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机器学习算法入门教程(第四部分)

接着Python机器学习算法入门教程(第三部分),继续展开描述。

十九、信息熵是什么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对于决策树算法有了大体的认识,本节我们将从数学角度解析如何选择合适的“特征做为判别条件”,这里需要重点掌握“信息熵”的相关知识。

信息熵这一概念由克劳德·香农于1948 年提出。香农是美国著名的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他提出的“信息熵”的概念,为信息论和数字通信奠定了基础。

在理解“信息熵”这个词语前,我们应该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别人说的一段话就包含某些“信息”,或者我们所看到的一个新闻也包含“信息”,人们常常说信息很多,或者信息较少,但却很难说清楚信息到底有多少。比如一篇 10 万字的论文到底包含多少信息量?信息熵就是用来解决对信息的量化问题的。

“熵”这一词语从热力学中借用过来的,热力学中的“热熵”是表示分子状态混乱程度的物理量,香农使用“信息熵”这一概念来量化“信息量”。信息的计算是非常复杂的,具有多重前提条件的信息,更是无法计算,但由于信息熵和热力熵紧密相关,所以信息熵可以在衰减的过程中被测定出来。

1、理解信息熵

想要非常清楚地讲明白“信息熵”到底是什么?需要结合物理上的知识,不过这样就有点“舍本逐末”,所以我们只要理解香农给出的相关结论即可:

信息熵是用于衡量不确定性的指标,也就是离散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简单地说“情况越混乱,信息熵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通过下述示例进一步说明:

比如“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和“台湾不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你感觉哪一句话传递的信息量更大?当然是后者,因为前者属于既定事实,而后者若要发生的话,可能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导致的。如果一件事 100% 发生,那么这件事就是确定的事情,其信息熵无限接近于最小,但如果这件事具有随机性,比如抛硬币,其结果可能正面也可能反面,那么这件事就很不确定,此时的信息熵就无限接近于最大值。

再比如,封闭的房间一直不打扫,那么房间不可能越来越干净,只能不断的落灰和结下蜘蛛网,如果想要让它变得整洁、有序就需要外力介入去打扫房间。这个过程中趋向于混乱的房间其信息熵不断增大,而打扫后的房间,则趋向于信息熵最小。伟大数学家香农给出了信息熵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 p 代表概率的意思,这里 “X” 表示进行信息熵计算的集合。在决策树分类算法中,我们可以按各个类别的占比(占比越高,该类别纯度越高)来理解,其中 N 表示类别数目,而 Pk 表示类别 K 在子集中的占比。理解了上述含义,再理解信息熵的计算过程就非常简单了,分为三次四则运算,即相乘、求和最后取反

2、信息熵公式计算

下面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上述信息熵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应用,在二元分类问题中,如果当前样本全部属于 k 类别,那么该类别在子集节点中的占比达到 100%(而另一个类别占比为 0),即 pk = 1,此时信息熵的计算公式如下:

信息熵计算公式

关于对数函数的运算法则这里不再赘述,以 2 为底 1 的对数为 0,因此最终两个类别的信息熵求和结果为 0。信息熵为 0 说明子集内的类别一致“整齐有序”。由此也可以得知 pk=0.5 时候信息熵的取得最大值。下面根据上述信息,我们绘制信息熵的函数图像,如下所示:

信息熵函数图像

3、ID3算法—信息增益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决策树算法是以包含所有类别的集合为计算对象,并通过条件判别,从中筛选出纯度较高的类别,那么我们如何利用信息熵从特征集合中选择决策条件呢?下面我们以 ID3 算法为例进行说明。

ID3(Iterative Dichotomiser 3,迭代二叉树3代)算法是决策树算法的其中一种,它是基于奥卡姆剃刀原理实现的,这个原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大道至简,用尽量少的东西去做更多的事情”。

把上述原理应用到决策树中,就有了 ID3 算法的核心思想:越小型的决策树越优于大的决策树,也就是使用尽可能少的判别条件。ID3 算法使用了信息增益实现判别条件的选择,从香农的“信息论”中可以得知,ID3 算法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维度进行 if -else 判别。

(1) 理解信息增益

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增益?我们又如何计算特征维度信息增益值的大小呢?

