两年,就有了Cohen的消息:
原来,这哥们逃到了巴西,2003年在里约热内卢被国际刑警逮捕,之后关进了巴西监狱里。然而在巴西监狱关了不到一年,Cohen竟然成功越狱。
当时纪录片和Cohen本人的案子,都随着他的又一次逃亡而再一次陷入沉寂,这部片子也就此成了Engle手头上一部“悬案素材”。
然而,执着的女导演依然没有彻底放弃Cohen,她会时不时把片子翻出来,添加一些资料,她依旧保持着几年下来积攒的习惯——每隔两三个月,就会去网上搜一搜Cohen的消息….
3年,5年,10年,15年….
终于有一天,Engle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
“您好,我是Cohen的妻子….”
听到这句话,Engle几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她知道,自己终于有了纪录片的男主Cohen的下落了…
最终,Engle得以前往会面,最终找了这部历时17年的纪录片的男主角,Cohen本人——传说中的5000万假画诈骗犯。
而会面之后,Cohen同意出镜,面对着镜头,说出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故事。
人们也终于得以知晓,这位诈骗5000万美元之后跑路的人,这失踪的17年里究竟度过了怎样的人生,事实证明,人生中所有欠下的债,即便一时逃脱,生活终究会让人以另一种方式偿还!
转载来源:英国那些事儿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uk/iplayer/episode/m0008rt3/the-50-million-art-swindle部分素材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感谢合作。
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