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述最枯燥的基本知识
最近看到公众号中各种推“招聘季金九银十铜十二”之类的文章,把毕业季找工作需要应对的事情和解决方法都已经写的很详细了,还有各种面经考经挥之即来,已经没必要再去写这样的一个文章了,但自从上次作者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毕业到现在的经历,一发出去到现在,不断有人来加作者微信,有的让帮忙看简历,有的咨询找工作应该怎么找,有的问IT行业和自身的定位,还有的问技术(作者技术太菜,谨慎请教!)...回想这几年的工作经历,虽然从未某得CTO的一职,但因为技术+管理一起做,因此作为面试官的次数非常多,面试过的人员也不少,面试岗位涉及:前端、后端、测试、产品、运营等,在此根据作者这些年和面试者交流的经历以及最近被咨询较多的问题,做一个总结,给有需要的同学作为一个参考。
同时,我想吐槽一下的是:
大学里在学生关于职业发展和就业方面的指导几乎为0!!!
很多学生都是因为招聘会来了,才意识到要学习和准备面试
因为毕业了,才意识到要找工作。
所以借此文纯粹是给毕业生一些小小的指导和建议,人生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职业生涯的起点,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文章能帮助你为面试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原本属于你的“BAT”,不会因此而失去。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文章提纲:
- 毕业季应该怎么准备?
- 怎么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
- 选择工作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 简历应该怎么做?
- 技术太渣,是否参加培训机构?
- 签合同时公司要求签三年,怎么办?
- 能力不足,无法面试怎么办?
- 第一份工作是否应该意薪资?
1、毕业季应该怎么准备?
小A就读于某985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三年多的专业课一节没落下,期末考试成绩一直处于院内前三,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拿到手软,并且在大三时参加了某全国软件大赛并获得二等奖,大二就开始为校外一些创业团队写项目,积累了不少编程经验。
到了毕业季,他开始把精力放在里找工作上,首先他在网上找一些笔试题对自己的技术能力做一个评估,定位他的水平能达到哪一级别的公司,然后整理近期校招有哪些企业并对这些企业做好级别划分,最后圈定自己喜欢并且比较有把握能通过的公司范围,最终确定心仪的公司为某易。
圈定之后,就针对性的对圈定的每一家公司做好充分准备,根据公司岗位技术要求补充自己没有把握的知识点,并且把该公司近几年的面试笔试题啃一遍,查漏补缺,恶补不足;根据公司招聘岗位定制化简历,做到简历内容尽可能符合该公司招聘要求。
在面试自己心仪的公司之前,他先参加了几个级别较低的公司的面试,通过几次面试,把身心状态调整到面试模式,并且整理出一套面经。一切准备就绪,就迎来了某易的面试,小A自我介绍完毕之后,面试官问的技术问题他顺利的回答出来,有一些偏实践的问题,小A如实回答自己还是一个大学生工作经历并不多,实践性的问题没碰过无法作答,希望能在入职之后获得更多机会学习和实践,与公司一起成长。
整个面试过程,面对面试官的提问,小A的回答不亢不卑,对于有把握的问题自信满满,对于不懂的或没把握的问题也从容如实作答。面试结束后过一周,小A便顺利的收到了某易发来的offer。
诚然,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越早规划,就越从容,当你为毕业季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时,你就能在招聘季到来时更有把握得到自己想要的offer。
说来惭愧,作者在毕业季的准备这方面做的非常不好,才有了毕业之后找工作的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2、怎么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
小编这些年作为面试官面试时,无一例外的都会问面试者的一个问题:
“你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规划是怎样的呢?”
根据面试者的回答来分析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人:
- 一种是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型,对当前要找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认知,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明确的方向和前进计划。
- 一种是没想法、度日型,对当前的工作没有什么概念,按部就班,觉得工资少就换工作,对未来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甚至对当下找工作的目标也没有明确,就是毕业-投简历-面试-投简历-面试-上班...
前者无需多言,只要能保持一直为之努力的状态,你的职业道路就会往你所愿方向大步前进。
而后者,作者想问:
你们真的甘愿就这样浑浑噩噩的度日吗?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回答不。
但是你们心里可能在想:
我不知道怎么规划啊?
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啊?
我不知道哪些岗位有前途啊?
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工作啊?
当你有以上这些的想法时,作者建议:
从根本出发!
何为根本?
那就是你为什么要有职业?为什么要有发展方向?
归根到底,不就是为了能实现梦想、能温饱富裕、为了不虚度光阴吗?
因此,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
你喜欢的:我喜欢做什么事情?
你擅长的:我擅长做什么事情?
