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算法

开头提醒:

打开自己本地任意一个SpringBoot项目,复制代码到test包下跟着敲。

后面几篇文章不再提醒,希望大家养成习惯。看10篇文章,不如自己动手做一次。

我们不执着于一天看多少篇,但求把每一篇都搞懂,慢就是快。

给大家分享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实用的小算法。严格意义上,它不是一个算法,而是一种编码技巧。但其中涉及的思想层面的东西是共通的,如果能熟练掌握它,在某些场景下将大幅提升我们程序的执行效率。

这个算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它主要处理两个数据集合的匹配问题。

比如,现在有两个数据集合:

public class 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老公组List<Couple> husbands = new ArrayList<>();husbands.add(new Couple(1, "梁山伯"));husbands.add(new Couple(2, "牛郎"));husbands.add(new Couple(3, "干将"));husbands.add(new Couple(4, "工藤新一"));husbands.add(new Couple(5, "罗密欧"));// 老婆组List<Couple> wives = new ArrayList<>();wives.add(new Couple(1, "祝英台"));wives.add(new Couple(2, "织女"));wives.add(new Couple(3, "莫邪"));wives.add(new Couple(4, "毛利兰"));wives.add(new Couple(5, "朱丽叶"));}
}@Data
@AllArgsConstructor
class Couple{private Integer familyId;private String userName;
}

要求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输出:

梁山伯爱祝英台

牛郎爱织女

干将爱莫邪

工藤新一爱毛利兰

罗密欧爱朱丽叶

第一版算法

优秀的代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优化和重构。所以一开始我们不要想太多,先把需求完成了再说: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用于计算循环次数int count = 0;// 老公组List<Couple> husbands = new ArrayList<>();husbands.add(new Couple(1, "梁山伯"));husbands.add(new Couple(2, "牛郎"));husbands.add(new Couple(3, "干将"));husbands.add(new Couple(4, "工藤新一"));husbands.add(new Couple(5, "罗密欧"));// 老婆组List<Couple> wives = new ArrayList<>();wives.add(new Couple(1, "祝英台"));wives.add(new Couple(2, "织女"));wives.add(new Couple(3, "莫邪"));wives.add(new Couple(4, "毛利兰"));wives.add(new Couple(5, "朱丽叶"));for (Couple husband : husbands) {for (Couple wife : wives) {// 记录循环的次数count++;if (husband.getFamilyId().equals(wife.getFamilyId())) {System.out.println(husband.getUserName() + "爱" + wife.getUserName());}}}System.out.println("----------------------");System.out.println("循环了:" + count + "次");
}

输出结果

梁山伯爱祝英台

牛郎爱织女

干将爱莫邪

工藤新一爱毛利兰

罗密欧爱朱丽叶

----------------------

循环了:25次

总结一下第一版算法的优缺点。

  • 优点:代码逻辑非常直观,外层for遍历husband,内层for根据husband的familyId匹配到wife
  • 缺点:循环次数过多

当前数据量较小,可能看不出明显差距。实际上这是非常糟糕的一种算法。

想象一下,如果现在男女cp各1000人,那么全部匹配需要1000*1000 = 100w次循环。

如何改进?

我们要明确,在当前这个需求中,每位男嘉宾只能选一位女嘉宾。比如当外层for刚好轮到牛郎时,内层for需要遍历wives找出织女。一旦牛郎和织女牵手成功,其实就没必要继续往下遍历wives了,遍历完了又如何呢,反正只能带走织女。所以明智的做法是,牛郎匹配到织女后,就赶紧下去,换干将上场。

后面的三次其实是没必要的

第二版算法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用于计算循环次数int count = 0;// 老公组List<Couple> husbands = new ArrayList<>();husbands.add(new Couple(1, "梁山伯"));husbands.add(new Couple(2, "牛郎"));husbands.add(new Couple(3, "干将"));husbands.add(new Couple(4, "工藤新一"));husbands.add(new Couple(5, "罗密欧"));// 老婆组List<Couple> wives = new ArrayList<>();wives.add(new Couple(1, "祝英台"));wives.add(new Couple(2, "织女"));wives.add(new Couple(3, "莫邪"));wives.add(new Couple(4, "毛利兰"));wives.add(new Couple(5, "朱丽叶"));for (Couple husband : husbands) {for (Couple wife : wives) {// 记录循环的次数count++;if (husband.getFamilyId().equals(wife.getFamilyId())) {System.out.println(husband.getUserName() + "爱" + wife.getUserName());// 牵手成功,换下一位男嘉宾break;}}}System.out.println("----------------------");System.out.println("循环了:" + count + "次");
}