简单地说,信息增益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特征而言的,某个特征的有无对于整个系统、集合的影响程度就可以用“信息增益”来描述。我们知道,经过一次 if-else 判别后,原来的类别集合就被被分裂成两个集合,而我们的目的是让其中一个集合的某一类别的“纯度”尽可能高,如果分裂后子集的纯度比原来集合的纯度要高,那就说明这是一次 if-else 划分是有效过的。通过比较使的“纯度”最高的那个划分条件,也就是我们要找的“最合适”的特征维度判别条件。

(2) 信息增益公式

那么如何计算信息增益值,这里我们可以采用信息熵来计算。我们通过比较划分前后集合的信息熵来判断,也就是做减法,用划分前集合的信息熵减去按特征维度属性划分后的信息熵,就可能够得到信息增益值。公式如下所示:

信息增益计算公式

G(S,a) 表示集合 S 选择特征属性 t 来划分子集时的信息增益。H(x) 表示集合的信息熵。上述的“减数”看着有点复杂,下面重点讲解一下减数的含义:

  • 大写字母 K 表示:按特征维度 t 划分后,产生了几个子集的意思,比如划分后产生了 5 个子集吗,那么 K = 5。
  • 小写字母 k 表示:按特征维度 t 划分后,5 个子集中的某一个子集,k = 1 指的是从第一个子集开始求和计算。
  • |S| 与 |Sk| 表示:集合 S 中元素的个数,这里的||并不是绝对值符号,而 |Sk| 表示划分后,某个集合的元素个数。
  • |S| /|Sk| 表示:一个子集的元素个数在原集合的总元素个数中的占比,指该子集信息熵所占的权重,占比越大,权重就越高。

最后,比较不同特征属性的信息增益,增益值越大,说明子集的纯度越高,分类的效果就越好,我们把效果最好的特征属性选为 if-else 的最佳判别条件。

ID3 算法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决策树算法,能够有效解决分类问题,其原理比较容易理解。C4.5 算法是 ID3 算法的增强版,这个算法使用了“信息增益比”来代替“信息增益”,而 CART 算法则采用了“基尼指数”来选择判别条件,“基尼指数”并不同于“信息熵”,但却与信息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将作为延伸扩展知识,在后续内容中讲解。

二十、决策树算法和剪枝原理

本节我们对决策算法原理做简单的解析,帮助您理清算法思路,温故而知新。

我们知道,决策树算法是一种树形分类结构,要通过这棵树实现样本分类,就要根据 if -else 原理设置判别条件。因此您可以这样理解,决策树是由许多 if -else 分枝组合而成的树形模型。

1、决策树算法原理

决策树特征属性是 if -else 判别条件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把这些特征属性看成一个集合,我们要选择的判别条件都来自于这个集合,通过分析与计算选择与待分类样本最合适的“判别条件”。通过前面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被选择的“判别条件”使得样本集合的某个子树节点“纯度”最高。

上述过程就好比从众多的样本中提取“类别纯度”最高的样本集合,因此我们可以起一个形象化的名字“提纯”,过程示意图如下所示:

决策树算法流程原理图

图1:决策树流程图

通过上述流程图可以得知,决策树算法通过判别条件从根节点开始分裂为子节点,子节点可以继续分裂,每一次分裂都相当于一次对分类结果的“提纯”,周而复始,从而达到分类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节点为“否”的不在分裂,判断为“是”的节点则继续分裂。那么你有没有考虑过决策树会在什么情况下“停止”分裂呢?下面列举了两种情况:

(1) 子节点属于同一类别

决策树算法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有效的样本分类。当某个数据集集合分类完成,也就分类后的子节点集合都属于同一个类别,不可再分,此时代表着分类任务完成,分裂也就会终止。

(2) 特征属性用完 

我们知道,决策树依赖特征属性作为判别条件,如果特征属性已经全部用上,自然也就无法继续进行节点分裂,此处可能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分类任务完成,也就是子节点属于同一类别,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分类还没有完成,比如,在判断为“是”的节点集合中,有 8 个正类 3 个负类,此时我们将采用占比最大的类作为当前节点的归属类。

(3) 设置停止条件

除上述情况外,我们也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停止。比如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在外部设置一些阈值,把决策树的深度,或者叶子节点的个数当做停止条件。

2、决策树剪枝策略

决策树算法是机器学习中的经典算法。如果要解决分类问题,决策树算法再合适不过了。不过决策树算法并非至善至美,决策树分类算法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过拟合”。什么是“过拟合”我们在教程的开篇已经提及过,它指的机器学习模型对于训练集数据能够实现较好的预测,而对于测试集性能较差。

“过拟合”使决策树模型学习到了并不具备普遍意义的分类决策条件,从而导致模型的分类效率、泛化能力降低。

决策树出现过拟合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它注重细节。决策树会根据数据集各个维度的重要性来选择 if -else 分支,如果决策树将所有的特征属性都用完的情况下,那么过拟合现象就很容易出现。

我们知道,每个数据集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属性维度,总会出现一些属性维度样本分类实际上并不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因此,在理想情况下决策树算法应尽可能少地使用这些不相关属性,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在现实情况下很难实现。那么我们要如何解决这种过拟合问题呢?这时就要用到“剪枝策略”。

“剪枝策略”这个名字非常的形象化,它是解决决策树算法过拟合问题的核心方法,也是决策树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剪枝策略有很多种,我们根据剪枝操作触发时间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成两种,一种称为预剪枝,另一种称为后剪枝

