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汪亚平教授应地科院陈旻教授邀请,作客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OpenGMS系列讲座,并做了题为"南黄海水动力过程和辐射沙脊群演化" 的报告。汪教授首先通过两个专题图为同学们展示了南黄海沙脊群如何随着沉积物的搬运而变化,并提出科学问题:南黄海的沙脊群是如何形成的,未来的形成演化模式是怎样的,以及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影响是什么样的?针对以上问题,汪教授提出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常规观测和海底三脚架观测方法得到水层和流速的分布;并详细介绍了使用Delft3D数值模型进行模拟的过程,包括边界条件、沉积动力参数以及底质底层等。随后,汪教授对观测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沙脊演化的概念模式,并通过模型模拟进行对比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潮周期到10年短时间尺度的演化模式为:顺时针绕脊余环流与输运、沙脊向南迁移、近岸形成潮滩;
100年长时间尺度的演化:受到物源大小、发育空间的控制。辐射沙脊从无到有的演化时间尺度约为20-40年;
辐射沙脊形成演化到达均衡的时间尺度约为200年,沙脊由陆向海扩展的最大空间尺度约为100km,海底沙脊演化、迁移的极限水深为20-30m;
报告的最后,汪讲授同与会师生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同学们受益匪浅。
汪亚平,海洋沉积动力学专家。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海洋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海岸与海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AnthropoceneCoasts》副主编,《Acta Oceanologica Sinica》、《海洋科学》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河口海岸沉积体系与地貌演化的现代过程、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河口海岸系统状态转换研究、主要聚焦近底部边界层沉积动力过程。近期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湍流时空结构对沉积物起动条件的影响;2)细颗粒沉积物絮凝和沉降的机理;3)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潮滩、河口沉积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化。获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16) ,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2016),第九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2007),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6) 发表SCI学术论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