输出结果:

梁山伯爱祝英台

牛郎爱织女

干将爱莫邪

工藤新一爱毛利兰

罗密欧爱朱丽叶

----------------------

循环了:15次

我们发现,循环次数从第一版的25次减少到了15次,区别仅仅是增加了一个break:一旦牵手成功,就换下一位男嘉宾。

break:跳出当前循环(女嘉宾for循环),但不会跳出男嘉宾的for循环。

总结一下第二版算法的优缺点。

  • 优点:执行效率比第一版高
  • 缺点:理解难度稍微提升了一些

这是最终版了吗?不,远远不够。

哈?还能优化吗?

问大家一个问题:

看过《非诚勿扰》吗?一位男嘉宾和一位女嘉宾牵手成功后,这位女嘉宾就要离开舞台了,对吧?

对呀?怎么了?

请你重新看看我们的第二版代码,你会发现即使牛郎和织女牵手成功了,下一位男嘉宾(干将)入场时还是会在循环中碰到织女。织女在上一轮循环中,已经确定和牛郎在一起了,本次干将再去遍历织女是没有意义的。

在前两轮中,梁山伯、牛郎已经确定牵手祝英台、织女,应该把她们两个从舞台请下去

第三版算法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用于计算循环次数int count = 0;// 老公组List<Couple> husbands = new ArrayList<>();husbands.add(new Couple(1, "梁山伯"));husbands.add(new Couple(2, "牛郎"));husbands.add(new Couple(3, "干将"));husbands.add(new Couple(4, "工藤新一"));husbands.add(new Couple(5, "罗密欧"));// 老婆组List<Couple> wives = new ArrayList<>();wives.add(new Couple(1, "祝英台"));wives.add(new Couple(2, "织女"));wives.add(new Couple(3, "莫邪"));wives.add(new Couple(4, "毛利兰"));wives.add(new Couple(5, "朱丽叶"));for (Couple husband : husbands) {for (Couple wife : wives) {// 记录循环的次数count++;if (husband.getFamilyId().equals(wife.getFamilyId())) {System.out.println(husband.getUserName() + "爱" + wife.getUserName());// 牵手成功,把女嘉宾从舞台请下来,同时换下一位男嘉宾上场wives.remove(wife);break;}}}System.out.println("----------------------");System.out.println("循环了:" + count + "次");
}

输出结果:

梁山伯爱祝英台

牛郎爱织女

干将爱莫邪

工藤新一爱毛利兰

罗密欧爱朱丽叶

----------------------

循环了:5次

我们发现,循环次数从第二版的15次减少到了5次,因为牵手成功的女嘉宾都被请下舞台了:wives.remove(wife)。

如果说,第二版算法是打断wives的循环,那么第三版算法则是直接把wives请出场外。

总结一下第三版算法的优缺点。

  • 优点:执行效率比第二版高了不少
  • 缺点:理解难度稍微提升了一些,平均性能不高

我靠,这还有缺点啊?太牛逼了好吗,我都想不到。什么叫“平均性能不高”?