能赚钱的:做什么事情能赚钱?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下Kedar Soni的关系图来表示:
我们看到:只有尽可能多的因素综合起来,才能达到一个相对win的效果。
在此作者拿自己做一个例子来分析:
- 我喜欢的:打篮球、敲代码、打游戏
- 我擅长的:思考、持久运动、写作、写代码
- 我觉得能赚钱的:做生意、写代码、创业
因此,综合起来,作者发现,自己能做的,还能赚些小钱的,也只有敲代码这一个方向了;各位读者不妨试试像作者这样分析,或许就能得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发展方向了。
3、选择工作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小B是个南方人,在安徽某大学读完四年之后,通过校招顺利的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但小B的内心是不安稳的,本着对首都的敬仰,他尝试去北京找工作,在那里,他住五环以外的地下四层小旅馆,每天他挤着超负荷的地铁从五环之外来到三环内面试,他见证了北京如蝼蚁般的小公司遍布在京城的每个角落,他吃着号称北京最便宜的快餐:肯德基。终于在挤不上地铁赶不上去面试的地铁里,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孤独和渺小,那一刻,他决定回到家乡,那个离家里最近的城市,那里也要挤地铁,那里也有蝼蚁般的小公司,但那里的一切让他感觉到亲切,家人好像就在不远之处,他在那里慢慢建立起新的社交圈,他为留在那里努力地奋斗着;五年过后,他在城市里买了房,组建起了自己的家庭,他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让他充满了归属感。
这个例子不能说明第一份工作应该怎么选择,但是可以说明工作有时候是可以改变人生的轨迹,作为一名毕业生,第一份工作需要考量的东西很多,他考量的是城市因素;家乡,永远是一个让人牵挂的地方,与其牵挂,不如把工作的地方定在离家近的城市,再选定工作;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考量角度,整体来说,考量的因素有几个:
- 企业所在城市:城市决定地方的人文和生活环境,也决定一个人在这段时间内的一个交际圈所在,当你对这些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时,那就需要好好考虑合适的工作城市是哪些。工作可以频繁换,但是工作的城市不建议频繁换,因为每换一次城市,都是一次舟车劳顿,更重要的是:当你离开这个城市之后,你这段时间积累的交际就会渐渐的被时间冲淡,就像我们去一个城市读大学,当我们毕业之后离开这个城市,你就会发现,很多同学就渐渐的丢失,甚至再也没见过了。
- 职业和兴趣的对口程度:职业不一定等于兴趣,但最好等于兴趣,由兴趣作为出发点的工作,才是一份好的工作。
- 薪酬待遇和晋升体系:初次就业不应该在乎薪资,但是要在乎这个岗位的薪酬和晋升的体系,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梦想,更多的可能是温饱富足,因此:你可以不在意起点,但是要在意薪酬阶梯的高度以及岗位高点。
- 企业口碑:企业口碑体现企业价值,企业价值影响着员工的态度,一个企业如果在外口碑极差,它的员工也会深受影响,就如某滴,在某些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之后,我们看某滴司机的眼神都不一样,如果你处在其中,有何感想呢
-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大学生接触的另一个文化氛围,好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在工作和身心上都得到很好提升,而且让员工更有归属感。
4、简历应该怎么做?
简历就像是应聘者递给面试官的一张名片,一份好的简历能让你在千千万万简历中脱颖而出,成为得到面试机会的敲门砖,但在大学校园里,从来没有任何关于做简历的指导,更别说如何针对性的做简历。因此面试官收到的简历五花八门,有的像在编故事把实习经历写成了流水账,有的像在画图把简历用色块填充得眼花缭乱,有的像恐慌隐私被暴露连最基本的必要信息都没有...
