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验操作部分
1
.
实验操作过程(可用图表示)
2
.
实验数据、表格及数据处理
3
.
结论
1.
实验步骤
(
1
)
放水之前,用活动测针测出堰前槽底高程▽
低
和堰顶高程▽
堰顶
,堰高
P
=
▽
堰顶
-
▽
底
。
(
2
)
关闭首部的泄水阀,打开进水阀和尾门,保持堰流为自由出流,待水流稳定后测读三
角堰上游水面测针读数▽,三角堰水头
H=
▽
-
▽
0
,根据
Q---H
曲线图查
Q
值;或者
根据
Q=15.42H
2.47
cm
3
/s
计算
Q
值。
(
3
)
用水位测针筒测读堰前水深
h
,
约在堰顶上游
(
3~5
)
H
以上断面处,
得到堰顶水头
H
堰
=h-P
,
P
为堰高。
(
4
)
计算行近流速
v
0
和堰上水头
H
0
,
0
Q
Bh
,
2
0
0
0
2
H
H
g
堰
。
(
5
)
按堰流流量计算公式计算流量系数
m
值。
(
6
)
改变流量,重复
3~5
步骤,共做
8
次。
(
7
)
试验完成后,可关小尾门,抬高下游水位,观察淹没堰流的水流形态。
实验过程注意事项
(
1
)
要检查水槽首部泄水阀是否关闭,否则,所测流量与进槽流量是不相等的。
(
2
)
堰上水头一定要在距离堰顶
3~5
倍水头以上处测量。
(
3
)
每次调节流量一定要待水流稳定后(
7
分钟以上)
,才能进行测量。
(
4
)
关小尾门时要注意水位变化,不要使水流溢出槽外。
2.
实验数据,表格及数据处理
(
1
)
三角堰零点读数▽
0
= 2.87 cm
;
堰前水位测针零点读数▽
底
= -5.81 cm
;
堰高
P=27.99 cm
;
水槽
宽度
B=30 cm
。
(
2
)
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
测针筒
读数▽
(cm)
水头H=▽
-
▽
0
(cm)
24.97
22.10
32265.1
35.60
41.41
13.42
1242.3
25.97208
0.344
13.764
51.0651
67822.49
0.4757
24.00
21.13
28879.3
34.71
40.52
12.53
1215.6
23.75721
0.288
12.818
45.8911
60950.57
0.4738
23.03
20.16
25714.4
33.88
39.69
11.70
1190.7
21.59602
0.238
11.938
41.2472
54782.78
0.4694
21.82
18.95
22068.8
32.81
38.62
10.63
1158.6
19.04783
0.185
10.815
35.5669
47238.47
0.4672
20.64
17.77
18828.4
31.80
37.61
9.62
1128.3
16.68736
0.142
9.762
30.5009
40510.03
0.4648
18.93
16.06
14664.8
30.43
36.24
8.25
1087.2
13.48859
0.093
8.343
24.0974
32005.10
0.4582
16.91
14.04
10521.6
28.96
34.77
6.78
1043.1
10.08684
0.052
6.832
17.8572
23717.15
0.4436
v
0
2
/2g(
cm)
H
0
(cm)
H
0
3/2
(cm
3/2
)
B(2g)
1/2
H
0
3/2
(cm
3/2
)
m
三角堰
流量Q
实
(cm3/s)
实用堰前
水面读数
▽
前
(cm)
堰前水深
h=
▽
前
-
▽
底
(
cm)
堰顶水头
H
堰
=h-
p(cm)
前过水
断面面
积
A
0
(cm
2
)
堰前行近
流速
v
0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