比如我现在把男嘉宾的出场顺序倒过来: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用于计算循环次数int count = 0;// 老公组,原先梁山伯第一个出场,现在换罗密欧第一个List<Couple> husbands = new ArrayList<>();husbands.add(new Couple(5, "罗密欧"));husbands.add(new Couple(4, "工藤新一"));husbands.add(new Couple(3, "干将"));husbands.add(new Couple(2, "牛郎"));husbands.add(new Couple(1, "梁山伯"));// 老婆组List<Couple> wives = new ArrayList<>();wives.add(new Couple(1, "祝英台"));wives.add(new Couple(2, "织女"));wives.add(new Couple(3, "莫邪"));wives.add(new Couple(4, "毛利兰"));wives.add(new Couple(5, "朱丽叶"));for (Couple husband : husbands) {for (Couple wife : wives) {// 记录循环的次数count++;if (husband.getFamilyId().equals(wife.getFamilyId())) {System.out.println(husband.getUserName() + "爱" + wife.getUserName());// 牵手成功,把女嘉宾从舞台请下来,同时换下一位男嘉宾上场wives.remove(wife);break;}}}System.out.println("----------------------");System.out.println("循环了:" + count + "次");
}

输出结果

罗密欧爱朱丽叶

工藤新一爱毛利兰

干将爱莫邪

牛郎爱织女

梁山伯爱祝英台

----------------------

循环了:15次

循环次数从5次变成15次,和第二版算法是一样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次是顺序遍历的:

第一位男嘉宾梁山伯上场:遇到第一位女嘉宾祝英台,直接牵手成功。

第二位男嘉宾牛郎上来了,此时祝英台不在了,他遇到的第一位女嘉宾是织女,也直接牵手成功。

第三位男嘉宾干将上场后一看,这不是莫邪吗,也牵手成功走了。

...

但是颠倒顺序后:

之前顺着来的时候,梁山伯带走了祝英台,牛郎出场就直接跳过祝英台了,这就是上一次循环对下一次循环的影响。

而这次,罗密欧错了4次以后终于带走了朱丽叶,但是工藤新一上场后,还是要试错3次才能找到毛利兰。提前离场的朱丽叶在毛利兰后面,所以罗密欧试错积累的优势无法传递给下一次循环。

对于某些算法而言,元素的排列顺序会改变算法的复杂度。在数据结构与算法中,对一个算法往往有三个衡量维度:

  • 最好复杂度
  • 平均复杂度
  • 最坏复杂度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结合实际业务场景与算法复杂度挑选出合适的算法。

在本案例中,第三版算法在男嘉宾顺序时可以得到最好的结果(5次),如果倒序则得到最差的结果(15次)。

第四版算法

终于要向大家介绍第四种算法了。

第四种算法是一种复杂度一致的算法,无论男嘉宾的出场顺序如何改变,效率始终如一。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算法呢?

不急,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用for遍历?

咋一听,好像有点莫名其妙。不用for循环,我怎么遍历啊?

其实无论何时,使用for都意味着我们潜意识里已经把数据泛化,牺牲数据的特性转而谋求统一的操作方式。想象一下,假设一个数组存了国家男子田径队的队员们,比如110米栏的刘翔、100米项目的苏炳添和谢震业。你如果写一个for循环:

for(sportsMan : sportsMen){sportsMan.kualan();
}

在循环中,你只能调用运动员身上的一项技能执行。

  • 你选跨栏吧,苏炳添和谢震业不会啊...
  • 你选100米短跑吧,刘翔肯定比不过专业短跑运动员啊...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for循环意味着抽取共同特性,忽略个体差异。好处是代码通用,坏处是无法发挥个体优势,最终影响效率。

回到案例中来。

每次男嘉宾上场后,他都要循环遍历女嘉宾,挨个问过去:你爱我吗?