(1) 预剪枝

所谓预剪枝,就是将即将发芽的分支“扼杀在萌芽状态”即在分支划分前就进行剪枝判断,如果判断结果是需要剪枝,则不进行该分支划分。

(2) 后剪枝

所谓后剪枝,则是在分支划分之后,通常是决策树的各个判断分支已经形成后,才开始进行剪枝判断。

上述两个剪枝策略,我们重要理解“预”和“后”。“预”就是打算、想要的意思,也就是在分支之前就被剪掉,不让分支生成,而“后”则是以后、后面,也就是分支形成以后进行剪枝操作。那么我要如何判断什么时候需要进行剪枝操作呢?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剪枝后决策树模型在测试集验证上得到有效的提升,就判断其需要剪枝,否则不需要。

剪枝的操作对象是“分支的判别条件”,也就是减少不必要特征属性的介入,从而提高决策树分类效率,和测试集的预测能力。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说明:

某个样本数据集有两个类别(正类与负类),2 个特征属性,现在我们对 20 个样本进行分类。首先,在应用所有“特征属性”的情况下对样本进行分类。如下所示:

决策树过拟合问题

图2:决策树过拟合问题

上图 2 使用了两个特征属性对样本集合进行分类,最后正确分类的概率是 12/20。如果只通过特征 1 进行分类,也就是剪掉冗余特征 2,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呢?如下图所示:

决策树算法后剪枝策略

图3:决策树剪枝策略流程

通过后剪枝策略后,正确分类概率变成了 16/20。显而易见,剪枝策略使得正确分类的概率得到提高。

剪枝策略较容易理解,在实际情况中后剪枝策略使用较多。在分支生成后,使用后剪枝策略将冗余的子树及其判别条件直接剪掉,然后使用上个节点中占比最大的类做为最终的分类结果。

二十一、sklearn决策树分类算法应用

本节基于 Python Sklearn 机器学习算法库,对决策树这类算法做相关介绍,并对该算法的使用步骤做简单的总结,最后通过应用案例对决策树算法的代码实现进行演示。

1、决策树算法应用

在 sklearn 库中与决策树相关的算法都存放在sklearn.tree模块里,该模块提供了 4 个决策树算法,下面对这些算法做简单的介绍:

(1) .DecisionTreeClassifier()

这是一个经典的决策树分类算法,它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参数,比如criterion,该参数有两个参数值,分别是 gini(基尼指数)和 entropy(信息增益),默认情况下使用“基尼指数”,其中“gini”用于创建 CART 分类决策树,而“entropy”用于创建 ID3 分类决策树。

注意:在其余三个决策树算法中都可以使用 criterion 参数。

(2) .DecisionTreeRegressor()

它表示用决策树算法解决回归问题。

(3) .ExtraTreeClassifier()

该算法属于决策树分类算法,但又不同于.DecisionTreeClassifier()算法,因为.ExtraTreeClassifier()选择“特征维度”作为判别条件时具有随机性,它首先从特征集合中随机抽取 n 个特征维度来构建新的集合,然后再从新的集合中选取“判别条件”。

(4).ExtraTreeRegressor()

该算法同样具有随机性,它与.ExtraTreeClassifier()随机过程类似,它主要解决机器学习中的回归问题。

2、决策树实现步骤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掌握了决策树算法的使用流程。决策树分类算法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判别条件”,该判别条件会使正确的分类的样本“纯度”最高。想要选取合适的特征属性就需要使用“信息熵”与“信息增益”等计算公式。

(1) 确定纯度指标

确定纯度指标,用它来衡量不同“特征属性”所得到的纯度,并选取使得纯度取得最大值的“特征属性”作为的“判别条件”。

(2) 切分数据集

通过特征属性做为“判别条件”对数据集集合进行切分。注意,使用过的“特征属性”不允许重复使用,该属性会从特征集合中删除。

(3) 获取正确分类

选择特征集合内的特征属性,直至没有属性可供选择,或者是数据集样本已经完成分类为止。切记要选择占比最大的类别做为分类结果。

3、决策树算法应用

下面使用决策树算法对 Sklearn 库中的红酒数据进行模型训练,与数据预测,示例代码如下:

# 加载红酒数据集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wine
# 导入决策树分类器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 导入分割数据集的方法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 导入科学计算包
import numpy as np# 加载红酒数据集
wine_dataset=load_wine()# 分割训练集与测试集
X_train,X_test,y_train,y_test=train_test_split(wine_dataset['data'],wine_dataset['target'],test_size=0.2,random_state=0)# 创建决策时分类器--ID3算法
tree_model=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entropy")
# 喂入数据
tree_model.fit(X_train,y_train)
# 打印模型评分
print(tree_model.score(X_test,y_test))# 给出一组数据预测分类
X_wine_test=np.array([[11.8,4.39,2.39,29,82,2.86,3.53,0.21,2.85,2.8,.75,3.78,490]])
predict_result=tree_model.predict(X_wine_test)
print(predict_result)
print("分类结果:{}".format(wine_dataset['target_names'][predict_result]))

