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softmax与交叉熵
杂谈
我们常用到softmax函数与交叉熵的结合作为损失函数以监督学习,这里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正文
1.softmax的基本改进
所谓softmax就是在对接全连接层输出时候把输出概率归一化,最基础的就是这样:
效果就是这样:
数值上达到的效果就是使得最后输出总和为1,范围0~1.
a = np.array([38,20,40,39])
softmax_a = np.exp(a) / np.sum(np.exp(a))
print(softmax_a)
#[9.00305730e-02 1.37116380e-09 6.65240955e-01 2.44728471e-01]
但是这个是存在数值不稳定的,极小或极大的差异将会溢出,x很小的都会被归为0,大的又会溢出,所以我们通常做了一定的改进。
改进一:减去最大防止溢出
C一般是我们的数值最大值,这个操作使得我们可以防止x过大的情况出现,减小指数函数输入差异。这只是对运算过程中做一下数值稳定性的规约,不会影响输出结果。
a = np.array([38,20,40,39])
a_max = np.max(a)
softmax_a = np.exp(a-a_max) / np.sum(np.exp(a-a_max))
print(softmax_a)
#[9.00305730e-02 1.37116380e-09 6.65240955e-01 2.44728471e-01]
改进二:Log
为了一定程度上消除求幂指数和除法,通常会对以上的softmax取log,这样可以除法转化为减法,,并减少一次幂指数的计算,也提高了梯度的计算能力,甚至跟香农信息熵的形式一定程度地联系了起来。
a = np.array([38,20,40,39])
a_max = np.max(a)
time1 = time.time()
for i in range(100000):softmax_a = np.exp(a-a_max) / np.sum(np.exp(a-a_max))softmax_a = np.log(softmax_a)
time2 = time.time()
print("未优化时间:",time2-time1)
print("softmax_a:",softmax_a)time3 = time.time()
for i in range(100000):softmax_a = a-a_max - np.log(np.sum(np.exp(a-a_max)))
time4 = time.time()
print("优化时间:",time4-time3)
print("softmax_a:",softmax_a)未优化时间: 0.8376865386962891
softmax_a: [ -2.40760597 -20.40760597 -0.40760597 -1.40760597]
优化时间: 0.7791688442230225
softmax_a: [ -2.40760597 -20.40760597 -0.40760597 -1.40760597]
十万次计算下的速度优化。
改进三:Softmax Temperature
softmax可能存在对于一些数值上相近的向量数值,概率却相差很大,比如上面接受的输入是[38,20,40,39],不加log输出就是[0.09, 0.00, 0.6, 0.24],加log的输出就是[ -2.41 -20.41 -0.41 -1.41],可见相差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引入一个对于输入范围的缩小,希望输入都在平滑合理的区间内:
a = np.array([38,20,40,39])
a_max = np.max(a)
tao=100
softmax_a = np.exp((a-a_max)/tao) / np.sum(np.exp((a-a_max)/tao))
print("softmax_a:",softmax_a)softmax_a: [0.25869729 0.21608214 0.26392332 0.26129724]
设置tao为100,可见输出变得更为很合理。
改进四:FC + Softmax——Modified Softmax
在很多时候,Softmax接在一个全连接层(或者某个能够统一维度的层)之后,所以形式上改进为:注意,由于这里是矩阵形式的x,所以xi、xj表示的都是那个展平的x,由W的标号决定对应的输出yj:
消除向量表达全部变为标量那就是modified softmax:
如果能将 W=1,b=0,就得到了一个比较规范化的modified softmax:
2.softmax的演变
数据科学家想要在softmax上面做一些特定性的改变来显式得体现出改进。
演变一:Large-Margin Softmax(L-Softmax)
思路是想要在分类任务中,使得类内距离尽可能小,类间距离尽可能大。于是L-Softmax提出基于Modified Softmax增加一个超参数来控制。想要将特征与参数分解为振幅和具有余弦相似度的角:
如果是个二分类,上文中提到的modified softmax的分类为1类依据是(分母相同,忽略偏差):
而 L-Softmax则类似于间隔化的思想,想要分类更严格并扩大决策范围:(m>=1,0 ≤ θ1 ≤ π/m )
那么我们的学习目标就变成了后式,也就是要更严格的θ,也就是相比没有引入m时更小的θ。
因为 m是正整数,cos 函数在 0 到 π 范围是单调递减的,所以 cos(mθ) 要小于 cos(θ)则m要>=1 。 m 值越大则表示我想要的间隔越大,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调大m定义损失会逼得模型学到类间距离更大的,类内距离更小的特征。 我如果增大m,则表示我要你的θ1更小,意思是最后寻找到的特征空间的类间距离更大的,类内距离更小。当然为了满足学习目标,θ2也会被压小。
最终定义为:
为了满足分段函数的连续,原文构造了一个函数:
演变二: Angular Softmax(A-Softmax)
A-Softmax的改进思路和L-Softmax相似,都是对于在分类任务中,使得类内距离尽可能小,类间距离尽可能大,只不多A-Softmax与L-Softmaxd区别主要是A-Softmax多了一个权重归一化,和Modified Softmax里面的权重归一化一样:
演变三: Additive Margin Softmax(AM-Softmax)
将L-Softmax & A-Softmax的 改造为新函数:,然后把W和x都归一化,而我们又知道:,分母归一化为1了,这样原来的式子就变成了:
直接跟正则化扣上了,我增大m,那模型训练时候为了让softmax大那其Wx就得大,那肯定只能训练出越靠近x的W才会越大啦。这样的好处是求导极其简单。
演变n:还有一堆
Softmax与其变种 - 知乎 (zhihu.com)
3.交叉熵
交叉熵的引入就是通过独热编码将注意力集中在分类正确的softmax上,用分类正确的softmax的梯度更新权重,因为只有分类正确的-log p*log(q)的p才会是1。
而至于说log则达到了我们之前所做的log_softmax的效果,取-就直接表示要最小化损失,最大化softmax输出。
感谢: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