哦,不爱。我问问下一位女嘉宾。

他为什么要挨个问?因为“女人心海底针”,他根本不知道哪位女嘉宾是爱他的,所以场上女嘉宾对他来说就是无差异的“黑盒”。

如果我们给场上的女嘉宾每人发一个牌子,让他们在上面写上自己喜欢的男嘉宾号码,那么男嘉宾上场后就不用挨个问了,直接找到写有自己号码的女嘉宾即可牵手成功。

这个算法的思想其实就是让数据产生差异化,外部通过差异快速定位目标数据。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用于计算循环次数int count = 0;// 老公组List<Couple> husbands = new ArrayList<>();husbands.add(new Couple(1, "梁山伯"));husbands.add(new Couple(2, "牛郎"));husbands.add(new Couple(3, "干将"));husbands.add(new Couple(4, "工藤新一"));husbands.add(new Couple(5, "罗密欧"));// 老婆组List<Couple> wives = new ArrayList<>();wives.add(new Couple(1, "祝英台"));wives.add(new Couple(2, "织女"));wives.add(new Couple(3, "莫邪"));wives.add(new Couple(4, "毛利兰"));wives.add(new Couple(5, "朱丽叶"));// 给女嘉宾发牌子Map<Integer, Couple> wivesMap = new HashMap<>();for (Couple wife : wives) {// 女嘉宾现在不在List里了,而是去了wivesMap中,前面放了一块牌子:男嘉宾的号码wivesMap.put(wife.getFamilyId(), wife);count++;}// 男嘉宾上场for (Couple husband : husbands) {// 找到举着自己号码牌的女嘉宾Couple wife = wivesMap.get(husband.getFamilyId());System.out.println(husband.getUserName() + "爱" + wife.getUserName());count++;}System.out.println("----------------------");System.out.println("循环了:" + count + "次");
}

输出结果

梁山伯爱祝英台

牛郎爱织女

干将爱莫邪

工藤新一爱毛利兰

罗密欧爱朱丽叶

----------------------

循环了:10次

此时无论你如何调换男嘉宾出场顺序,都只会循环10次。

男嘉宾出场后,无需遍历女嘉宾,直接“按图索骥”找到配偶

小结

第一版和第二版就不讨论了,我们只谈谈第三版和第四版代码。

假设两组数据长度分别是n和m:

第三版的循环次数是n ~

,是波动的,最好效率是n,这是非常惊人的(最差效率同样惊人...)。

第四版始终是 n + m。

在数据量较小的情况下,其实两者差距不大,CPU执行时间差可以忽略不计。我们设想n, m=1000的情况。

此时第三版的循环次数是:1000 ~

最好的结果是1000,固然可喜。但是最差的结果是1000+999+...+1=500500。

而此时第四版的循环次数是 1000+1000=2000,与第三版最好的结果相比也只差了1000次而已,对于CPU而言可以忽略不计。

考虑到实际编程中,数据库的数据往往是非常杂乱的,使用第三版算法几乎不可能得到最大效率。

所以推荐使用第四版算法。

它的精髓就是利用HashMap给其中一列数据加了“索引”,每个数据的“索引”(Map的key)是不同的,让数据差异化。

了解原理后,如何掌握这简单有效的小算法呢?

记住两步:

  • 先把其中一列数据由线性结构的List转为Hash散列的Map,为数据创建“索引”
  • 遍历另一列数据,依据索引从Map中匹配数据

相比第三版在原有的两个List基础上操作数据,第四版需要额外引入一个Map,内存开销稍微多了一点点。算法中,有一句特别经典的话:空间换时间。第四版勉强算吧。但要清楚,实际上Couple对象并没有增多,Map只是持有原有的Couple对象的引用而已。新增的内存开销主要是Map的索引(Key)。

请大家务必掌握这个小算法,后面很多地方会用到它。

拓展思考

我们都知道,实际开发中我们从数据库查询得到的数据都是由Mapper封装到单个List中,也就是说不具备“两个数据集合匹配”这种前提呀。

此时转换一下思维即可,比如前端要全量获取城市,而且是二级联动:

|-浙江省

    |-杭州市

    |-宁波市

    |-温州市

    |-...

|-安徽省

    |-合肥市

    |-黄山市

    |-芜湖市

    |-...

而数据库查出来的是:

id    name     pid

1     浙江省    0

2    杭州市     1

3    宁波市     1

4    温州市     1

5    安徽省     0

6    合肥市     5

7    黄山市     5

8    芜湖市     5

此时,List需要“自匹配”。

我们可以把“自匹配”转为“两个数据集合匹配”(List转Map,然后List和Map匹配):

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呀。

上面这种情况属于自关联匹配,强行把同一张表的数据当成两个数据通过id和pid匹配。而实际开发中,更为常见的是两张表的数据匹配:

因为有些公司不允许过多的JOIN查询,此时就只能根据主表先把分页的10条数据查出来,再根据主表数据的ids把从表的10条数据查出来,最后在内存中匹配。(其实对于10条数据,用for循环也没问题)

