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电子邮件的管理,可以大大地降低管理工作量加快收集信息的速度,通过加强管理,保护电子邮件完整无缺,过滤垃圾邮件,节省办公时间。
论文先介绍当前邮件分类系统的现状,然后调研开发这一系统的主流技术,最终选择通过P 选择轻量级的关系型MySQL数据库存储数据。方便安装,减少了维护的工作量,只需要通过服务器端的更新就可以实现新系统的发布,提高了邮件分类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邮件分类系统可以极大地去改善电子邮件系统的使用环境,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便利,防止垃圾邮件损害人们的利益和网络资源,促进信息化发展。 E-mail是信息化时代最重要的联系工具之一,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电子邮件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在给全 本次毕业设计主要基于 编程的性能性与开发的便捷性,最大程度为用户提供完善的邮件收发与分类管理系统。本研究首先以通过文献资料查阅,了解目前一般邮件分类系统的设计要点与原型参考,制定合理的开发技术路线与功能要点。具体包括:
第五、发信箱功能。该信箱记录已发送的邮件。可对发信箱中的邮件进行删除功能。
第六、草稿箱功能。可对当前发送内容进行编辑,保存至草稿箱,记录下未完成发送的邮件。可对草稿箱中的邮件进行删除功能。
第七、垃圾箱功能。在收信箱中删除的邮件会被添加至垃圾箱并且不会出现在收信箱,垃圾箱中可对其中的邮件进行删除,删除后将不能复原。也可以将垃圾箱中的邮件进行复原,复原的邮件将重新回到收信箱。
第八、标记箱功能。可对收信箱中的邮件进行标记,标记后的邮件将同时添加到标记箱。可对标记箱中的邮件进行删除功能。
第九、邮箱的黑名单功能。可对某一邮箱地址拉入黑名单,当收到该地址后将自动删除该地址邮件。
球网民带来通讯便利的同时,正不可避免地遭遇有悖初衷的运用。垃圾邮件问题日益严重,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接着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最后进行编码实现。邮件分类系统主要通讯录管理、发件箱、收件箱、垃圾箱、用户管理等功能。
前端技术:nodejs+vue+elementui,
Express 框架于Node运行环境的Web框架,
语言 node.js
框架:Express
前端:Vue.js
数据库:mysql
数据库工具:Navicat
开发软件:VScode
视图层其实质就是vue页面,通过编写vue页面从而展示在浏览器中,编写完成的vue页面要能够和控制器类进行交互,从而使得用户在点击网页进行操作时能够正常。
代码结构讲解
1、 node_modules文件夹(有npn install产生)
这文件夹就是在创建完项目后,cd到项目目录执行npm install后生成的文件夹,下载了项目需要的依赖项。
2、package.json文件
此文件是项目的配置文件(可定义应用程序名,版本,依赖项等等)。node_modules文件夹下的依赖项是从哪里知道的呢?原因就是项目根目录下的这个package.json文件,执行npm install时会去找此文件中的dependencies,并安装指定的依赖项。
3、public文件夹(包含images、javascripts、stylesheets)
这个文件夹做过Web开发的应该一看就知道,为了存放图片、脚本、样式等文件的。
4、routes文件夹
用于存放路由文件。
5、views文件夹
存放视图。
第一、实现邮箱的登录、注册功能。
第二、发送邮件的功能,其中包括能够发送的邮件能够添加附件,一份邮件可添加多个收信地址,完成多人发送。完成抄送和密送。
第三、通讯录功能,可添加邮箱地址保存至通讯录,可对通讯录里的邮箱地址进行昵称的设置。
第四、收信箱功能,收信箱中邮件默认按照时间排列,拥有未读提示,可检索未读邮件。可对收信箱中的邮件进行检索和删除。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
第1章 绪论 1
1.1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
1.3 研究的内容 1
第2章 相关技术 3
2.1 nodejs简介 4
2.2 express框架介绍 6
2.4 MySQL数据库 4
第3章 系统分析 5
3.1 需求分析 5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5
3.2.1技术可行性:技术背景 5
3.2.2经济可行性 6
3.2.3操作可行性: 6
3.3 项目设计目标与原则 6
3.4系统流程分析 7
3.4.1操作流程 7
3.4.2添加信息流程 8
3.4.3删除信息流程 9
第4章 系统设计 11
4.1 系统体系结构 11
4.2开发流程设计系统 12
4.3 数据库设计原则 13
4.4 数据表 15
第5章 系统详细设计 19
5.1管理员功能模块 20
5.2用户功能模块 23
5.3前台功能模块 19
第6章 系统测试 25
6.1系统测试的目的 25
6.2系统测试方法 25
6.3功能测试 26
结 论 28
致 谢 29
参考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