通常,一个招聘岗位比较多的hr每天要查看的简历多达几百份,因此hr不可能一字一句地查看每一份简历再做定夺,而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的走一遍,合适的就进入面试阶段,不合适的就丢弃了,所以对于简历的制作:我们不能以我为主,记流水账,填色块,以为很完美,perfect!;而是应以hr为主,从hr的视角去研究一份简历应该怎么做,才有侧重点,才能在hr的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中也能看得出面试者的水平。
下面,作者根据自己看简历的一些经验,给出一些做简历的要点:
- 页面:最多不能超过两页,而且重点内容放在第一页。HR看简历的速度几乎是几秒钟一份简历,如果页面偏多,后面的页面根本就不会再看,因此一页简历最佳,实在不行,就把所有重点内容放在第一页,让HR能第一眼就看到。
- 抬头:必须是个人的基本信息,而且不能太花枝招展,能一眼扫过即可捕获到个人基本信息为重,姓名、年薪、地址(籍贯和现住址)、照片、学校、学历、联系方式、应聘岗位为必须内容。有些人还喜欢把性别、生肖、身份证号码这些非必要元素加入,这样也没错,但是信息量太多,影响HR获取必要信息,还浪费页面。
- 正文:正文有几部分:教育经历、个人技能、实践简历、所获荣誉。这四部分内容是HR了解应聘者的学历、能力、经历、潜力等综合要素的渠道,这些内容建议简洁而能突出重点的写,例如“2014-10-12,期末考试表现优异,成绩在60名学生中排名第二,获得学院颁发的国建奖学金8000元”;这本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荣誉,但因为显得过于冗长,数字过多,就显得不够突出了,可以改成:“大三期间,成绩院内前二,获得国家奖学金”,这样就显得很清晰了。
- 项目经历:项目经历是为了体现面试者的工作经历和能力等级,通常只列出最重要、参与度最高的两三个项目即可,不要把所有鸡毛蒜皮的项目全写上去(作者曾经看过一份简历,项目经历大大小小有十多个,仔细一问,其实有些是自己练手的、有些是只写了两三个页面的...emmm)。项目内容大体有:项目名称和开发周期、项目概况、项目所用技术、我的职责;项目概况是为了让面试官能看出项目是干啥的就行,不需要把所有细节都描述出来,最后两句话能表达出,项目所用技术列表应该尽量把最重要的技术放在前面,而且不宜过多,三四个即可,我的职责是为了让面试官知道你在项目里做了啥,这样面试官就可以针对性的问题,而不是问了好几个问题,你都回答说这个我没做那个我没做...
-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其实应该是作为面试者像面试官描述我为什么能胜任贵公司贵岗位,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我性格开朗、调皮贪玩、吃苦耐劳之类的自我夸奖之词。因此自我评价应该是客观、岗位需求精准、有数据支撑的例子,比如面试前端开发,可以写成“有大流量网站的性能优化能力,曾开发的转盘抽奖活动页面应对300万访问量没出现性能问题”。这样的自我评价就显得很突出了。
- 排版:不同的岗位的简历有不同的排版需求,不能说色块堆积的简历不好,但要看应对什么岗位,如果是UI设计师,你的简历设计,也是体现你美感和UI功底的一个方面,但如果你是Java开发工程师,简历涂满了色块,并且有些地方有斜体、粗体、艺术字,面试官看的眼花缭乱,就没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了,适当的放一些程序员一眼能看的懂的元素:如GitHub的logo,面试官看到心里就感觉你应该是用过GitHub的,效果不言而喻,但整体来说:简历还是简洁能突出重点为主,HR是没时间欣赏你的美感的,更多的是看着舒服就好了。
5、技术太渣,是否参加培训机构?
这个是大四学生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在大学前三年没有好好学习,到了毕业季后内心就开始恐慌,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拿到自己心仪的offer,自己却一无所谓,想重新开始好好学习,又无从下手,因此无奈之下,就选择了去参加培训,而且有些宣讲会,培训公司也来招人,并且承诺学习期间不收费,毕业后每个月还学费即可,这样的政策让学生欣喜,既不需要用到家里的钱,又能有老师教学习,因此就签约参加了培训。
诚然,走投无路的时候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但是有一些惨痛的事实摆在眼前:
- 培训班流水线作业,培训出来的学生基础差
- 公司用人不喜欢用培训机构出来的人
作者曾经面试一些从培训机构出来的毕业生,他们千篇一律的把自己包装成一年工作经验,会用各种时髦的技术,有大流量高并发的开发经验,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当作者真正问到一些具体的技术和底层原理时,就会支支吾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很可能是培训机构为提高就业率而教学生用的包装手段,其实不好,一个人的能力是在工作中体现的,你能蒙骗过关,不代表你工作能顺利的做好,你的不足,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的。
在此,作者给一些建议:
- 不要把培训的意义搞错了,培训并非坏事,但培训的目的在于引导你入门,要学到真正的技术,还得靠自身的努力,培训只是你在找不到引路者时的一个引路者,培训老师一天能讲十个知识点,希望你能在课后能把这个十个知识点深入,而不是停留在老师教的层面上。
- 关于是否需要参加培训班的问题,作者认为可以这样思考,你能否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长时间的坚持?如果具备,作者建议花一个学期泡在图书馆,出来之时,绝不比别人差。如果不具备,作者建议可以参加培训班,把培训班作为一个导师和严父,督促你时时刻刻都要认真学习。
- 技术层面上的岗位,技术强者为王,因此即使你参加了培训班,也不要认为会被招聘者嫌弃,你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就会有容得下你的岗位。
6、签合同时公司要求签三年,怎么办?
很多学生在签合同时都有一个理解误区:
合同上要求签约三年,意味着要在这家公司至少待满三年之后才能走,否则就要缴纳毁约金。
其实不然.