尝试封装工具类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想做一下List转Map,写一大串Stream确实挺烦的,此时可以考虑专门封装一个转换类:

public class ConvertUtil {private ConvertUtil() {}/*** 将List转为Map** @param list         原数据* @param keyExtractor Key的抽取规则* @param <K>          Key* @param <V>          Value* @return*/public static <K, V> Map<K, V> listToMap(List<V> list, Function<V, K> keyExtractor) {if (list == null || list.isEmpty()) {return new HashMap<>();}Map<K, V> map = new HashMap<>(list.size());for (V element : list) {K key = keyExtractor.apply(element);if (key == null) {continue;}map.put(key, element);}return map;}/*** 将List转为Map,可以指定过滤规则** @param list         原数据* @param keyExtractor Key的抽取规则* @param predicate    过滤规则* @param <K>          Key* @param <V>          Value* @return*/public static <K, V> Map<K, V> listToMap(List<V> list, Function<V, K> keyExtractor, Predicate<V> predicate) {if (list == null || list.isEmpty()) {return new HashMap<>();}Map<K, V> map = new HashMap<>(list.size());for (V element : list) {K key = keyExtractor.apply(element);if (key == null || !predicate.test(element)) {continue;}map.put(key, element);}return map;}/*** 将List映射为List,比如List<Person> personList转为List<String> nameList** @param originList 原数据* @param mapper     映射规则* @param <T>        原数据的元素类型* @param <R>        新数据的元素类型* @return*/public static <T, R> List<R> resultToList(List<T> originList, Function<T, R> mapper) {if (originList == null || originList.isEmpty()) {return new ArrayList<>();}List<R> newList = new ArrayList<>(originList.size());for (T originElement : originList) {R newElement = mapper.apply(originElement);if (newElement == null) {continue;}newList.add(newElement);}return newList;}/*** 将List映射为List,比如List<Person> personList转为List<String> nameList* 可以指定过滤规则** @param originList 原数据* @param mapper     映射规则* @param predicate  过滤规则* @param <T>        原数据的元素类型* @param <R>        新数据的元素类型* @return*/public static <T, R> List<R> resultToList(List<T> originList, Function<T, R> mapper, Predicate<T> predicate) {if (originList == null || originList.isEmpty()) {return new ArrayList<>();}List<R> newList = new ArrayList<>(originList.size());for (T originElement : originList) {R newElement = mapper.apply(originElement);if (newElement == null || !predicate.test(originElement)) {continue;}newList.add(newElement);}return newList;}// ---------- 以下是测试案例 ----------private static List<Person> list;static {list = new ArrayList<>();list.add(new Person("i", 18, "杭州", 999.9));list.add(new Person("am", 19, "温州", 777.7));list.add(new Person("iron", 21, "杭州", 888.8));list.add(new Person("man", 17, "宁波", 888.8));}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Map<String, Person> nameToPersonMap = listToMap(list, Person::getName);System.out.println(nameToPersonMap);Map<String, Person> personGt18 = listToMap(list, Person::getName, person -> person.getAge() >= 18);System.out.println(personGt18);}@Data@AllArgsConstructor@NoArgsConstructorstatic class Person {private String name;private Integer age;private String address;private Double salary;}
}

大家还可以继续自行扩展哟~

比如,现在的listToMap()方法只支持 key:object,如果我希望是key:field,该怎么封装呢?(答案见评论区)

部分同学可能会觉得有点难,甚至会有一系列疑问:这参数什么意思啊?哪来的接口?写法好诡异…等等,这是因为缺少泛型和Java8的相关知识。不要慌,暂时有个印象即可,我们会在学习Java8新特性后再复习上面这段代码。

留个坑

我在第三版算法中留了一个坑,但它是隐性的,刚好这个场景下不会暴露。大家可以试着把第三版的break去掉,看看会不会出问题。

作者简介:大家好,我是smart哥,前中兴通讯、美团架构师,现某互联网公司CTO

进群,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对抗互联网寒冬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147672.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如何使用websocket+node.js实现pc后台与小程序端实时通信

