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 设备管理概述
- 1.1 系统总线结构
- 1.2 设备控制器通用结构
- 1.3 I/O设备的模型
- 2 I/O端口
- 2.1 寻址方式
- 3 驱动程序
- 4 基本I/O控制方式
- 4.1 程序直接控制
- 4.2 中断I/O方式
- 4.3 DMA方式
- 4.4 I/O通道控制方式
- 5 I/O管理中的重要思想
- 5.1 设备独立性
- 5.2 SPOOLing技术
- 5.3 I/O软件的多层模型
- 6 磁盘I/O
- 6.1 磁盘调度算法
- 6.1.1 先来先服务 FCFS
- 6.1.2 最短寻道时间优先 SSTF
- 6.1.3 扫描算法 电梯调度算法 SCAN
- 6.1.3 循环扫描 C-SCAN
- 6.1.4 N-Step-SCAN
- 6.1.5 FSCAN
- 6.2 其他磁盘I/O性能的改善
1 设备管理概述
1.1 系统总线结构
系统总线上传输的信息有——数据 地址 其他控制状态定时信号
系统总线其实有几类
如下图 CPU总线 存储器总线 和I/O总线
其中北桥芯片组把处理器和存储器分成了两个总线
南桥芯片连接在I/O总线上
I/O总线上连着众多的I/O设备
当然I/O总线和I/O设备之间通过设备管理器进行连接控制
那么设备管理器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1.2 设备控制器通用结构
控制不同的外设需要不同的设备控制器,将系统总线和设备侧的接口连在一起
1.3 I/O设备的模型
对于外部设备而言,他们的设备如下
2 I/O端口
I/O设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外设寄存器(也叫做I/O端口,下文我们都叫做I/O端口了)(存储着设备状态,数据等)
控制需要了解外设寄存器值,读取数据也是从相应的寄存器值读取
I/O端口通常包括:控制寄存器、状态寄存器和数据寄存器三大类
所以这里就牵扯出一个问题,CPU下达指令读或写某个I/O端口(寄存器),需要知道那个寄存器在哪里,也就是说寄存器的地址是什么,这就涉及到I/O端口的编址以及寻址
2.1 寻址方式
统一编址方式(内存映射方式)
与主存空间统一编址,主存单元和I/O端口在同一个地址空间
独立编址方式(特殊I/O指令方式)
单独编号,不和主存单元一起编,使成为一个独立的I/O地址空间,例如Intel处理器
3 驱动程序
控制外设进行输入输出的底层I/O软件是驱动程序,由设备生产商制作,包括 设备控制器中有哪些用户可以访问的寄存器、控制状态寄存器的每一位的含义,通信协议等等
驱动程序通过访问 I/O端口控制外设进行I/O
比如 读取控制命令送到控制寄存器来启动外设工作
读取状态寄存器了解外设和设备控制器的状态
访问数据缓冲寄存器进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实现这种访问操作是通过I/O操作完成的,他是一种特权指令
4 基本I/O控制方式
有如下四种
4.1 程序直接控制
程序查询I/O方式
原理 由CPU负责直接控制I/O操作,不涉及中断或DMA(Direct Memory Access)。
方法
计算机从外部设备读取数据到存储器,每次读一个字的数据。对读入的每个字, CPU 需要对外设状态进行循环检查,直到确定该字已经在I/0 控制器的数据寄存器中
优点 简单、易于实现。
缺点
在程序直接控制方式中,由于CPU 的高速性和I/0设备的低速性,致使CPU 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等待I/0 设备完成数据I/0 的循环测试中,造成了CPU 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该方式中, CPU 之所以要不断地测试I/0 设备的状态,就是因为在CPU 中未采用中断机构,使I/0 设备无法向CPU报告它已完成了一个字符的输入操作。
4.2 中断I/O方式
中断I/O方式
原理 设备在完成操作后发出中断信号,通知CPU进行数据传输。
方法
中断驱动方式的思想是,允许I/0 设备主动打断CPU 的运行并请求服务,从而“解放"CPU, 使得其向I/0 控制器发送读命令后可以继续做其他有用的工作。
优点: 提高CPU利用率,减少了对CPU的占用。
缺点
中断方式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提高CPU利用率,但在一些情况下,字符式设备,其中断频率太高,来回切换的话也会耗费处理机较多时间
核心是因为什么?
是因为上面两种方式都需要经过CPU处理?