输出结果如下:

0.9166666666666666

[1]

分类结果:['class_1']

二十二、初识支持向量机SVM分类算法

支持向量机,英文全称“Support Vector Machines”(简称 SVM),它是机器学习中最常用的一种“分类算法”。SVM 是一种非常优雅的算法,有着非常完善的数学理论基础,其预测效果,在众多机器学习模型中可谓“出类拔萃”。在深度学习没有普及之前,“支持向量机”可以称的上是传统机器学习中的“霸主”,下面我们将介绍本节的主人公——支持向量机(SVM)。

1、初识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是有监督学习中最有影响力的机器学习算法之一,该算法的诞生可追溯至上世纪 60 年代, 前苏联学者 Vapnik 在解决模式识别问题时提出这种算法模型,此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直至 1995 年, SVM 算法才真正的完善起来,其典型应用是解决手写字符识别问题。

当我们第一次见到“支持向量机”这个名词时,一定会感到“懵圈”,单从这个名字来看,它就散发这非常神秘的气息,仿佛游戏中的必杀技一样,但真的像我们感觉到的一样吗?其实名字就是“拦路虎”,就像我们前面学习的“朴素贝叶斯”一样。支持向量机并非源于“人名”,但以我们现有的知识,我们只知道“向量”是什么,至于“支持向量机”是什么,您一定做不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解释。

注意:支持向量机是一个比较“难”讲解的算法,需要理解大量的数学知识,否则只能雾里看花。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我尽量本着通俗易懂的角度来讲解,但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以及读者群体不同,难免会众口难调,还请多多包含。同时,如果文章中有任何不妥之处,也请不吝赐教。

2、支持向量机组成

首先对支持向量机做一个直观的描述:支持向量机是一个分类器算法,主要用于解决二分类的问题,最终告诉我们一个样本属于 A 集合还是属于 B 集合,这和之前学习过的分类算法别无二致。

一个算法模型就好比一台精巧的机器,有许多零部件组成,支持向量机也是如此。对于支持向量机而言有三个重要构件,分别是:

  • 最大间隔
  • 高维映射
  • 核函数

上述三者是 SVM 支持向量机的核心,三者之间彼此独立,又互相依存,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部件,都不能驱动支持向量机这台“机器”,这三个部件也是后续介绍的核心知识,只有充分理解了它们,才能将得心应手的使用 SVM 算法。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三个部件的作用,那就是“最大间隔是标尺,高维映射是关键,最终结论看核函数”。

3、支持向量机本质

支持向量机本质上是从在线性分类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就如同已经学习过的 Logistic 逻辑回归算法一样,只需给线性函数“套”上一层 Logistic “马甲”,就可以用线性模型来解决离散数据的分类问题。对于支持向量机来说,要解决分类问题,其过程则更为复杂。下面剖析一下支持向量机的本质,从而帮助您更好的理解它的算法思想。

(1) 间隔和支持向量

支持像向量机算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支持向量”,支持向量机这个算法名字也由它而来(机,指的是“一种算法”),要想理解什么是“支持向量”就首先要理解“间隔”这一个词。

支持向量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间隔最大化”,它是衡量 SVM 分类结果是否最优的标准之一。下面通过“象棋”的例子来理解什么是“间隔”:

中国象棋是我国独有的一类娱乐活动,棋子分为黑子和红子,并用“楚河汉界”将其分开。如果用一条直线将不同颜色的棋子进行分类,这显然信手拈来,只需要在楚河汉界的空白附带画一条“中轴线”就能以最佳的方式将它们分开,这样就能保证两边距离最近的棋子保有充分的“间隔”。

上述示例中产生的“间隔”实际上是依据两侧不同颜色的棋子划分而成的,我们把这些棋子统称为“样本点”。虽然这些样本点都参与了分类,但对于分类效果影响最大的是处于间隔“边缘”的样本,只要将处于边缘的样本正确分类,那么这两个类别也就分开了,因此我们把处于边缘样本点称为“支持向量”

(2) 软间隔和硬间隔

间隔,又分为软间隔和硬间隔,其实这很好理解,当我们使用直线分类时会本着尽可能将类别全都区分开来的原则,但总存在一些另类的“样本点”不能被正确的分类,如果您允许这样的“样本点存在”,那么画出的间隔就成为“软间隔”,反之态度强硬必须要求“你是你,我是我”,这种间隔就被称为“硬间隔”,在处理实际业务中,硬间隔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3) 最大间隔