如何使用websocketnode.js实现pc后台与小程序端实时通信 一、使用node.js创建一个服务器二、pc后台连接ws三、小程序端连接ws四、实现效果 实现功能:实现pc后台与小程序端互发通信能够实时检测到 一、使用node.js创建一个服务器 1.安装ws依赖 npm i ws2.创建index.js const…

后端技术知识点内容-全部内容-面试宝典-后端面试知识点

文章目录 -2 flink-1 linux of viewlinux查看占用cup最高的10个进程的命令&#xff1b; 〇、分布式锁 & 分布式事务0-1分布式锁--包含CAP理论模型概述分布式锁&#xff1a;分布式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xff1a;分布式锁的业务场景&#xff1a; 分布式锁的实现方式有&#…

整理笔记——MOS管、三极管、IGBT

一、MOS管 在实际生活要控制点亮一个灯&#xff0c;例如家里的照明能&#xff0c;灯和电源之间就需要一个开关需要人为的打开和关闭。 再设计电路板时&#xff0c;如果要使用MCU来控制一个灯的开关&#xff0c;通常会用mos管或是三极管来做这个开关元件。这样就可以通过MCU的信…

Linux安装OpenCV并配置VSCode环境

Linux安装OpenCV并配置VSCode环境 安装OpenCV环境安装必需工具下载并解压OpenCV库&#xff08;Opencv Core Modules和opencv_contrib&#xff09;创建构建目录&#xff0c;进行构建验证构建结果安装验证安装结果 配置VSCode环境创建项目文件修改配置信息执行程序 安装环境 Ubun…

DRF纯净版项目搭建和配置

一、安装模块和项目 1.安装模块 pip install django pip install djangorestframework pip install django-redis # 按需安装 2.开启项目和api (venv) PS D:\pythonProject\env_api> django-admin startproject drf . (venv) PS D:\pythonProject\env_api> python ma…

Unity——URP相机详解

2021版本URP项目下的相机&#xff0c;一般新建一个相机有如下组件 1:Render Type(渲染类型) 有Base和Overlay两种选项&#xff0c;默认是Base选项 Base:主相机使用该种渲染方式&#xff0c;负责渲染场景中的主要图形元素 Overlay&#xff08;叠加&#xff09;:使用了Oveylay的…

JavaEE——简单认识HTML

文章目录 一、简单解释 HTML二、认识 HTML 的结构三、了解HTML中的相关标签1.注释标签2.标题标签3.段落标签 p4. 换行标签 br5.格式化标签6.图片标签解释 src解释 alt解释其他有关 img 标签的属性 7.超链接标签 a8.表格标签9.列表标签10.input 标签11. select 下拉菜单以及 div…

Python (十二) 模块、包

模块 模块是以 .py后缀的文件&#xff0c;包含所有定义的函数和变量的文件。 模块可以被别的程序引入&#xff0c;以使用该模块中的函数等功能&#xff0c;如python 标准库、第三方模块等。 导入模块用关键词-import,from ...import 引入python标准库math模块 import math #调用…

kubectl 本地远程链接k8s多个集群,远程管控多集群,查看日志 部署服务(windows版)

文章目录 一、前言二、windows上安装kubectl和mobaxterm2.1 准备安装包2.2 安装kubectl2.3 链接k8s集群2.4 查看某一个pod的容器日志2.5 切换context 上下文配置&#xff0c;实现在多个k8s集群间动态切换 一、前言 现如今是一个万物皆上云 的时代&#xff0c;各种云层出不穷&am…

WMS重力式货架库位对应方法

鉴于重力式货架的特殊结构和功能&#xff0c;货物由高的一端存入&#xff0c;滑至低端&#xff0c;从低端取出。所以重力式货架的每个货位在物理上都会有一个进货口和一个出货口。因此&#xff0c;在空间上&#xff0c;对同一个货位执行出入库操作需要处于不同的位置。 比如对…