什么叫经过CPU处理
是外设输入数据流大概是这样的: 【外围设备->I/O控制器的数据寄存器->CPU寄存器->存储器】,这就叫经过CPU,或者说传输数据的过程需要CPU的干预
于是引出了下面的DMA(直接在I/O设备和内存之间建立数据通路)
4.3 DMA方式
磁盘等高速外设设备所用的方式
原理
基本思想 在高速外设和主存间直接传送数据
由专门硬件**(即DMA控制器)**控制总线进行传输,注意这里不是CPU了
方式
- 基本单位是数据块(前面是一个字)。
- 所传送的数据,是从设备直接送入内存的,或者相反。
- 仅在传送一个或多个数据块的开始和结束时,才需CPU 干预,整块数据的传送是在DMA控制器的控制下完成的。
优点 大大减轻了CPU的负担,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
**缺点 需要额外的硬件支持,复杂度较高。
如何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呢?当然是请更牛逼的通道,将苦逼的CPU尽可能的从累活中解放出来。
4.4 I/O通道控制方式
原理 使用专门的I/O通道控制器,它独立于CPU和主存储器,负责管理多个设备的I/O操作
方式
I/0 通道是指专门负责输入/输出的处理机。I/O通道方式是DMA方式的发展,它可以进一步 减少CPU的干预,即把对一个数据块的读(或写)为单位的干预,减少为对一组数据块的读(或写)及有关控制和管理为单位的干预。同时,又可以实现CPU、通道和I/0 设备三者的并行操作,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整个系统的资源利用率。
优点: 高度并行化的数据传输,减少了对CPU的占用。
缺点: 需要更复杂的硬件支持,成本较高。
5 I/O管理中的重要思想
5.1 设备独立性
该思想旨在使应用程序与具体的I/O设备解耦,从而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可移植性和可维护性。
5.2 SPOOLing技术
即外围设备同时联机操作,又称作假脱机操作
什么是脱机I/O?
脱机I/O 目的是为了解决CPU和I/O速度不匹配的问题,输入由一台抵挡计算机做中介
什么是假脱机?
即模拟实现上面的脱机i/O
实现方法
OS利用两个进程分别模拟脱机I/O时外围机的功能
其中一个进程负责将输入设备的数据传送到磁盘,另一个进程负责将数据从磁盘送到输出设备
组成
1 输入输出井
2 预输入进程和缓输出进程
5.3 I/O软件的多层模型
1 用户进程层——执行I/O系统调用,对I/O数据进行格式化
2 独立于设备的软件——实现设备的命名,分配,数据的缓冲,设备的保护,提高下层的统一接口
3 设备驱动程序,与设备有关的代码,向设备控制器发送命令,检测设备的执行状态
4 中断处理程序,负责I/O完成时,唤醒设备驱动程序的进程,进行中断处理
5 硬件层 实现物联I/O操作
6 磁盘I/O
磁盘一般分为固定结构和移动头磁盘两大类
固定头磁盘——每个盘面的每条磁道都有一个读写磁头,固定头磁盘各个磁头可并行读写,成本高
移动头磁道——每个盘面只有一个读写磁头
6.1 磁盘调度算法
目标 使得磁盘平均寻道时间最短
6.1.1 先来先服务 FCFS
按请求访问磁盘的先后次序进行调度
6.1.2 最短寻道时间优先 SSTF
选择处理与当前磁头距离最近的磁道请求,以减少寻道时间
6.1.3 扫描算法 电梯调度算法 SCAN
要求磁头臂仅沿一个方向移动,并在途中满足所有未完成的请求,直到最后一个磁道,再反方向
6.1.3 循环扫描 C-SCAN
要求磁头臂仅沿一个方向移动,并在途中满足所有未完成的请求,直到最后一个磁道,不反方向直接回到最后一个磁道,开始扫描
SSFT、SCAN、C-SCAN都存在“饿死现象”
即当一个或多个进程反复请求某个磁道I/O,垄断了整个磁盘,其他磁道得不到访问
6.1.4 N-Step-SCAN
将磁盘请求队列分成若干个长度为N的子队列
每一次SCAN处理一个子队列
6.1.5 FSCAN
使用2个子队列
当扫描开始时,所有请求都在一个子队列,另一个子队列为空,扫描过程中,所有新到的请求加入另一个子队列中,使得新请求服务延迟老请求处理完后
6.2 其他磁盘I/O性能的改善
高速缓存
合理分配磁盘空间
把有可能顺序访问的放到一块
提前读,延迟写,周期性的成簇写回
例题
尝试给出一种能够满足下列要求的I/O设备管理设计方案:
1 应用程序在访问设备时候,不需要关心设备的物理特性
2 应用程序申请使用某类设备时,不需要指定具体的物理设备
3 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文件系统访问设备
设计方案:
为满足上述要求,可以设计一个综合管理系统,其设计思路如下:
1 采用分层的I/O软件模型 多层处理,如用户层,设备驱动程序等待。进行设备抽象,将不同类型的设备进行抽象,屏蔽设备的具体物理特性。通过设备抽象,应用程序可以以统一的方式访问各种设备,而无需关心设备的底层实现。
2 设备分组:将相同类型的设备进行分组,并为每个设备组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应用程序在申请使用某类设备时,只需指定设备组的标识符,而无需指定具体的物理设备。
3 权限控制:设计合适的权限控制机制,确保应用程序只能访问其被授权的设备组和设备文件,以保护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机密性。
数据结构
1 用类和结构定义抽象层,包括设备的通用属性,操作方法,事件等
2 用哈希表或映射存储设备组的标识符和相应的设备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