上述所说的保有充分的“间隔”,其实就是“最大间隔”,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最大间隔呢,两个类别只要能区分开不就行了吗?其实这涉及到算法模型最优问题,就像常时所说的一样,做事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能将自己至于危险的边缘。

如果将数据样本分割的不留余地,就会对随机扰动的噪点特别敏感,这样就很容易破坏掉之前的分类结果,学术称为“鲁棒性差”,因此我们在分类时要尽可能使正负两类分割距离达到最大间隔。

4、支持向量机应用

支持向量机是一种使得样本点达到最佳分类效果的算法,但上述示例并非支持向量机的应用场景,通过上述示例我们只是知道了“什么是间隔”以及什么是“支持向量”,那支持向量应用场景到底是怎么的呢?通过下面形象化的描述,您也许能体会到 SVM 的强大之处:

当对弈双方在下棋之前,需要将散落在棋盘上的棋子放在各自的位置上,此时这些棋子并非按照颜色排列在“楚河汉界”两边,而是“杂乱无章”的放在棋盘上,那么如何快速地将这些棋子分呢?你应该如何做呢?当然你也许会想到用手一个个的挑出来,但是这里的棋子只是类比数据样本点,在实际的业务中你可能面对的是成千上亿的数据样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支持向量机就派上了用场。

如果用画“直线”的方法,一定不能解决上述问题,因此简单粗暴的线性函数“貌似”派不上用场,那么到低如果解决呢?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 Logistic 回归分类算法,通过给线性函数“套”上一层 Logistic 函数就解决了离散数据的分类问题,SVM 能否按照同样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呢,答案是肯定的。

支持向量机类似于逻辑回归,这个模型也是基于线性函数  wTx + b 的,不同于逻辑回归的是,支持向量机不输出概率,只是输出类别。

当 wTx + b 为正时,支持向量机预测属于正类;而当 wTx + b 为负时,支持向量机预测属于负类。当然,在判断类别的过程中还要用到 SVM 的另外两个重要部件,也就是“高维映射”和“核函数”,否则无法实现利用线性函数解决分类问题,至于是如何解决的,后续知识会做详细讲解。

注意:上述示例中“棋子”只是形象化的比喻,在具体的业务中,我们处理的是“数据样本点”

5、总结

本节初步认识了“支持向量机(SVM)算法”,了解了组成支持向量机的三个重要部件。通过对支持向量机本质的讲解,我们知道支持向量机是从线性函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支持向量机(SVM)是一种利用线性函数解决线性不可分(分类)问题的算法。

二十三、SVM解决线性不可分问题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 SVM 是一种用来解决性线性不可分问题的算法,那它到底是如何解决的呢?在本节我们将对其做出详细的解释。

1、让棋子飞起来

首先我们来回味一下二十二、《初识支持向量机SVM分类算法》一节提到的案例:

在一个棋盘上杂糅的摆放着黑白两种棋子,要求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将它们各自分开,这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也许喜欢金庸武侠的小伙伴已经想到了答案。

假如你是一位拥有深厚内力的大侠,你直接可以拍盘而起,让棋子们飞起来,同时让黑子飞高一点,白子则相对低一些,这样平面无法线性区分的分类问题,瞬间成了在立体空间内使之分类,此时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它们分开的间隔内插上一张薄纸,就可以轻易地将黑、白两种棋子分开。

注意:上述示例只是类比,示例中的棋子,也只是一个个“样本点”。

回到现实世界中我们只是普通人,并非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因此不能凭借内力让棋子飞起来。既然不能用内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下面回归到本节的主题——支持向量机,它也是一本武功秘籍,掌握了它,同样可以让“棋子”飞起来。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支持向量机是如何让“棋子”飞起来的”。

2、SVM高维映射

宋朝的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景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前两句指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事物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用这句诗来引出的“高维映射”这个概念再合适不过了。

支持向量机的三大核心构件分别是最大间隔、高维映射以及核函数,高维映射则是支持向量机的第二个核心构件。我们知道线性分类器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说白了就是“一根筋”,当面对非线性分类问题时不知变通,因此就需要帮助它疏通一下,就像解决 Logostic 逻辑回归问题一样,高维映射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方法。

(1) 超平面

高维映射主要是用来解决“你中我,我中有你”的分类问题的,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线性不可分问题”,所谓高维映射就是站在更高的维度来解决低维度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点线面可以构成三维立体图,比如棋子是棋盘上的“点",“间隔”是棋盘上的一条线,棋盘则是一个“面”,而当我们拍盘而起,棋子飞升就会形成一个多维的立体空间,示意图如下:

svm_超平面

图1:超平面示意图

如图所示经过高维映射后,二维分布的样本点就变成了三维分布,而那张恰好分开棋子的纸(图 1 呈现绿色的平面),  SVM 统称其为“超平面”。

通过增加一个维度的方法(给平面增加一个高度,使其变成三维空间),解决“线性不可分的问题”。在上述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会令你困惑,比如为什么映射到高维后就一定能保证正负类分开,还有一个更令人挠头的问题,这个高维空间应该如何找呢,以及在新的空间中,原有的数据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呢?要想知道答案,不妨继续往下读。