PostgreSQL 数据定义语言 DDL

文章目录 表创建主键约束非空唯一约束检查约束外键约束默认值约束 触发器表空间构建表空间 视图索引索引的基本概念索引的分类创建索引 物化视图 表创建 PostgreSQL表的构建语句与所有数据库都一样&#xff0c;结构如下&#xff0c;其核心在于构建表时&#xff0c;要指定上一些…

【算法挨揍日记】day29——139. 单词拆分、467. 环绕字符串中唯一的子字符串

139. 单词拆分 139. 单词拆分 题目描述&#xff1a; 给你一个字符串 s 和一个字符串列表 wordDict 作为字典。请你判断是否可以利用字典中出现的单词拼接出 s 。 注意&#xff1a;不要求字典中出现的单词全部都使用&#xff0c;并且字典中的单词可以重复使用。 解题思路&am…

(免费领源码)python+django+mysql线上兼职平台系统83320-计算机毕业设计项目选题推荐

摘 要 信息化社会内需要与之针对性的信息获取途径&#xff0c;但是途径的扩展基本上为人们所努力的方向&#xff0c;由于站在的角度存在偏差&#xff0c;人们经常能够获得不同类型信息&#xff0c;这也是技术最为难以攻克的课题。针对线上兼职等问题&#xff0c;对线上兼职进行…

【如何学习Python自动化测试】—— 页面元素定位

接上篇自动化测试环境搭建&#xff0c;现在我们介绍 webdriver 对浏览器操作的 API。 2、 页面元素定位 通过自动化操作 web 页面&#xff0c;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定位到要操作的对象&#xff0c;比如要模拟用户在页面上的输入框中输入一段字符串&#xff0c;那就必须得定位到…

YOLOv8改进 | 如何在网络结构中添加注意力机制、C2f、卷积、Neck、检测头

一、本文介绍 本篇文章的内容是在大家得到一个改进版本的C2f一个新的注意力机制、或者一个新的卷积模块、或者是检测头的时候如何替换我们YOLOv8模型中的原有的模块&#xff0c;从而用你的模块去进行训练模型或者检测。因为最近开了一个专栏里面涉及到挺多改进的地方&#xff…

CSS特效014:模仿钟摆效果

CSS常用示例100专栏目录 本专栏记录的是经常使用的CSS示例与技巧&#xff0c;主要包含CSS布局&#xff0c;CSS特效&#xff0c;CSS花边信息三部分内容。其中CSS布局主要是列出一些常用的CSS布局信息点&#xff0c;CSS特效主要是一些动画示例&#xff0c;CSS花边是描述了一些CSS…

buuctf-web-p6 [NPUCTF2020]web 狗

java: HelloWorld.class import java.io.PrintStream;public class HelloWorld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paramArrayOfString){System.out.println("众所周知&#xff0c;你是一名WEB选手&#xff0c;掌握javaweb也是一项必备技能&#xff0c;那么逆向个java应…

Shell脚本:Linux Shell脚本学习指南(第一部分Shell基础)一

你好&#xff0c;欢迎来到「Linux Shell脚本」学习专题&#xff0c;你将享受到免费的 Shell 编程资料&#xff0c;以及很棒的浏览体验。 这套 Shell 脚本学习指南针对初学者编写&#xff0c;它通俗易懂&#xff0c;深入浅出&#xff0c;不仅讲解了基本知识&#xff0c;还深入底…

高阶数据结构---树状数组

文章目录 楼兰图腾一个简单的整数问题 一个简单的整数问题2谜一样的牛 一、楼兰图腾OJ链接 二、一个简单的整数问题OJ链接 三、一个简单的整数问题2OJ链接 四、谜一样的牛OJ链接

【深度学习实验】网络优化与正则化(六):逐层归一化方法——批量归一化、层归一化、权重归一化、局部响应归一化

文章目录 一、实验介绍二、实验环境1. 配置虚拟环境2. 库版本介绍 三、优化算法0. 导入必要的库1. 随机梯度下降SGD算法a. PyTorch中的SGD优化器b. 使用SGD优化器的前馈神经网络 2.随机梯度下降的改进方法a. 学习率调整b. 梯度估计修正 3. 梯度估计修正&#xff1a;动量法M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