《合同法》规定:
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形下,用人单位才能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 (一)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
- (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保密协议中,附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中有关费用的约定。
也就是说,只要在合同中没有附带有与费用有关的以上条款,则:
- 如果在试用期内,只需要提前三天通知单位即可离职。
- 如果超过试用期,则需要提前一个月书面提交辞职报告即可,一个月后不管公司是否同意,均可离职。
因此毕业生在签约时,只要注意以上问题,就可以应对违约金的问题,如果对目前签约的公司不是很满意,还处于骑驴找马的过程中,则尽量避免签约附有违约金的合同。但如果不在意违约金的话,就无所谓啦。
7、能力太差,无法面试怎么办?
最近很多学生向我诉苦后悔之前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去参加一些实践,导致到毕业季时自己能力太差,经历又少,简历筛选都不能通过,更别说参加面试拿到offer了。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太迟了不够时间了,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连工作都不找了。
诚然,过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但只要能醒悟,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如果是大四上学期,可以先放弃秋招,回归图书馆、回归课本,其实很多学生在秋招到来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薄弱,如果那时候开始奋起,开始系统性针对性的学习,同时寻找实习的机会,一个学期的时间,完全可以补回来了的,准备充分后,就可以把眼光放到第二年的春招里。
如果是大四下学期,眼前只剩下春招的机会,作者建议可以边学习边面试,有些学校看中你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可能当下的技术能力就不那么在乎,也是有机会的;但此时你还是得抓紧时间学习,要更高效系统的去学习,因为能力才是公司招你的根本,潜力再好也需要兑现,而且如果这段时间能把学习补回来,即使春招没拿到offer,在毕业之后再找工作,也不晚,前提是:你具备足够的能力!
8、第一份工作是否应该意薪资?
多数人的行为意识里,工作就是为了赚钱的,说不在意薪资的,都是假话。
每个人都希望找到这样一份工作:待遇好、加班少,空间大、压力小。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工作,很可能只在梦里出现过,付出和收获多数情况下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在衡量一份工作的好与否,不能仅仅看薪资,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更应该看到薪资以外的更多东西,对于公司来说:薪资是体现公司对你的工作的价值体现,对你自己来说:薪资只是你工作想要的得到的东西中的一个,还有更多其他有价值的东西需要你获得,比如经历、技术等。因此在考虑薪资问题时,需要综合起来衡量,自己更看重哪一方面,哪些因素更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
举个栗子:
作者刚毕业回到广州时,有两份工作可以选择,一份是蓝月亮的内部系统开发的工作,一份是一个创业公司的Java开发工作。蓝月亮的福利待遇很好,工作也轻松,但是做的是内部系统,用的是一种很老的语言:COBO(听说过这个语言的人应该不多),工作环境是在工厂里。另一份工作薪资非常低,工作内容是作者喜欢的体育相关的项目,技术栈较为前沿,自由度高,可发挥空间大。
最终作者选择了后者,第一年几乎全年全勤而且工资不高仅能温饱,但在这里,一个小而精的创业团队,作者能够接触到项目最底层的业务、需求以及运营模式,在技术层面上能近距离接触项目所用的技术栈并且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方向,即使当时作者只是一个毕业生,但内心的归属感极强,和团队一起努力一起拼;虽然最终创业失败,但正是因为那一段工作经历,对作者往后的职业生涯影响最大,技术上接触到了非常多新技术,工作经验上对项目的整体把握有了质的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待遇上因为有了这次的创业经验,往后的工作,待遇都上了几个台阶。
在职场上,衡量一份工作的价值,永远不能仅看薪资待遇,更重要的是工作能否给你带来更多的东西,比如人脉、技术、镀金、思维等等,作者常常对自己说:如果一份工作仅仅能给你带来工资,那这份工作是不值得做的。如果能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段积累足够多的人脉、足够精湛的技术、足够强大的身体和灵魂,那么,等到机会来临,你想要的一切,都会加倍的回馈给你的。
而毕业生更加应该清楚自身情况,你犹如白纸般的工作经历和阅历,初入职场,如果只为温饱,那无论工作多久,依然还是白纸般干净、一尘不染;你的时间,只能换作金钱,真的是太浪费了。
但也不是一味的追求自讨苦吃,专找工资低的工作去磨练自我,人有自知之明,你的薪资尽量要与你的薪资匹配,你的上一份工作的薪资的高点,通常是下一份工作的薪资的起点,因为作者建议:
在综合各方面的权衡考虑之下,选择一份适合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工作,要分清各个因素的主次排序,不要被工资塞满了头脑,也不要刻意磨练自己而自命清高。在各方面合适的情况,怎么把待遇最高化,才是根本。
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请分享给更多人
关注「编程无界」,提升装逼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