3、SVM核函数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要了解支持向量机的另外一个重要部件——核函数(Kernel Function)。

核函数是一类功能性函数,类似于 Logistic 函数。SVM 规定,只要能够完成高维映射功能的数学函数都称为“核函数”,它在支持向量机中承担着两项任务,一是增加空间的维度,二是完成现有数据从原空间到高维空间的映射。接下来对其做详细的介绍。

首先我们再次强调 SVM 是一种使用线性方法来处理线性不可分问题的算法。明确了这一点,下面再来看一个实例说明,对于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句话来说,最为经典的案例,当属一类数据包围了另外一类数据。如下图 2 所示:

深蓝色的的球,被另外一种淡蓝色的球体包裹住了,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条直线都不能将它们分开,因此就无法使用线性函数直接实现类别划分。

支持向量机案例

图2:SVM核函数应用

现在我们变通一下使用高维映射的思维来解决一下,看看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接下来,我们将深蓝色的数据点全部映射到一个三维空间内,使之与浅蓝色的数据点形成高度差,这样就可以使用线性函数完成不同样本点的分类了,就如同倒扣的漏斗,深蓝色的数据点全部集中与上方,而浅蓝色的则分布在漏斗底部,此时可以用一个平面(此处平面就是超平面)将它们分开,如图 3 所示中间的分割线。

svm支持向量机

图3:SVM高维映射

上述高维映射过程是通过核函数(或称映射函数)来实现的,通过这个函数就可以找到一个三维空间,并确定数据点分布,至于能否保证样本点完全分开,这也是由核函数决定的。那么这个核函数要怎么确定呢,这就要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运算才能得到。

在 Pyhthon Sklearn 库提供了多种核函数,使用不同的核函数会对最终的分类效果带来不同程度影响,因此要选择使得分类效果最优的核函数。

因此高维映射和核函数看似是两个分开的部件,其实是一个整体,高维映射的核心就是“核函数”。更通俗地讲,高维映射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核函数才是具体实践者。

4、总结

通过这两节的学习,我们认识了 SVM 重要组部分间隔最大化和高维映射(将它与核函数看做一体),下面对已经学习的知识做简单总结:

SVM 算法是用来解决线性不可分的“非线性”问题, 从而突破线性分类的局限性,使得线性分类器依然可以适用于“非线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高维映射”。而“间隔最大化”可以看做支持向量机的损失函数,它衡量分类效果是否最佳的“标尺”,让间隔达到最大就是 SVM 追求的至臻境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不断地训练模型,使模型的泛化能力最佳。

最后对 SVM 算法进行分类的大致过程进行总结,大致分为以下三步:

  • 选取一个合适的数学函数作为核函数;
  • 使用核函数进行高维映射,解决样本点线性不可分的问题;
  • 最后用间隔作为度量分类效果的损失函数,找到使间隔最大的超平面,最终完成分类的任务。

二十四、从数学角度理解SVM分类算法

本节将从数学角度讲解支持向量机(SVM)相关知识,掌握这些有利用加深对 SVM 算法原理的理解,对于学习任何一款机器学习算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虽然各种数学公式很难懂,但本人会尽最大努力去讲明白。尽管如此由于每位读者的数学基础不一样,如有表达不到位的地方,还请海涵。

1、再谈间隔最大化

我们知道,支持向量机是以“间隔”作为损失函数的,支持向量机的学习过程就是使得间隔最大化的过程,若想要了解支持向量机的运转机制,首先就得知道间隔怎么计算。

“间隔大小”是由距离分类“界限”最近的两个数据点(即支持向量)决定的。支持向量机对“间隔”的定义非常简单,即处于最边缘的支持向量(样本点)到超平面距离的总和,这里所说的距离就是最常见的几何距离。如果我们用 wx+b 来表示超平面,那么点到三维平面的距离公式如下:

由此也可以推断出点到 N 平面的通式,如下所示:

点到n维平面的距离

注意:上述公式中被除数是分子,除数是 L2 范式的简要写法,当 i = 3 时,与上述点到三维平面的距离公式相同。

支持向量机算法使用 y =1 来表示正类的分类结果;使用 y = -1 来表示负类结果,所以 y =  wx+b 要么是大于或者等于 1,要么小于或等于 -1,由此得出间隔距离也可以表示如下:

通用距离公式

上述距离公式中被除数是 2 (常数),而我们的目的是要求间隔最大化距离,因此式子转换如下:

求得最大间隔距离

即求 max 1/||w|| 的最大值。此处需要注意,其中 s.t. 表示受约束的(即在某种条件下),上述公式要使左边式子最大,就要使分母越小,因为此处的分子是不变(常数),所以可将上述表达式转换为下列式子:

间隔最最大化

下面使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对上述表达式进一步转换:

拉格朗日乘子算法

上述公式中,α 被称为“拉格朗日乘子”,然后分别对上式子中的 w 和 b 求导,并令导数为 0,右侧的公式可表示为:

svm支持向量机

这时就转变成如何求极值的问题:

svm支持向量机

注意上式中的  xiTxj 是一组向量的内积运算,该式子的约束条件为:

SVM只是向量机

通过拉格朗日乘子法和 SMO(二次规划算法)算法,求出的最大间隔。

注意:拉格朗日乘子算法(以数学家 Joseph-Louis Lagrange 的名字命名)是一种多元函数在其变量受到一个或多个条件的约束时求极值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将一个有 n 个变量与 k 个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转换为一个解有 n + k 个变量的方程组的解的问题。关于拉格朗日乘子算法不做过多介绍,如感兴起可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上述过程中涉及了大量数学概念和的数学运算,这些知识理解起来会比较繁琐,需要慢慢消化,甚至需要您恶补一些数学知识。如果实在看不懂,建议跳过,毕竟这些知识不会影响您使用支持向量机算法。

2、再谈核函数

高维映射说白了就是一种函数映射,在支持向量机中通常采用符号φ来表示这个函数,比如向量 xi 经过高维映射后就变成了  φ(xi),依次类推超平面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在求解间隔最大化时,我们使用了拉格朗日函数,转化后的式子涉及了向量的内积运算,那么经过核函数映射后的内积运算为:

映射后向量变成高维向量,运算量将明显增加,直接运算会导致效率明显下降。不过,在间隔最大化的运算中只使用了高维向量内积运算的结果,并没有单独使用高维向量,也就是说,如果能简单地求出高维向量的内积,那么也可以满足求解间隔最大化的条件。下面假设存在函数 K,能够满足下列条件:

核函数转换

这里的函数 K 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核函数。有了核函数,所有涉及的内积运算到的表达式,都可以通过 K 函数求解得出。

注意:对于已知的映射函数 φ,核函数是很容易计算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知道映射函数 φ 的具体形式,好在伟大的数学家们已经证明,在无法得出 φ 时,只要数学函数满足几个相应条件,同样可以将其作为核函数,因此不用担心找不到核函数。

下一部分将在Python机器学习算法入门教程(第五部分)展开描述。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136725.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内存条选购注意事项(电脑,笔记本)

电脑内存条的作用、选购技巧以及注意事项详解 - 郝光明的个人空间 - OSCHINA - 中文开源技术交流社区 现在的电脑直接和内存条联系 电脑上的所有输入和输出都只能依靠内存条 现在买双条而不是单条 买两个相同的内存条最好 笔记本先分清是低电压还是标准电压,DD…

excel如何加密(excel加密的三种方法)

Excel是一款广泛使用的办公软件,有时候我们需要对一些重要的Excel文件进行加密,以保证文件的安全性。下面将介绍3种常用的Excel加密方法。 方法一:通过路径文件-另存为-工具-常规选项-设置打开或修改权限密码(密码只可以使数字、字…

【Vue】组件封装小技巧 — 利用$attrs和v-bind接收传递未定义的属性

使用介绍 在Vue.js中,$attrs 和v-bind可以用于组件的二次封装,以在封装的组件中传递父组件的属性和事件。这对于创建高度可定制的通用组件非常有用。 下面是一些示例代码: 假设你有一个名为MyButton的自定义按钮组件,它接受一些…

pdf.js不分页渲染(渲染完整内容)

直接上代码 首先引入pdf.js 和 pdf.worker.js // 渲染pdf const pdfUrl test1.pdf, _targetDom pdf-container;pdfjsLib.getDocument(pdfUrl).promise.then(async doc > {let _i 0;for (let item of new Array(doc.numPages).fill()) {await renderOtherPage(doc, _i, _t…

K8S概念与架构

K8S概念与架构 一、Kubernetes 概述1、K8S 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 K8S3、k8s介绍二、Kubernetes 集群架构与组件2.1、Master核心组件 2.2、Node核心组件 三、Kubernetes 核心概念3.1、Pod 控制器 一、Kubernetes 概述 1、K8S 是什么 K8S 的全称为 Kubernetes (K12345678S)&…

nginx https 如何将部分路径转移到 http

nginx https 如何将部分路径转移到 http 我有一个自己的网站,默认是走的 https,其中有一个路径需要走 http。 实现 在 nginx 的配置文件 https 中添加这个路径,并添加一个 rewrite 的指令。 比如我需要将 tools/iphone 的路径转成 http&am…

Postgresql数据类型-时间类型

PostgreSQL对时间、日期数据类型的支持丰富而灵活,本节介绍PostgreSQL支持的时间、日期类型,及其操作符和常用函数。 PostgreSQL支持的时间、日期类型如表所示。 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理解这几个时间、日期数据类型,先来看看系统自带的now…

70 内网安全-域横向内网漫游Socks代理隧道技术

目录 必要基础知识点:1.内外网简单知识2.内网1和内网2通信问题3.正向反向协议通信连接问题4.内网穿透代理隧道技术说明 演示案例:内网穿透Ngrok测试演示-两个内网通讯上线内网穿透Frp自建跳板测试-两个内网通讯上线CFS三层内网漫游安全测试演练-某CTF线下2019 涉及资源: 主要说…

深入分析MySQL索引与磁盘读取原理

索引 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一列或者多列数据检索时,为了加速查询而创建的一种结构。可以在建表的时候创建,也可以在后期添加。 USER表中有100万条数据,现在要执行一个查询"SELECT * FROM USER where ID999999",如果没有索…

挑战100天 AI In LeetCode Day05(热题+面试经典150题)

挑战100天 AI In LeetCode Day05(热题面试经典150题) 一、LeetCode介绍二、LeetCode 热题 HOT 100-72.1 题目2.2 题解 三、面试经典 150 题-73.1 题目3.2 题解 一、LeetCode介绍 LeetCode是一个在线编程网站,提供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的题目&am…

2023年腾讯云双11活动入口在哪里?

2023年双11腾讯云推出了11.11大促优惠活动,下面给大家分享腾讯云双11活动入口、活动时间、活动详情,希望可以助力大家轻松上云! 一、腾讯云双11活动入口 活动地址:点此直达 二、腾讯云双11活动时间 腾讯云双11活动时间跨度很长…

97 只出现一次的数字

只出现一次的数字 题解1 异或的应用(判断出现次数是奇偶) 给你一个 非空 整数数组 nums ,除了某个元素只出现一次以外,其余每个元素均出现两次。找出那个只出现了一次的元素。 你必须设计并实现线性时间复杂度的算法来解决此问题…

【MySQL数据库】| 索引以及背后的数据结构

🎗️ 主页:小夜时雨 🎗️ 专栏:MySQL数据库 🎗️ 如何优雅的活着,是我找寻的方向 目录 1. 基本知识2. 索引背后的数据结构总结 1. 基本知识 概念 索引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包含着对数据表里所有…

已解决:Python Error: IndentationError: 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问题

🌷🍁 博主猫头虎(🐅🐾)带您 Go to New World✨🍁 🦄 博客首页: 🐅🐾猫头虎的博客🎐《面试题大全专栏》 🦕 文章图文并茂&#x1f996…

19 数据中心详解

1、数据中心的概念 其实平时我们不管是看新闻,视频,下载文件等,最终访问的目的地都是在数据中心里面。数据中心存放的是服务器,区别于我们平时使用的笔记本或者台式机。 机架: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被放在一个个叫作机架&…

代码随想录算法训练营第四十六天|139. 单词拆分、多重背包问题、总结

第九章 动态规划part08 139. 单词拆分 给你一个字符串 s 和一个字符串列表 wordDict 作为字典。请你判断是否可以利用字典中出现的单词拼接出 s 。 注意:不要求字典中出现的单词全部都使用,并且字典中的单词可以重复使用。 关于字符串类型的题目还是…

NVM安装使用

文章目录 简要说明下载nvm安装nvm使用说明使用nvm下载各个版本的node.js查看已经下载到本地的node有哪些切换到对应的node版本后 简要说明 当我们在项目开发时,我们接手别人的项目、是当时开发的项目使用的node版、找开源项目学习的时候开源项目要求的node版本。和…

Count-based exploration with neural density models论文笔记

Count-based exploration with neural density model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2017. 基于计数的神经密度模型探索 0、问题 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弄懂pseudo-count的概念,以及是如何运用…

springboot,spring框架返回204 status code的时候,会吞掉返回值

背景 发现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当你的接口返回204的 HTTP status code 的时候,会自动把 response body 吃掉,即使代码里是有返回的。例如 (其实204本身就是NO_CONTENT的意思,不过我是真没想到真干掉了返回&#xff0…

数据库系统概念系列 - 数据库系统的历史

从商业计算机的出现开始,数据处理就一直推动着计算机的发展。事实上,数据处理自动化早于计算机的出现。Herman Hollerith 发明的穿孔卡片,早在20世纪初就用来记录美国的人口普查数据,并且用机械系统来处理这些卡片和列出结果。穿孔…